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画质的摄影用户,这三颗镜头现在就可以拉出去枪毙了,降价幅度不到一半以上可以拉出去来回枪毙。但如果你是一个需要经常使用稳定器的视频用户,那么这三枚镜头还是有一定的购买价值。

超紧凑定焦的背景:当全画幅微单能做进 APS-C 机身

索尼(SONY)Alpha 7C 全画幅微单数码相机 轻便小巧京东¥ 12499.00去购买?

去年索尼发布了本质是 α7 III 换壳的 α7C,将一台搭载全画幅 CMOS 的机身做到了主流 APS-C 机身的尺寸,虽然发布时我吐槽这台机器本质是 2018 年 α7 III 的换壳,在操控,EVF 等领域甚至还不如 α7 III。

但是,它有外翻屏,它轻巧,它多彩,它卖的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

事实证明,市场对于紧凑的全画幅摄影和摄像系统还是有著相当高的需求——即使你这台机器只有 4:2:0 8bit,即使你这台机器没有 4K60p,只要它够小,静态画质不错,对焦优秀,它就会有很多人买。

但是,对于这样的一台机器来说,索尼原厂镜头群却显得有些尴尬——很显然你不能指望一个买 1 万块钱机身的人去配好几个 G Master 镜头对不对?或许有人会这么配,但很少。

买一万块钱机身的消费者,一般在未来几年内投入的镜头追加预算也就是一两万,尤其对买 α7C 而不是 α7III 的用户来说,他们显然是不会喜欢又大又沉的镜头的.

在这张图里,你觉得有哪些镜头搭配 α7C 比较合适?

对于标准镜头:

大家都喜欢的 24-105mm f/4,或许预算不够的会选 28-70mm 和 28-60mm。

索尼(SONY)FE 24-105mm F4 全画幅标准变焦微单相机京东¥ 7899.00去购买?

定焦的话:

20mm f/1.8,28mm f/2,35mm f/1.8,35mm f/2.8 ZA,50mm f/1.8,55mm f/1.8 ZA,85mm f/1.8。

适马 I 系列那几个,还有腾龙几个 f/2.8 定焦,还有三阳的几个,维卓仕的。

这些里面用来拍照还是有不错的镜头的,但是,对于视频和上稳定器的需求,如果想多一些操控的能力,这些镜头都是无法满足的。

所以,索尼需要几个规格不高,画质过得去,操控良好,对焦快速,体积控制优秀的,较为廉价的镜头。

现在看来,可能除了较为廉价和画质过得去(对摄影来说)没做到以外,其它的都还完成得不错。

从 EF-M 和适马三剑客聊紧凑型定焦

EF-M 和适马三剑客搭配佳能和索尼的 APS-C 系统应该是最受欢迎的紧凑型拍摄配置。

它们的等效规格分别为:

  • EF-M 22/2,等效 35/3.2
  • EF-M 28/3.5,等效 45/5.6
  • EF-M 32/1.4,等效 50/2.2
  • 适马 16/1.4,等效 24/2.1
  • 适马 30/1.4,等效 45/2.1
  • 适马 56/1.4,等效 85/2.1

本质是一批对标全画幅 f/1.8 的镜头,非常成功。

那无论是适马 I 系列,腾龙几个 f/2.8 定焦,还是索尼这几个 G 系列,其实从等效性能上都比不过 APS-C 搭配上述镜头——也就是说你能看到 APS-C 高感暴揍全幅。

那这些镜头的意义在哪里?

