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在是類似於神嗎?

2.還是說存在是一層層追問的結果。比如人是什麼?人是動物。動物是什麼?動物是生物。生物是什麼?生物是存在。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人也是存在啊。存在就不能是連續的永恆的了啊


在討論巴門尼德之前,我們先需要拋棄掉所有的哲學思考,甚至不需要糾結於語言形式,只保留最基本的思維邏輯,因為巴門尼德所討論的存在這個概念,可能並非是一種哲學觀點,而是更加接近對人類認知的討論

為了較為簡單的理解巴門尼德的思維,我們一步一步來解構我們現有的思維體系

1.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人類的思維的產生,是一種生理現象,既然是生理現象,就必然會受到生理解構的限制,也就是說人類的思維其實是有上限的,比如人類不可能思考得到從未觀察過的概念,無論你能提供多少種元素進行假想,排列得到一個極其龐大的可能性,都是有極限的,

2. 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察是基於已有的體系的,而體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確基本元素,通過基本元素的組合建立體系,再通過不斷的觀察不斷的更新這個體系,進而用於觀測新的概念

3. 基本元素的確認有明確的條件就是:必須要能被人類直接感知得到,並且我們確定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也能夠感知得到,而得到的反饋必然一致或者說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保持一致,且可以證偽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 人類對於宇宙的理解只適用於用了這套觀測體系的人類

2, 人類沒有辦法判斷這套體系以外的其他體系,除非人類願意從頭開始進行理解,並且新的體系在人類生理極限能夠接受的範圍以內

3, 可以很容易知道:人類沒有辦法建立一套絕對正確的的體系去分析每一個事物,因為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觀測到所有可以成為新元素的事物,但是我們沒有辦法證明是否存在這麼一種體系,它可以容納所有可以被人類觀測到的元素;換句話說,除非宇宙蘊含的數據在人類思維的生理極限之內,否則必然存在人類無法理解的概念

4, 進而我們知道,宇宙中的確可能存在一些人類始終無法觀測的事物,但是有可能被人類以外的其他的觀測者觀測,而這些觀測者同樣可能存在某種觀測極限

5, 因此我們可以推導出:宇宙中的事物,或者說概念,無論是否有觀測者進行觀測,是否得到明確的結果,結果的表現形式如何,這個結果放在宇宙和該觀測者的對應關係上是否正確,是否完全表達,都不影響該事物,概念本身

現在我們來理解巴門尼德的話語

1. 真理之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一個事實存在的概念不需要有觀測者在觀測後才存在,你觀測得到與否那是你能力問題

2. 謬誤之路—— 「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存在必然存在」——兩個解釋:①一個事實存在的概念因為無法觀測得到進而判定為不存在,那說明觀測者的體系到達極限,而觀測者確實存在觀測極限。但是並不能說它確實是不存在。②一個事實存在的概念同時兼有事實不存在的概念,即一個概念可以同時是完全相反的概念——這裡有一個蘋果,同時這裡也沒有蘋果

3. 意見之路——一個概念同時可以表達出任意概念——一個蘋果,同時是沒有蘋果,還是半個蘋果,或者是西瓜,大象之類的

4. 「不存在者你既不能認識,也不能說出」——一個事實不存在的概念絕不可能被觀測得到,如果有任何觀測結果則必然是謬誤——桌子上沒有蘋果就是沒有蘋果,你可能餓極了看到了蘋果的幻象,甚至還「吃」了下去,但是現實就是你在啃自己的手

5. 「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你能夠思維的概念無論實際上是否存在,既然你能夠思維,那必然是有一定的觀測結果,那對於觀測者而言都是存在的——就算是是觀測謬誤,在未來的持續觀測過程中被修正,但在此之前對於觀測者而言就是存在

