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遇与成才
□金文钦

武夷新语

□金文钦

最近,在微信上一篇题为《绝境是人的一种醒悟和升华》的文章被频频转发。该文说:「假如你陷入了绝境,那么,你已得到上天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作者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激励青少年不畏险境、奋发向上。但不问前提条件,一味渲染绝境对成才的特殊作用,而避谈人在绝境中的适应性以及不测风险,显然不切实际,就可能误导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诚然,成才与境遇有著密切关系。「自古雄才多磨难」。对有志者而言,逆境较之顺境更能得到磨砺。绝境似是穷途末路,但会激发人的超常求生能力,挑战常人不可逾越的极限,得以绝处逢生。纵观古今中外成就大业者,不少是在逆境中勇于向命运抗争而获得成功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遭流放而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仍著《史记》,失聪的贝多芬也凭借顽强意志叩响了《命运》之门……这说明逆境、绝境可以为有志者成才提供机遇。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顺境,人之所求,却无法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倘若人们遭遇逆境、绝境,不是积极面对,而是畏惧不前,就只能落个失败的结果。顺境对成才无疑有著优越的环境条件,可有些人眼高手低,最终还是无所作为。事实证明,唯有在顺境中勇于进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才把逆境、绝境当成「磨刀石」「炼钢炉」,在和平年代则有意识地加大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投身艰苦环境的锻炼。

人们赞扬成功者在恶劣环境下的抗争精神,目的在于激励青少年励志。现在,有些年轻人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未能身处绝境「得到上天的垂爱」。他们向往、羡慕那些在逆境、绝境中成才的伟人、名家,却少有人知道成功背后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艰辛,甚至是以牺牲为代价。其实,在逆境中崛起的机缘并不会眷顾每个人,仅是耽于幻想,只会事与愿违。不妨设想,在一个国度里有许多年轻人都陷入逆境、绝境,那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且不说那是福还是祸,至少不是大多数青少年以及他们家长、学校乐见的好事。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既要培养人才具有应对恶劣环境的坚强意志,更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毫无疑问,顺境、逆境、绝境都是人们成长的环境。在哪种环境更能成才,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因人而异。在现实生活中,在同样的境遇下,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有些人沉沦了,并没有一个绝对成功的模式。其实,在顺境中成才的年轻人还是占多数。这说明,人们要赢得成功,外部环境固然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即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正确认识境遇与成才的辩证关系,充分激发人驾驭境遇的能力,在顺境中自省,在逆境中自救,在绝境中自强,才是青少年应有的精神状态,才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正确路径。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