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机又叫「run in」又叫老化,不管是在机械行业还是电子行业都是普遍存在的,时间根据产品种类不同多少有区别。像自己以前做军工产品,需要老化20%总寿命时间才能投入使用。

至于老化有没有用呢。统计认为老化的作用之一是电子机械产品刚开使使用时是比较容易坏,因此通过老化就可以挑出相当部分有潜在问题的产品;另一个作用是很多产品一开始性能会不稳定,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性能会稳定下来,机械产品这种情况更常见些,喇叭和耳机也属于这类。

耳机根据材料的不同,所需老化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其变化并不会反应到频响上,我观察到的情况是失真上区别更明显一些。不过,居然是变大,主要是在在低频上,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低频失真会稍微变大一些,从听感上讲会略糊或软一点。

对于喇叭单元来说,煲机会带来f0上的明显差别,一般会有3Hz。另外Q值也会有明显差别。所以我们测量单元参数用于设计音箱前,一般会用中等音量放24小时左右的低频声音再测量,这样参数会更准确一些。

小声说一下,实际上一二十个小时正常使用对耳机和扬声器就可以了。很多人喜欢大音量放音乐来进行所谓的煲机,而连续不断的大音量放音乐往往会让振膜损伤,失真会变得很大,在1000hz左右会容易出现失真尖峰,对声音并不好。所以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让用户煲机了,而是让人正常使用。

煲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振膜的顺性,因此也会带来一些变化,但是,所谓天差地别是不存在的。它一般也不会带来三频比例的大变化,一般只会让低频略松一点,高频也更顺一点……而已吧。


在讨论有用无用之前,先明白什么是有用,而你又期待什么样的变化。

各种材料老化过程都是不一样的,而并非耳机只用一种材料。

常见的pet可能不显著,peek可能会比较显著,一些复合材料可能会更显著。

但这个显著是哪方面的呢?很多时候只是顺性的变化,可能降低了一点非线性失真,可能让谐振频率产生一点变化,可能让Q值降低一点,也可能让线性冲程变得更长。

但能化腐朽为神奇么?我觉得不能。

从我们做产品经验主义来讲,老化是会产生性能变化的,但为什么没有先煲再卖呢?可能更昂贵的产品会这么做,但是平常的产品这么做是降低产能,延长出货周期,那不值得。产品的大部分性能在设计的时候就确定了,这个时候是不怎么考虑老化产生的那点变化的。

虽然现在很多复合膜老化之后顺性提升带来的主观听感变化我们的经验来看是比较明显的,但这种老化一般就几个小时或者是十几二十小时就很显著了,并不需要太久。实验?这个还真没有做过,我也跟罗某人聊过要不我们做个这个实验吧设置多个实验和对比项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写个论文啥的,统计学的实验做起来是最没有难度,但……也许是业务繁忙,总之就一直没去做。

我们的产品说明书里经常建议100小时煲机,但经验来看一般用不了那么久,这个100小时只是一个惯例,就像一辆车实际上可以装5吨但是限载1吨一样只是给出的宽泛的值,要说来源的话,可能是基于扬声器杂讯实验额定100小时,认为主要的材料会在100小时杂讯实验后性能趋于稳定这个吧……我们是推荐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煲机,可以自然听就好,能体验到改善当然好,听不出变化也没损失。

有利益论说煲机是js为了让耳机煲机时间结束就过了七天退货周期的套路,虽然说利益论是最不靠谱的逻辑陷阱,但还真确实就有很多js是这么做的。什么行业都有老鼠屎一样的存在,消费品里面也是很多的,说什么1500小时之后声音才会好的那种,那是真的憨憨。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计算,假设耳机播放的是1khz正弦波信号(实际上是更高频和更低频都有的复杂模拟信号),也就是每秒来回形变1000次,一小时就是3600000次,一百小时就是360000000次,任你什么材料在那么多次弹性形变之后也应该趋于稳定了吧(我并不深入了解材料,还请材料大佬指正)。

