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将现实中化能合成细菌从地球上的化学物质中取得能量的过程称为「以天体为食」。它们是微小、缓慢、不活泼、能抵抗各种极端环境、或许在地球被摧毁之后仍能生存的存在。

你可以将科幻作品里拆解天体来复制自身或兴建戴森云的纳米机器、冯·诺依曼探测器视为「以天体为食」,用道金斯定义将它们定义为生物,或者考虑自然演化而来的纳米机器——20世纪,人们刚刚发现病毒的时候,有些学者就是这样看待它们的。

  • 科幻作品通常会表现「即便是早期的、基于组装的自我复制机器,也可以轻易击败地球上最复杂的物种」:靠植物叶子和藻类获取太阳能的生物圈的能量效率远低于大规模的太阳能板,坚硬、杂食的机械细菌可以轻易取代真正的细菌——纳米机器可以如花粉一样散播,如病毒一样复制,在几天内将整个生物圈变成一堆沙子。自我复制机器可以改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小、更坚硬、复制更迅速。包括我们在内,生物圈没有任何办法去抵御它们——光是碳基病毒和果蝇我们都控制不过来。
  • 这通常称为「灰蛊(grey goo)」。这并不是说纳米机器是灰色的,而是强调人类价值观中的优越性与竞争中的优越性的差别:灰蛊能够轻易抹杀任何五彩斑斓的生命。地球生物圈的物种可能在演化意义上非常多样而美丽——然而这些在自我复制机器面前并没有什么意义。

至于「比星球还巨大的生物,将星球吞下去取得能量」的形式,效率是很低的:宇宙中天体的分布非常稀疏。人类只是因为「自己还居住在行星上」而觉得行星算个东西。

在补充物质方面,巨型生物大量摄入星际尘埃即可得到极其可观的量,但显而易见的是在体内携带红矮星就可以供应数万亿年的热,在这个宇宙已经经过的这点短暂时间里根本不必要考虑这个问题。

更可靠的方式是利用零点能之类自己创生能量,永远废绝对外界的依赖。


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可以视为以太阳为食吧。。


黑洞:你是在说我?


你是说人造太空飞船么?

还是戴森球?


按天体的定义:

宇航员身上的细菌就是在以天体为食。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与我们一般无二,灵魂都是以神经为介质。有一天,黑洞吞噬了地球,所有人都死了,唯独他的灵魂能以黑洞为介质,因此他活了下来,成为了黑洞,一个有思想的黑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