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遇與成才
□金文欽

武夷新語

□金文欽

最近,在微信上一篇題為《絕境是人的一種醒悟和升華》的文章被頻頻轉發。該文說:「假如你陷入了絕境,那麼,你已得到上天的垂愛,將獲得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作者的出發點也許是為了激勵青少年不畏險境、奮發向上。但不問前提條件,一味渲染絕境對成才的特殊作用,而避談人在絕境中的適應性以及不測風險,顯然不切實際,就可能誤導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誠然,成才與境遇有著密切關係。「自古雄才多磨難」。對有志者而言,逆境較之順境更能得到磨礪。絕境似是窮途末路,但會激發人的超常求生能力,挑戰常人不可逾越的極限,得以絕處逢生。縱觀古今中外成就大業者,不少是在逆境中勇於向命運抗爭而獲得成功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遭流放而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仍著《史記》,失聰的貝多芬也憑藉頑強意志叩響了《命運》之門……這說明逆境、絕境可以為有志者成才提供機遇。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順境,人之所求,卻無法有求必應;逆境,人之所畏,卻往往不期而遇。倘若人們遭遇逆境、絕境,不是積極面對,而是畏懼不前,就只能落個失敗的結果。順境對成才無疑有著優越的環境條件,可有些人眼高手低,最終還是無所作為。事實證明,唯有在順境中勇於進取、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人們才把逆境、絕境當成「磨刀石」「鍊鋼爐」,在和平年代則有意識地加大對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引導他們投身艱苦環境的鍛煉。

人們讚揚成功者在惡劣環境下的抗爭精神,目的在於激勵青少年勵志。現在,有些年輕人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未能身處絕境「得到上天的垂愛」。他們嚮往、羨慕那些在逆境、絕境中成才的偉人、名家,卻少有人知道成功背後常人難以承受的磨難艱辛,甚至是以犧牲為代價。其實,在逆境中崛起的機緣並不會眷顧每個人,僅是耽於幻想,只會事與願違。不妨設想,在一個國度裏有許多年輕人都陷入逆境、絕境,那將會導致怎樣的後果?且不說那是福還是禍,至少不是大多數青少年以及他們家長、學校樂見的好事。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既要培養人才具有應對惡劣環境的堅強意志,更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

毫無疑問,順境、逆境、絕境都是人們成長的環境。在哪種環境更能成才,不可一概而論,而要因人而異。在現實生活中,在同樣的境遇下,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有些人沉淪了,並沒有一個絕對成功的模式。其實,在順境中成才的年輕人還是佔多數。這說明,人們要贏得成功,外部環境固然重要,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因,即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正如巴爾扎克所說:「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正確認識境遇與成才的辯證關係,充分激發人駕馭境遇的能力,在順境中自省,在逆境中自救,在絕境中自強,纔是青少年應有的精神狀態,纔是引導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正確路徑。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