而且经常越是忽悠,越是把数字说的夸张越是流传很开。

所以讨论一个观点的时候,要考虑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有人确实是认真看待这个事情,但也有人就是想忽悠你。

认为煲机无用的也一样,有的是辩证的认为煲机在大多时候用处不会像一些商家宣扬得那么大,而有的,也只是在博取眼球。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需要明确,即使煲机是有变化的,并且某天有人以非常严谨的实验证明了(我记得AES上应该有),那也不代表煲机的变化一定是让耳机变好听,更不代表能化腐朽为神奇。

大多时候按照经验来说,煲机可以让听起来紧的声音变得松弛,可能可以让动态得到一点提升,也可能让略微发闷的声音变得舒展一点……这些都是力顺增大之后有可能产生的效果。但一般来说,煲机不可能让糊的耳机变得清晰,更不可能消除某个6khz谐振峰带来的不良听感,也不会让过于泛滥的低频变得清晰可闻,这从原理上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

ps.在圈子里曾经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索尼EX1000由于液晶振膜特殊性,煲机3000小时之后会顺滑无比,在此之后会因为老化而越来越难听。首先液晶振膜其材料液晶聚合物本质是一种工程塑料,在弹性形变的范畴内不至于说振久了就彻底软掉了吧。所以几年前我曾经收了两条EX1000,一条当时很新,一条当时很旧,然后我发现新的反而频响上6kHz左右的峰更低,这个是版本差异带来的,新版本的可能有意无意间有所改良。再后来我听到一条号称煲机很长时间的EX1000,听起来闷闷的,我摘下来仔细观察,只见导管里的海绵堵满了耳油……

————以下更新对于某些其他回复内容纠错————

耳机没有弹波但有类似于悬边的结构或者直接就有悬边。音箱也有悬边,也有弹波,弹波是定心支片(准确称呼为定位支片)的通俗叫法,其作用是防止偏心振动,而音箱扬声器老化主要考虑的是悬边。

振膜上当然是有胶水的,不然音圈是用怎么粘合上去的,大多数耳机还有划线胶,位于引线位置。

有些人放再多图逻辑也是无法自恰的,虽然知乎这个平台总有引用越多图越多感觉越牛逼的现象,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的问题……

实际上大型扬声器老化在频响测试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f0位置,这方面在某些教材上是有写明的,原因则是顺性差异。这么小的f0变化是否可闻另说,但并不是不可测。入耳式耳机处于压力场,通常的测量是不会体现出f0的,除非你放在自由场下测,但是自由场测量入耳式耳机f0的误差是非常大的,也就测hires高频频宽会这样测。

我是非常讨厌以这种近乎欺骗的方式博眼球的人,和那些抹黑韩红的家伙有什么两样。

(拿AES没有相关文献来说的,是正好没有看到这些?)


我以一个过来人告诉你为啥,通常是心理作用以及不稳定的听音能力。

人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很难达到想测试仪器那样的稳定度和可重复性。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或者主观调音经历的人来说,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感觉」煲机会有变化,亦或是仪式感。

最diao的是做K545的大师是我现在的领导。

做主观调音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有一定的能力判断前后两种声音没区别。如果任何先验都会让你「感觉」声音有变化有提升,那么最后项目验收的时候肯定被diao死。有时是所调的东西方向错了感知不强,有时是软体有bug。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调音软体有bug,我还以为载入了参数「一耳朵提升」,结果发现根本没载入进去才明白自己是在「意淫」。

这个东西需要经验和训练,到后来我可以听出第二天早上载入参数失败的声音和前一天晚上的没什么区别,再到后来可以听出今天去供应商听得新样品和昨天时隔24小时去供应商听得旧样品没什么明显区别——测试结果也显示区别微乎其微。供应商觉得我耳朵太diao了,我笑了笑,基本操作,毕竟靠这个吃饭。天天听这么几首歌,你跺你也麻。如果别人随便给你个样品并且没什么明显变化你却跟别人说「一耳朵区别」,那人可丢大了。

煲机大多数情况是对声音没什么可闻改变的,即便有改变(例如人肉煲机头戴式耳机耳罩憋了),方向也是未知的,也许会更差。所以正常听就好。即便有区别,也偏离的厂商原本想表达的声音,做产品时都是全新组装的产品去调音和验收,不会做什么几千小时老化的样品去签Gold Sample,那样研发上市进度要退多久?黄花菜都凉了!

