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壽善現便白佛言。

云何菩薩摩訶薩勤行六種波羅蜜多。從一地趣一地。

佛告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所從來 亦無所趣。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去無來無從無趣。由彼諸法無變壞故。是菩薩摩訶薩於所從趣地不念不思惟。雖修治地業而不見彼地。是為菩薩摩訶薩勤行六種波羅蜜多 從一地趣一地。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治地業。

佛告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住初地時。應善修治十種勝業。何等為十。

一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凈勝意樂業。利益事相 不可得故

二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一切有情平等心業。一切有情 不可得故

三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一切舍施業。施者受者及所施物 不可得故

四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親近善友業。於諸善友 無執著故

五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勤求正法業。諸所求法 不可得故

六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常樂出家業。所舍居家 不可得故

七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愛敬佛身業。諸相好因 不可得故

八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開闡法教業。所分別法 不可得故

九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破壞憍慢業。諸興盛法 不可得故

十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善修治 常樂諦語業。一切語言 不可得故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初地時。應善修治此十勝業。由斯初地速得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二地時。應於八法修習思惟令速圓滿。何等為八。

一者 清凈屍羅

二者 知恩報恩

三者 住安忍力

四者 受勝歡喜

五者 不舍有情

六者 常起大悲

七者 於諸師長 以敬信心。咨承供養 如事諸佛

八者 勤求修習波羅蜜多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二地時。於此八法。應正思惟 應勤修學 令速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時。應於五法精勤安住。何等為五。

一者 勤求多聞 恆無厭足。於所聞法不著文字

二者 以無染心 常行法施。雖廣開化 而不自高

三者 為嚴凈土 種諸善根。雖用迴向 而不自舉

四者 為化有情 雖不厭倦無邊生死 而不憍逸

五者 雖住慚愧 而無所執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時。應常安住如是五法 無得暫舍。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四地時。應於十法受持不舍。何等為十。

一者 住阿練若 常不舍離

二者 常樂少欲

三者 常樂憙足

四者 常不舍離 杜多功德

五者 於諸學處 常不棄捨

六者 於諸欲樂 深生厭離

七者 常樂發起 涅槃俱心

八者 於一切物 常樂棄捨

九者 於一切時 心不沉沒

十者 於一切事 常無戀著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四地時。於如是十法應受持不舍。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五地時。應遠離十法。何等為十。

一者 應遠離居家

二者 應遠離苾芻尼

三者 應遠離家慳

四者 應遠離眾會忿諍

五者 應遠離自贊毀他

六者 應遠離十惡業道

七者 應遠離增上慢慠

八者 應遠離顛倒

九者 應遠離猶豫

十者 應遠離貪嗔痴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五地時。於此十法常應遠離。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六地時。應圓滿六法應遠離六法。

云何名為圓滿六法。謂應圓滿布施等 六波羅蜜多

云何名為遠離六法。謂應遠離六下劣心。何等為六。

一者 應遠離聲聞心

二者 應遠離獨覺心

三者 應遠離熱惱心

四者 應遠離見乞者來 不喜愁惱心

五者 應遠離舍所有物 追戀憂悔心

六者 應遠離於來求者 方便矯亂心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六地時。常應圓滿前說六法。及應遠離後說六法。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七地時。於二十法常應遠離。於二十法常應圓滿。

云何名為於二十法常應遠離。

一者 常應遠離我執 乃至見者執

二者 常應遠離斷執

三者 常應遠離常執

四者 常應遠離相想執

五者 常應遠離見執

六者 常應遠離名色執

七者 常應遠離蘊執

八者 常應遠離處執

九者 常應遠離界執

十者 常應遠離諦執

十一者 常應遠離緣起執

十二者 常應遠離住著三界執

十三者 常應遠離一切法執

十四者 常應遠離於一切法如理不如理執

十五者 常應遠離依佛見執

十六者 常應遠離依法見執

十七者 常應遠離依僧見執

十八者 常應遠離依戒見執

十九者 常應遠離依空見執

二十者 常應遠離厭怖空性

云何名為於二十法常應圓滿。

一者 常應圓滿 通達空

二者 常應圓滿 證無相

三者 常應圓滿 知無願

四者 常應圓滿 三輪清凈

五者 常應圓滿 悲愍有情 及於有情無所執著

六者 常應圓滿 於一切法平等性見 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七者 常應圓滿 於諸有情平等性見 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八者 常應圓滿 於真理趣究竟通達 及於此中無所執著