6. 「存在者無生無滅,因為它完美,不動,沒有盡頭。它既不存在於過去,也不存在於將來,既然一切都同時存在於現在,作為『單一』和連續。你為它尋找什麼樣的起源呢?它是怎樣生成並在何處生成呢……它是不可分的,既然全都是相同的,它不會在這裡多一些……也不會在那裡少一些,萬物充盈著存在者……它是不動的,在巨大鎖鏈的限制之中……它把同一者保持在同一個地方,作為自身而停,如此,它不可動搖地保持在那裡……但既然有一條最終的界限,那麼,它在一切方面就都是完滿的,有如滾圓的球體,從中心到各處距離相等——

①一個概念如果真實存在,那它的存在和時間流逝無關——無論這個概念在時間軸上因為自身的性質的決定所產生的所有變化,誕生或消亡——就像無論人類什麼時候滅亡,人類這個概念都確實是存在的,只不過一些語言形式上,我們會說成」存在過「

②一個概念必然在其所適用的範圍內普遍生效,他的作用範圍只和它的性質有關,它的性質不會隨著空間上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一「

③一個概念必然要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否則沒有辦法被觀測,進而無法被理解——無論你怎麼觀測,都只能觀測到概念的一部分,那麼所思維的結論必然存在謬誤;如果這個概念不但無範圍限制,還不斷延的擴張,那連觀測這個概念的這種行為都成了謬誤——這就是「不完滿「

至此,我們相對比較清晰的梳理了巴門尼德的「存在「,就是一種語言表述形式的中間代稱

所以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巴門尼德並非認為事物甚至是真理永恆不變,而是告誡世人:對於觀測到結果的概念的定義,應該堅定不移的普遍擁護,直到有確實有力的證據來推翻或完善這個定義前,而之後我們也必須要同樣堅定不移的遵循這個新定義,否則我們全然沒有辦法建立起任何思維體系

同樣的,他也並非認為人類的感官所查非實,而是知道人類的觀測途徑有限,思維有限,容易得出一些和真實相異的結論,最終將人類的走嚮導至錯誤。所以應該始終保持懷疑,不斷謹慎地持續完善已有的觀測體系,最終達到人類的思維極限——當然,我也很難說人類是否真的可以達到思維極限,因為可能因為體系的錯誤導致滅亡

我不時想,鮮明的生理特徵是野獸在自然中的生存依靠,正確的思維體系則是智慧生命體在宇宙中的生存武器,就算人類不被其他智慧生命體消滅,也會因為在思維體系的錯誤導致滅亡

如果說思維的極限就是人類的終極,那麼人類必須完成對所有可被人類觀測的概念的正確觀測,得出正確的結果,才有可能建立起對於人類的正確思維體系,走向終極——所以在終極之前,人類社會的衝突是必然的

所以我對於外星人入侵地球就是為了掠奪資源這種設定持保留意見,他們可能為了完善他們的體系而吸納各種可能的體系;甚至人類可能就是某種高級生命體專門培養的,用於產生體系的工具里的其中一種,誰知道呢


存在死在哪知道嗎,人我們知道何為人,動物我們知道何為動物。生物我們知道何為生物,他們都有各種概念的範疇屬性,而存在沒有


【摘抄】

聶敏里《西方思想的起源》第二章【3】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對「存在」的分析是在「真理之路」部分進行的。在這個部分,巴門尼德達到了純粹概念思維的思想高度,撇開了一切具有對象內容性質的考察,而徑直抓住我們思維判斷中的一個核心詞,這就是西方語言所特有的系詞「是」,也就是我們一再說到的那個「存在」,展開分析。實際上,整個「真理之路」就是對系詞「是」的邏輯內涵的分析,而通過這個分析,巴門尼德也就一舉奠定了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基本概念架構。