无论如何,即便再牛逼的「金耳朵」,也是人,也有可能出现不稳定的结果,所以客观测试通常是必要的。


rtings之前刚刚做了一个煲机测试,在这个测试里他们选择了四种耳机,进行了长达120小时的煲机测试,最后的结论是煲机有可能会带来声音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恰如我以前所说:你未必察觉得出来。

而且未必有你调整一下佩戴姿势/换个套/打个喷嚏/张大嘴平衡一下耳道压力来得改变更大。

rtings选择的四款耳机分别是:

AKG Q701

Audeze LCD 2 Classic

Beyerdynamic DT 1770 Pro

Etymotic HF5

这里面频响曲线变化最为明显的耳机是Q701,其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大家研究了一下这种变化,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这个变化很有可能是因为测试期间室温跟耳垫压力发生了变化,导致耳机在人工头上的压力发生了改变所引起的。

很有可能是因为测试期间室温跟耳垫压力发生了变化,导致耳机在人工头上的压力发生了改变所引起的。

很有可能是因为测试期间室温跟耳垫压力发生了变化,导致耳机在人工头上的压力发生了改变所引起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至于THD变化就更有意思了,所有四款耳机的THD都在煲机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Q701的变化尤其诡异,我给你们看看图

在第100小时时,Q701的THD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改变,然后到120小时的时候又没了……

最后大家研究了一下,认为:

这可能是环境噪音或者系统异常引起的。

同时rtings还指出,THD的变化最大,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指标受环境影响(气压、气温、环境噪音等等)最显著。

我以前在线材对耳机音质的影响被夸大了吗? 这个回答里提到过:

音频设备会引入很多类型的失真和噪音……但是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大小,因为是否可闻取决于他们的量。如果所有失真的综合低于音乐信号80dB或者更多,那么在音乐播放时就是几乎不可闻的。 不必在意这点失真,大部分扬声器引入的失真是任何一台合格的放大器引入的失真的10~100倍以上——音频手册·Erhan Winer

考虑到耳机本身的失真,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20小时的煲机所带来的声音变化,未必有你调整一下耳机佩戴方式、温度波动(顺便一提,你可以看看自己所在地的早晚温差)、气压变化所带来的声音变化更大。我的意见是HIFI耳机没必要煲机,传说中煲机带来的「一耳朵」差别,极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带来的。

当然,我不排除某些特定型号的耳机可能采用了什么奇奇怪怪的技术导致需要一定时间来让工作状态稳定下来,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要是这有这样的耳机厂家可能会在出厂前把这活就给你干了。

顺便原文在此,在文中作者还很贴心的放上了耳机刚开声时和煲了120小时时的声音对比,大家自信能听出「一耳朵」差别的可以去听听。

Is Headphones Break-in Real? 120-hour Burn-in Test?

www.rtings.com图标


其实从开始玩的时候,就没怎么煲过耳机,通常收到新耳机也只是用播放器或者手机用正常声音放一个晚上,可能8-10个小时吧,之后就正常听了。现在基本上都不会有这个动作了,开声好听就好听,不好听这个耳机通过煲机也不会有多大的起色,调音基本上就是通过滤网(阻尼)去调节,老化的只能是振膜,你认为滤网会被煲么#手动狗头

知乎和微信上都会有很多人问我怎么煲机的,我通常给的回答都是:自然听就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