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網上看到英國有牛頓,德國有愛因斯坦,中國……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我想超越牛頓和愛因斯坦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為中國人爭口氣,顛覆一下國人的觀念,不要覺得中國人不如猶太人和日耳曼人聰明。我已經花了幾萬塊錢買了很多書,


題主沒學過物理,在思考的是如何超越牛頓,愛因斯坦

我一在哈佛讀博的博士生,思考的是啊這個spin-1/2海森堡鏈的dispersion怎麼弄數值解,怎麼和Bethe Ansatz比較;那個de Rham cohomology怎麼那麼難;還有拓撲量子計算中Majorana的braiding怎麼對應特定的量子門。

自愧弗如也……


首先,對題主的志向表示欽佩。題主買了大批專業書籍,說明你至少對你嚮往的道路之艱辛還是有一定認知的。方向上還沒有出現民科式的偏差。

但是還是要潑冷水。天才有很多,不畏艱辛之人更多,但是牛愛只有兩人,而整個人類歷史可能有百億人口了。不論你多麼有志向,多麼天資橫溢,想要超越都註定是極小概率事件。時勢,機遇,貴人等等諸多可遇不可求的條件在此時更加重要,但是它們真的比中大獎還要難上百倍。

並且你的方向仍然偏了。因為你的動機本身就有問題。所謂的為國爭光,什麼不服氣,都只能成為障礙,因為它使你失去了平常心。你的這種志向和科學並不相干。你真正需要的是熱愛和好奇心。

熱愛不是指你對為國爭光的熱愛,也不是你對一舉成名的熱愛,而是你對未知的熱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是因為一種對「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就極度不舒服」的強迫症似的執著,最終搞明白一些事情後,聲望只是副產品。而不是你對「超越某人」的強迫症似的執著,這會讓你的功利心佔主導從而使你走偏。

所以你需要的,是要把「超越某某」的念頭清空,真正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你是不是對那些未知的東西有發自內心的好奇,搞明白它本身就使你快樂,而不是超越誰使你快樂。你要自問,對那些未解之謎,你是不是有不計利害的探索衝動,哪怕它不能讓你超越任何人。

我並不是想說搞科學研究的人不能要個人聲望,至少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核心動機。並且就你的這種聖人般的志向,你就需要聖人般的心態。

另外,當代科學是一個共同研究的事業。全球學術信息交流強度之高,一年就能抵得上過去千年。這種情況下,出現一座遠超同輩的巨峰幾乎是不可能了。這是一個集體智慧的時代,不是英雄主義的時代。

當然,有志向是好事,即使是你達不到一座巨峰,能夠達到一個行業專家的水平,例如中科院院士,也是很好的。


當你有這念頭的時候你就已經走偏了!

你應該培養的是——

「對科學無限增長的興趣和熱情,以及帶著興趣和熱情去從事科學事業的毅力」。

經過數十年的激情和毅力指導下的學習、成長、交流、合作、思考、嘗試、實踐、失敗、磨練、鑽研,最後你會發現從事科學研究這件事本身就像上癮一樣——每天你都心心念念著去做,科學已經滲入了你的生活生命靈魂!

做出發現的時候,第一感覺是開心,純粹的開心——就像大夏天打完籃球喝下一大口冰鎮可樂的那種開心!

至於諾獎和地位只不過是你這份熱情和毅力的副產品罷了!有了更好,沒有也不影響你在從事科研過程中體驗到的那份開心!


自諾獎出來以後有太多的人沒拿到諾獎,但這些人對科學的貢獻絲毫不差!如:

  1. 索末菲(在量子論做了很多工作,如角量子數,自旋量子數,精細結構常數,被提名81次諾貝爾獎,教出來6個諾貝爾獎學生),
  2.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這是一個框架型的貢獻。下一次大概是把量子論引入得到的量子化學),
  3. 約當(矩陣力學提出者(海森堡、玻恩、約當)之一,因二戰留在德國被故意忽視),
  4. 烏倫貝克和古茲米特(電子自旋提出者),
  5. 吳健雄(宇稱不守恆驗證者),
  6. 伽莫夫(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提出者,宇宙熱大爆炸理論創立者,DNA遺傳密碼模型提出者,著作等身的科普作家),
  7. 伯奈爾(脈衝星發現者,1967年博士期間發現了脈衝星,但諾獎只發給了她導師休伊什和開發出革命性射電望遠鏡的賴爾),
  8. 貝瑞(貝瑞相位,這是量子力學和拓撲理論結合的橋樑),
  9. 博格留博夫(超導理論,他的工作幾乎和超導BCS理論同時出現),
  10. 卡多諾夫(相變的重整化群理論),
  11. 希格斯機制的剩餘四人(希格斯機制有三篇文章:最早的是恩格勒和布繞特的兩人文章;接著是希格斯的一人文章:最後一篇(理論最完整)是古拉尼、哈庚、基博爾的三人文章。發獎那年,布繞特去世了,諾獎又最多只能發三人,最後只發給希格斯和恩格勒)
  12. 弗里曼 戴森(量子電動力學建立過程中的突出貢獻——證明朝永振一郎和施溫格的變分法與費曼的路徑積分表述完全等價,可惜諾獎只能給三個人)
  13. ……


不管水平怎麼樣吧,題主的富有確實會成為以後做物理研究時一個極為方便的先決條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