巴門尼德認識到,我們對世界的全部真實的認識是通過我們關於世界的種種具體判斷來實現的,而在這些具體判斷中,系詞「是」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它不僅具體地將主詞和謂詞聯繫在一起,構成一個具體的關於某個對象的判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通過它的斷定功能來表明這個判斷是關於某個對象的真實判斷,即表明這個判斷是真的。這樣,撇開判斷的具體內容,也撇開具體判斷可能出錯的問題,單單對系詞「是」的這一判斷功能加以分析就可以表明:第一,對於思維來說,無論如何存在一個可以最終被確定為真理的真實的認識;第二,對於思維來說,無論如何存在一個可以最終被確定為實在的認識的對象。前者是對認識的絕對的真理性而言的,後者是對存在的絕對的真實性而言的,而這二者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基本理論架構,也構成了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基本理論追求。因而,形而上學本體論就是活動在「是」中的思維,它通過運用「是」的絕對斷真的功能,不僅實際地構造了一個真實的認識,而且實際地構造了一個真實的存在。對先驗主義的一個永恆不動的本質對象世界的認識和追求,這就是形而上學思維的全部旨趣和目標。這樣,很顯然,通過對系詞「是」判斷功能的嚴格語義學的分析,巴門尼德就有可能繞過同伊奧尼亞學派就具體的宇宙生滅問題的爭論,而為一個永恆不動的世界的存在提出十分有力的辯護。由此一來,當然就奠定了一條不同於宇宙生成論哲學傳統的、全新的思想路線。

但除此之外,我們說,巴門尼德對系詞「是」的分析也奠定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因為,當我們運用系詞「是」進行判斷時,我們不僅是在對一個真實的對象的存在進行斷定,而且還同時意味著,「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是者」不能不是,「不是者」不能是。一旦我們運用系詞「是」進行斷定,我們就是在做絕對的肯定或否定,我們不容許把「是」說成「不是」,也不容許把「不是」說成「是」,同時,更不容許既「是」又「不是」。顯然,在這裡就蘊涵著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巴門尼德正是運用系詞「是」中所隱含的這一邏輯規律來為形而上學本體論的本質對象世界的絕對真實的存在進行論證的,但是與此同時無疑也就奠定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

這樣,我們說,通過巴門尼德對系詞「是」的語義學分析,通過對系詞「是」的內在邏輯規則的揭示,一個永恆不動的本質主義的對象世界就被理論地確立了起來;而相應的,在米利都學派哲學家和赫拉克利特看來充滿了豐富變化的那個宇宙生成論的世界,就被作為單純動變生滅的世界、就被作為不真實的現象世界排除了。這就是巴門尼德對伊奧尼亞學派哲學的完全反動。從這樣一個立場出發,巴門尼德就得出了一個大膽的思維跨越,這就是:既然一切都是「存在」,一切都可以歸於「存在」,那麼世界的多樣性和變化性就不存在,只有「存在」存在,換一句話說就是,只有那個被「是」這個系詞所對象化地肯定了的永恆不動的本質世界存在;如果它是真正的實在,那麼變化和生滅就是不存在的。因此,巴門尼德說:

……全都是名稱,

凡有死者們所確定而信以為真的,

生成和毀滅,存在和不存在,

位置的改變,光色的變換。

在巴門尼德看來,伊奧尼亞的思想家們只是一些沉浸在現象世界中、被動變生滅的假象所蒙蔽、不能透視真實的存在的人,而理性的任務就是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這樣,巴門尼德對「存在」的分析中就已經暗含了現象和本質這一對對立的哲學範疇,他的理論工作實際上開啟了支配整個西方哲學傳統2500多年的圍繞現象和本質這一主題的漫長的形而上學之思。


存在是一種事實,一種共識,一種公理預設,再追問就變成神學,所以在哲學範疇的無限追問就變成一種抬杠,一種病態式的偏執,兩千年後還是兩手空空,所以哲學的起點還是從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開始比較合適。

亞里士多德畢竟還是個生物學家,科學門類的祖師爺,亞氏說的話還是相對比較靠譜。


巴門尼德(Parmenides)最早用「存在」這一抽象而有普遍本質意義的哲學範疇來深入規定世界全體的原理,更強調理性思維在認識真理上的重要意義。他的思想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構建哲學體系都有重要的影響。