九者 常應圓滿 無生忍智

十者 常應圓滿 說一切法一相理趣

十一者 常應圓滿 滅除分別

十二者 常應圓滿 遠離諸想

十三者 常應圓滿 遠離諸見

十四者 常應圓滿 遠離煩惱

十五者 常應圓滿 善巧止觀

十六者 常應圓滿 調伏心性

十七者 常應圓滿 寂靜心性

十八者 常應圓滿 無礙智性

十九者 常應圓滿 無所愛染

二十者 常應圓滿 隨心所欲往諸佛土 於佛眾會自現其身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七地時。於前二十法常應遠離。於後二十法常應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八地時。於四種法常應圓滿。何等為四。

一者 常應圓滿 悟入一切有情心行

二者 常應圓滿 遊戲神通

三者 常應圓滿 見諸佛土 如其所見而自嚴凈種種佛土

四者 常應圓滿 承事供養諸佛世尊 於如來身如實觀察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八地時。於此四法常應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九地時。於四種法常應圓滿。何等為四。

一者 常應圓滿 根勝劣智

二者 常應圓滿 嚴凈佛土

三者 常應圓滿 如幻等持 數入諸定

四者 常應圓滿 隨諸有情善根應熟故入諸有自現化生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九地時。於此四法常應圓滿。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十地時。於十二法常應圓滿。何等十二。

一者 常應圓滿 攝受無邊處所大願 隨有所願皆令證得

二者 常應圓滿 隨諸天 龍 葯叉 健達縛 阿素洛 揭路茶 緊捺洛 莫呼洛伽 人非人等 異類音智

三者 常應圓滿 無礙辯說

四者 常應圓滿 入胎具足

五者 常應圓滿 出生具足

六者 常應圓滿 家族具足

七者 常應圓滿 種姓具足

八者 常應圓滿 眷屬具足

九者 常應圓滿 生身具足

十者 常應圓滿 出傢具足

十一者 常應圓滿 莊嚴菩提樹具足

十二者 常應圓滿 一切功德成辦具足

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十地時。常應圓滿此十二法。

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訶薩住第十地已。於前所修諸地勝法皆得圓滿。與諸如來應言無異。


當然,道果道果,循道證果。佛教有幾種果:

一、佛果。循菩薩道而證;

二、辟支佛果。循緣覺道而證;

三、阿羅漢果。循聲聞道而證。

三種皆為聖道。


必須的。四沙門果是佛教所特有,外道沒有四沙門果。因為佛教有八正道也叫八聖道,學道、證道,修得道果,都是從八聖道中得來。不修行八正道不會修成正果。譬如初果是法眼凈,法眼凈才會有正見,有正見才是法眼凈。而正見就是八正道之一,而且居於首位。所以說不進入八聖道的佛教徒只能說是門外漢,無法證得果位。要證得果位,必須入道修行梵行。


謝邀。

另外一個問題【佛教徒如何知道自己證得果位】也一併在這裡回答了吧

從這兩個問題我猜題主背後想要問的問題應該是【該走一條怎樣的道路能得到果位的成就】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成就的道路都不會相同。不然也不會出現四萬八千法門,銳鈍根器皆收了。

無論是阿羅漢,還是菩薩和佛,站在我們的角度看,他們是證得了果位。可是站在佛菩薩角度看,沒有「果位」證得。要是心中執著個「果位」,反而會遠離它。

修行是修果位還是修一顆佛心?當你把凡心修成佛心後,心即是宇宙,充滿虛空。果位?果位在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