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可以像管理公司一样管理家庭,我们家贫穷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没有原则没有规矩吗?还是因为缺乏思考缺乏创新?还是因为思维固化被现状狠狠地拖在原地一动不动?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满足日常开销?经济基础太差没有选择的权利?一个成功的公司应该具备哪些因素一个成功的家庭应该具备哪些因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应该说很难跨阶层的原因吧。

  1. 越穷视野越窄,越容易被困在目前的圈里。穷的家庭,喜欢把孩子拴在身边,这真的就是一大罪。如果整个家庭的视野都很窄,那就只能这样了。穷人家庭的视野一般比较窄,但偏偏父母还爱把孩子拴在身边。视野决定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你觉得远,够不著,但其实近在咫尺。
  2. 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内耗上。家庭不够富裕想好好上学,真的建议住校。穷人家的孩子得花费很多时间在内耗上,比如你在家写作业,家人会在旁边看电视,还一边督促你别看,搁这挑战人的意志力呢。当然家里更不可能存在书桌这个东西。
  3. 非常不喜欢冒险。不喜欢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喜欢改变工作,不喜欢承担任何外债,包括贷款买房,甚至认为任何借款行为都是危险的。
  4. 不喜欢钱,厌恶提钱这个字,觉得有钱人都是作恶敛财。另外,很多不富裕家庭,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家里没钱的思想。这导致孩子根本不敢提花钱的事,能不买的课本都不买。其实这些钱在未来真的真的就微不足道。
  5. 爱面子,爱面子,爱面子,不懂拒绝,总接受不必要的请求。

不过也得理解他们,因为这是生活环境导致的。


祖上就穷,一代一代往下传,突然有天有一代发了财,奈何没有赚钱的头脑,很快就败光了。又变成了穷,思维很重要,从祖上就穷的人很难守住财的。


懒惰


这个说起来很复杂,和各方面都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地域环境造成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我非常不赞成楼上其它人说的什么不努力不拼搏就会贫穷,这个年代只有非常幼稚的人才会抱有这种想法,你以为你努力了拼搏了好好念书了就会致富?满大街本科生研究生一个月拿几千块钱工资过日子。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国家随便给点政策扶贫就是农场主,念书上大学全部加分,新疆和内蒙的牧民一辈子放羊放牛放马没文化有钱的人一大把。说白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机遇才是一个人致富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机遇你得有背景,有背景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改革开放初期那一批人做生意的都一个萝卜一个坑把夹缝里边的生意都塞满了,你不是他们的后代凭什么把坑让给你?你只有给他们打工的分。你想创业,可以,你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人处处都是红灯,没人给你开绿灯。你够拼,杀出一条血路想改变格局,想和资本大鳄们分一杯羹,然后你发现死的多半是你自己,你一个普通工人农民家庭出身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资源拿什么去和其它大资本抗衡,最后的结局也就是顶天能把技术专利或者业务出售的价码拉高一点罢了。所以有些东西如果出生的时候没有你基本上一辈子就很难得到了,起点太低自己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知足吧,或者认命打工上班当个十来二十年房奴车奴卡奴最后还完了也能过好一点点,也能有点自己的东西留给后代留给家庭。你一草根想真正致富改变阶层在这个年代要么就是行业或者社会有巨大的变革或者洗牌带来的机遇,而且你能抓住这个机遇才行了。


.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著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84.1%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12.5%。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府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的长期致贫原因。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递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这是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高、程度深、数量大的重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188.16万人,占16%;中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658.56万人,占56%,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329.28万人,占28%;东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广东省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1429元;中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1545.93元,其中最高者安徽省1911.82元,最低者为内蒙古1259.46元;西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1714.85元,最高者为云南省2017.99元,最低者为宁夏1175.82元;由此可窥贫困人口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国家还应当将地区经济政策作适度调整,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被看成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4.家庭与个人原因。一方面,从家庭结构来看,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疾患者、无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在发达国家,单亲家庭往往成为政府救济或援助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从个人因素来看,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无依无靠或因无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极低,通常是贫困人口的基本成员。据统计,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群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全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注: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13页,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民政部门1997年传统的社会救济对象(包括社会困难户,无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无直系供养亲属的人员和60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等)为5856万人。(注: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8》,193、179页,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编辑部,1998。)在乡村,仅五保户在1997年就达300万人,其中,得到集体供给的有200.3万人。(注: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8》,193、179页,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编辑部,1998。)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1995年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贫困家庭占全部贫困家庭的80.3%,与1990年相比,家庭结构的差异与个人情况的差异是任何时候都无法统一的,从而亦意味并因上述情况而导致的贫困现象不可避免,而政府在实施缓贫与济贫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而且亦应当考虑个人因素。

  5.失业原因。劳动者在就业竞争中失败而被迫失业,意味著丧失了收入来源,失业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近几年来,随著国有经济的调整,中国正处于失业、下岗高峰时期。以武汉市为例,由于职工失业、下岗原因而产生的贫困人口已经成为该市贫困人口中的主体部分,在该市1998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中,失业及下岗职工家庭成员占领取者总数的63%,其中7 个城区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下岗职工人数为13653人次(国有企业6007人次、集体企业为7646人次),占14.6%。(注:武汉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569号提案的回复》,2页,1999年7月7日。)可见,政府对城镇贫困群体的救助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即由传统的救济对象转移到失业、下岗职工家庭。值得指出的是,导致就业失败的原因并非只是失败者自身素质低,也有的是人际关系不良,有的是整个经济不景气导致裁员,有的则是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有的是因企业经营的失败(如破产、被兼并)等。因此,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城镇贫困人口群体的这种变化,将就业政策的调整纳入反贫困对策中,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机会将成为城镇最好的反贫措施。

  6.收入分配原因。收入分配对贫困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业分配不公与分配要素发生变化两个方面。行业分配不公既体现在工资收入上,也体现在工资外收入上,金融保险等行业不仅工资收入高,工资外收入也高;涉外单位与部分股份制企业则可以为员工提供高工资待遇;而农、林、牧、渔、水利行业等则收入较低,导致部分职工及其家庭成员沦为低收入阶层,生活陷入贫困境地。二是财产所有权或资本、技术等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分配领域,必然进一步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虽然资本与技术作为进入分配领域是时代要求和竞争、发展的需要,但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财富总是一定的,拥有资本与技术者由此而出现收入急剧扩张效应,而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者所分享的份额自然减少,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将直接影响著未来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走势,这是应当引起政府重视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调控的。  导致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还有许多,如企业因效益不良而发不出工资或拖欠工资,一些家庭或个人投资失败而陷入困境,因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赌博、吸毒等沦为贫困,等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