他最著名的殘篇如下:

「只有兩條探究之路可考慮,一種就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這是真理之路。另一種就是非存在,非存在必定要不存在,我告訴你那是一條沒人能完全學到真知之路。因為你不能對非存在有知識——那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言說它;因為能被思想的和能存在的是同樣的東西。」

你品,你細品。


巴門尼德是西方哲學史上真正提出「存在」範疇的第一人,此哲學範疇給後來古希臘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哲學之父泰勒斯說:世界的本原是水。

由於他和在他之後的其他伊奧尼亞自然哲學家們有一個共同點: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以這個一來把握世界的多。

而到了巴門尼德這裡,以有形體質料作為宇宙生成的「始基」的思考才被無形體的「存在」替代。也就是說巴門尼德將「存在」這種概念性「事物」作為哲學認識、討論的對象。

這種轉變不是一種簡單的術語置換,而是古希臘人在探索自然、宇宙上的論證思維方式的轉變,即由直觀開始轉向抽象。


存在」是巴門尼德的探討萬物本原時提出的核心範疇。

那麼,「存在」指的是什麼?

它的內涵包括兩個著名的命題:

一個是「存在與非存在相區別」;

一個是「思想與存在同一」。

在巴門尼德看來,「真理」與「意見」之間有著對立的關係。「一條是存在而不能不在,這是確信的途徑,與真理同行;另一條是非存在而決不是存在,我要告訴你,此路不通。」

正是在對這種對立關係的闡明中,巴門尼德提出了「存在不能不在,而非存在決不是存在」的命題。

這個命題說通俗點就是,有就是有,有不是無,無中不能生有


而且巴門尼德還對「存在」性質作了幾個方面的規定。

第一:存在是「單一的」和連續的。

第二:存在是受限制的。它不是無限的,是有限的。

第三:存在是一個封閉的滾圓的球體。

在論述「存在與非存在相區別」的過程中,巴門尼德多次說出與「思想與存在同一」命題相似的句子。「非存在你不認識出說不出,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作為思想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情。」巴門尼德這個「思維與存在同一」還只是樸素的思維與存在同一的命題。但是這個樸素的「同一觀」已意味著哲學思維不再把存在當作一個自身外在的東西來看待,思維與其對象之間的孤立狀態也打破。可以說,巴門尼德的「同一觀」將思維自身與其對象聯繫在一起來考察,已否定了原始素樸哲學概念的直觀性。更重要的是,他使得哲學對萬物之源的思考從有形之體轉向無形體,使抽象思維終於從感性思維里分離和獨立出來。可見,巴門尼德抓住了世界本質的規定,把哲學的視角引向了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


巴門尼德的存在範疇對後來古希臘甚至整個歐洲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一,巴門尼德的「存在」範疇的提出實現了希臘哲學的本體論轉向。早期希臘哲學家們都在為變化的萬物找一個最後的根源———「始基」,在巴門尼德看來,研究這些問題獲得的只是「群氓」的意見,「群氓」看到的是這個變動不居的現象世界,他們走的是所謂「意見之路」,巴門尼德卻要在這種多樣的變動的「意見」之上,尋求唯一的、永恆的真理,走所謂「真理之路」。他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從紛繁複雜的現象界引向對永恆單一的本質的認識,尋求更高一級真實的、不變的東西,用現今的話說,就是要透過現象去深人研究本質,惟有這樣才能擺脫那無休無止關於「始基」爭論和對立的糾纏。儘管巴門尼德不可能認識到真正的本質,但在西方哲學史上他第一個從這方面提出問題。

第二,巴門尼德的「存在」範疇真正實現了認識論上從具體上升到抽象的推論方法。我們知道,「始基」論的哲學家們由於還分不清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的關係,所以往往武斷地宣布某些經驗感知的具體事物為世界的本原,缺乏比較嚴格的邏輯論證。巴氏卻自覺地運用推理、演繹的方法來構建「存在」。

