看到这个问题,我其实立刻想到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中,最后一段,关于辛弃疾的评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一颗树可以成为歪脖子树,也可以成为参天大树。品种不同,环境相同,长的样子也不同。品种相同,生长环境不同,长的样子也不同,你说什么是成才?所谓的成才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个人作用最大化,时势造英雄,个人英雄最大化!你说本质都是生长,总体都是对社会做贡献,这就是人类的文明。


成才者成才,不成才者成人。

成才是百分之五的人干的事情,成人是所有人都得干的事情,所以还是多花点心思成人吧。


生命的美好在于历程,而不是结果!


有目标,或者受父母亲人老师影响,可以向著成为某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个方向努力。或许最后不能成才但起码你试过了。

不成才的话,赚到钱养活自己或者让自己,还有家庭生活变得更好就好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才与否看是否达到了你的目标,小才满足自己,大才服务国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