适马 I,腾龙 f/2.8 序列,索尼 G 超紧凑定焦

腾龙主打近摄能力,轻量化和价格,做工不占优势,对焦速度也不占优势,但如果你只是需要摄影的话,腾龙这几枚值得考虑。

适马 I 和索尼这三个超紧凑定焦 G 都是金属镜身,做工很好,并且突出一个光圈环,对焦都比较快,索尼比适马快一点。

画质,什么画质?拍照用户请绕著走。

首先把 24mm f/2.8 镜头拖出去枪毙,来回枪毙,多次枪毙,这种镜头就应该毙了再毙。

畸变比 APS-C 套头 16-50mm f/3.5-5.6 还要大,全画幅定焦里的鱼眼战士

对焦中间边角虚,对焦边角中间虚,典型的场曲。

好家伙,我正式宣布 16-50mm f/3.5-5.6 就是 16-50mm f/8 GM。

40mm 和 50mm 要阳间一些,但也就是阳间一些而已,适马 24mm f/3.5,虽然光圈小,但素质真的要比这个好不少。

虚化的话,G 镜头没有 GM 镜头极高精度非球面镜片的待遇(XA 镜片),所以表面精度不足带来的效果就是……洋葱圈!这么小的前玉口径口径蚀肯定也很严重啦。

光圈叶片数量也不是很多,一收光圈就开始不圆了,充分体现了做工优秀但是画质不行的自我修养。

拍照用户在这几个镜头价格跳水之前,请绕著走,谁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如果喜欢小巧精致的镜头,去买适马 I 系列。

但是呢,如果你拍视频,4K 就 800 万像素,又不是不能用,对吧?

毕竟拍视频,你想要一个 Prime set(定焦镜头组),你要不捡上古镜头自己改齿,但就没自动对焦了,要自动对焦,那这几个镜头还真的就是没得选。

反正像差看不太到,体积统一,重心统一,方便上稳定器,原厂对焦速度你放心。

所以你如果主要是拍视频,且需要轻巧上稳定器的镜头的话,这三个,是最亲民的入门选择。


忽然觉得20/1.8值得橙色GayMan的标志了


这玩意,好家伙,三根认认真真做出来的狗头。。。。

搭配7c协调的一批,还是内对焦,三防也安排上,独立光圈环,镜身按键,高速对焦,该有的都有,看起来还不错

外形重量基本一致,还有个大大的焦距标识,稳定器上可以直接换镜头,有电影头内味儿了

然而这个素质,这个塑料感爆表的焦外。。。我觉得连丐中丐都不算,就是套玩具版电影头,纯粹图一乐

再一看售价,我靠,这什么鬼???要是上市价减一千,最后能稳定在三千出头,靠著原厂的靠谱对焦欺负一下便宜的副厂2.8和同价位的副厂f2还是很能打的,现在这个价格,直接买1.8系列不好吗。。。

最后,强烈建议出裸奔银色版,价格容忍度+500


先看看美国官网标价:三支新定焦599.99;35mm F1.8,699.99;35mm F2.8 ZA,799.99。

再看国行发布价:三支新定焦4699元;35mm F1.8,4700元;35mm F2.8 ZA,5380元。

最后是目前中国官网标价:三支新定焦4699元;35mm F1.8,4199元(二手3500上下);35mm F2.8 ZA,4000元(二手2000上下)。

索氏汇率不断上涨……中国官网,你和美国价格倒挂了。

感觉大部分的价格只是卖个操控和对焦(说不定还支持α1 30 fps),欺负索蔡和副厂在这方面的劣势;但是素质嘛,肯定不值这个发布价,还不如去买35mm F1.8或者副厂F2.8标变,加一千多也有20mm F1.8G能充当24mm F2.1。 24mm F2.8可以直接不考虑了,畸变满满的腾龙味,校正后视角似乎也不是真正的24mm;近距离下场曲明显,中心对焦边缘虚焦,边缘对焦中心虚焦。结构更加同质化的40、50畸变和场曲控制得还可以。三者都用普通非球面,焦外光斑洋葱圈或二维码,哎,真不如加钱20G算了。

还有40、50的遮光罩,我明白索尼是想在35mm F2.8 ZA遮光罩能装滤镜的先例上更进一步,让它们无论用不用遮光罩,使用的滤镜口径、镜头盖都一致,但感觉这强迫症没多大必要,虽然是为了方便,审美也实在太弃疗。

懒得多说了,这个定价让人提不起兴趣,40 2.5降到3000出头以下还能考虑一下换掉35 2.8ZA。


这规格都能叫G

我24-105G、12-24G、200-600G、70-300G、70-200G、20.8G不服(手动狗头 暂时就想到那么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