第三,巴門尼德的「存在」範疇直接影響他後來的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首當其衝的是他的門徒芝諾,以及愛利亞學派的重要代表梅里索斯。


巴門尼德的「存在」範疇不僅對他以後的哲學一直深存影響,更重要的是從巴門尼德開始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新的哲學研究方法,因為這樣而從巴門尼德開始了真正的「形而上」的哲學。由此,如果考察一下西方近代和現代哲學的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哲學家所肇始的所謂哲學轉向,哪一次不是象巴門尼德一樣首先在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發生革命呢?當然前提是不能脫離前人的成果,關鍵是有沒有這樣的創新勇氣和睿智,只有既繼承前人又突破前人,才可能在哲學和理論研究陷入困境的時候找到另一條可行的新路,這恐怕是巴門尼德最可寶貴的東西。


可以理解為「神」,如果「神」的內涵是事物的本質的話。

結合他同時代的人的形而上思想,巴門尼德的存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畢達哥拉斯的數,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

巴門尼德的存在有四點特性:

1.存在不產生也不消滅,即永恆

2.存在獨一無二,沒有部分,也就無法分割

3.存在不變不動,始終在同一個地方,也就是在自身之內

4.在時間上永恆,但在空間上,由於被必然性包圍,存在呈現出「球狀」(這一點其實巴門尼德自己也沒說清楚是為什麼)

所以可以把巴門尼德的存在理解為事物的本質,但絕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神。

巴門尼德有一個觀點:存在著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他認為事物的本質只能被思想和語言所把握。而「非存在」,即變動不居的現象世界,我們是無法認識的。這和通常意義的神的認識是不同的。


上帝永恆創世既是一個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的包括一切集合的大全集合,也是出自上帝的永恆、絕對、完全的終極真理。因此,巴門尼德所說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實際上指的只能是上帝永恆創世這樣一個包括一切集合的大全集合作為存在和思想的同一。上帝永恆創世作為存在,是一個包括了上帝在永恆的創世活動中創造的一切事物的集合。作為思想,上帝永恆創世也是永恆、絕對、完全的終極真理,人的一切思想也永遠只能在上帝永恆創世這個大全集合內進行。因此思維與存在這兩個對立的範疇在上帝永恆創世這樣一個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的包括一切集合的大全集合這裡得到了完美的統一。上帝永恆創世這個大全集合對上帝來說既永遠是出自上帝的思維,也永遠是出自上帝的存在,就解決了思維與存在如何同一這個難題。

但巴門尼德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將上帝永恆創世這個上帝作為永恆本體的永恆作用與上帝這個永恆本體分清楚,所以才會產生很多誤解。因為他所說的那個不變不動、不生不滅的存在實際上就是上帝作為永恆本體的基本特徵,而現實事物顯然是有生有滅、也是會運動和變化的。因此巴門尼德沒有把本體和本體的作用分清楚,而只是用一個存在就將本體和本體的作用混為一談,也就必然會產生很多問題。因為存在只是上帝的屬性,並不是上帝,上帝永恆創世這個大全集合作為上帝這個永恆本體的永恆作用,也理所當然具有存在的屬性,所以將上帝與存在完全劃等號,就是將本體與本體的作用混為一談,這實際上就是犯了和將上帝和世間萬事萬物等同的泛神論相同的錯誤。而且他還認為存在是球形,這更是大錯特錯。因為上帝永恆創世作為一個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的包括一切事物的大全集合,在空間上是無限擴張和膨脹的,所以不可能有任何具體、有限的形式,當然也不可能是球形。而上帝作為終極存在,更是無形無象、無所在無所不在的本體,更不可能是球形或者任何別的具體、有限的形式。所以說,上帝永恆創世論能夠解決思維與存在如何同一這個難題,也能辨析清楚巴門尼德在這個問題上的一些錯誤。


【存在】二字講清楚,一個字收費一萬都嫌低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