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中您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編者按:美國知名網路雜誌Slate近期發表了一篇題為《孰能不一定生巧》的文章。文章通過各種豐富的科學研究表明,人生而是不平等,自身的很多才能受到基因的影響。若在某個領域缺少「天賦」,其再怎麼努力也難以達到卓越的水準。

十年前,當時年僅13歲的馬格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擊敗了前世界冠軍阿納託利·卡爾波夫(Anatoly Karpov),引起了國際象棋界的巨大轟動。在第二天的比賽中,卡爾森又與國際象棋史上的奇才,被譽為「棋壇巨無霸」的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打成平手。

後來,卡爾森一躍成為國際象棋界的明星:2004年獲得國際象棋特級大師稱號;2010年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排名第一的棋手;2012年打破加里·卡斯帕羅夫保持了12年的最高等級分紀錄。

取得如此驚人成績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什麼因素使得某些人在音樂、遊戲、體育以及商業方面出類拔萃?這個問題一直是心理學領域討論的焦點之一。

在19世紀初期,優生學創始人、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表弟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通過對數百位學者、藝術家、音樂家以及其他方面專業人士的族譜進行分析,發現人的成就往往由家庭決定。

舉例來說,他從巴赫家族中數出了20多位著名的音樂家,其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最負盛名。高爾頓總結認為,在某些方面有成就是由於「天生」稟賦如此。

在近半個世紀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Watson)反對高爾頓的理論,他還篤定從嬰兒中隨機挑選一個,無論這個嬰兒具有什麼才能,他都能將其「訓練成任何領域的專業人士,從醫生、律師到企業家甚至是乞丐和小偷。」

這種「人才培養理論」在最近幾十年中佔據主導地位。1993年,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 · 埃裏克森(K. Anders Ericsson)及其同事在心理學權威雜誌《心理學評論》上發表文章稱,人們在音樂以及象棋等領域的表現差異性很大程度是由於他們在專業領域「刻意練習」的時間多少造成的。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埃裏克森和同事們從柏林音樂學院聘請了數位優秀小提琴家,並詢問他們每年在音樂上「刻意練習」的時間,結果發現最有成就的音樂家「刻意練習」的時間最多。例如,優秀小提琴家「刻意練習」的平均時間為1萬小時,而成就稍遜的小提琴家所用平均時間為5000小時。

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這種情況在鋼琴家中更加明顯。出色鋼琴家每年需要花費1萬小時,而業務愛好者每年平均只有2000小時。基於這些發現,埃裏克森以及其同事認為,長久的努力,而不是內在的才華纔是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的區別。

後來,這種理論經過過濾後進入了流行文化。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Outliers)中使用了「1萬小時定律」(10,000 Hour Rule)。

受此啟發,Macklemore & Ryan Lewis在首張專輯《The Heist》中創作了一首名為《一萬小時》(Ten Thousand Hours)的歌曲。後來,《The Heist》還獲得了第56屆格萊美最佳說唱專輯。

不過,最近的研究顯示,「刻意練習」雖然很重要,但只是專業才能七巧板中的一塊,而且還不是不可或缺的最大的一塊。認知心理學家福爾蘭德·戈貝特(Fernand Gobet)和吉爾莫·坎皮特里(Guillermo Campitelli)的研究就首次證明瞭這一觀點,他們發現,為了達到一定的專業水平,國際象棋選手所花費的時間差異很大。

例如,為了達到大師級水平,需要「刻意練習」的時間從728小時到16120小時之間不等。這也意味著一位棋手為了達到大師級水平,其付出的時間可能是某些人的22倍。

由凱斯西儲大學心理學家布魯克·麥克納馬拉(Brooke Macnamara)及其同事近期完成的一篇分析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麥克納馬拉等心理學家搜索了9000多份可能存在相關性的出版物,最終確定其中88篇研究報告收集了「刻意練習」的行為,並記錄了「刻意練習」與相應技能行為之間的關係。剔除極個別情況,「刻意練習」與技能確實存在關聯。這也就是說,勤加練習的人要比疏於練習的人在某些方面表現更好。

不過,這兩者的關係並非永遠成正比關係:「刻意練習」所造成的「無法解釋」的變化要多於可以解釋的變化。例如,在國際象棋方面,通過「刻意練習」而變得更優秀的比例是26%,這一比例在音樂領域是21%,而在體育方面則是18%。

因此,「刻意練習」不能解釋一切、或者說幾乎所有人的表現,甚至連這些領域大部分人的表現也無法解釋。具體而言,這些案例說明,即使是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也無法「保送」你就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因為影響人們在某些領域表現的因素還有很多。

在這些眾多因素當中,其中一個可能是接觸某個領域的年齡。在戈貝特和坎皮特里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即便是考慮到先開始下棋的國際象棋棋手要比晚開始下棋的棋手所進行的「刻意練習」更多,前者所取得的成就也比後者更高。因此,童年時期可能有一個窗口期,就如同學習語言一樣,對於我們能否掌握某些複雜的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有更具說服力的證據表明,基因也能夠影響成功。一項由倫敦國王學院心理學家羅伯特·普羅明(Robert Plomin)牽頭的研究給15000多對雙胞胎做了出生記錄,這些雙胞胎被要求參加一系列測試及問卷調查,其中包括記錄孩子繪畫人物的能力。

在近期發布的數據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同卵雙胞胎在繪畫能力一致性上的能力要強於異卵雙胞胎。這也就是說,如果同卵雙胞胎的其中一個擅長畫畫,其另一個兄弟姐妹擅長畫畫的可能性也很大。

因為同卵雙胞胎的基因是100%相同的,而異卵雙胞胎平均只有50%的相同基因。這一發現表明,人們在基礎藝術能力上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另一項基於這些樣本的獨立研究發現,在閱讀上,專業人才與能力稍遜者之間一半以上的差異歸咎於基因。

在另一項研究中,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一組研究人員在心理學家米里亞姆·莫辛(Miriam Mosing)的帶領下,要求10000對雙胞胎估算了自己花在音樂練習上的時間,並對他們在基本音樂能力進行測試。

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雖然音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基因影響,但沒有證據表明這項能力因練習而發生改變。對於一對同卵雙胞胎來說,在音樂上練習時間較多的那個人在測試中並不比練習較少者表現更出色。

雖然此次測試中所體現的音樂能力並不是成就高水平所必需的唯一因素,但也從一定程度表明,勤加練習在提升音樂能力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莫辛以及同事認為,在音樂領域,練習並不意味著完美。

以同一種思路,生物學家邁克爾·隆巴多(Michael Lombardo)和心理學家羅伯特·迪納爾(Robert Deaner)查閱了傑西·歐文斯(Jesse Owens)、馬裏恩·瓊斯(Marion Jones)以及尤塞恩·博爾特(Usain Bolt)等短跑名將的履歷。

他們發現,在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這些運動員就憑藉自身出色的素質脫穎而出,而這種能力在他們還沒有比其同齡人累積到更多的練習之前就已經有體現出來了。

所有研究都表明,我們在能力方面並不是生而平等的。這一結論可能會讓你感到不安,但卻可以理解。(李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