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著仓库到大明》作者:迪巴拉爵士

评分90。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非常优秀、有爽点有泪点有担当的故事。

这是属于民族崛起的畅想,以实干的精神完成日不落的远望,完结于一场酣畅淋漓的高/潮。

虽然结局很恰到好处,但我仍觉得需要一个番外,一个时间轴为现在的番外。

如此,方能心满意足。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在其他小说还停留在抗倭与草原进行对战对南方的蛮夷苦不堪言的阶段的时候,这个故事里的主角已经率领他的军队收复了周边的敌对国家和附属小国,并且进行移民和同化——是的收复,你没看错。

这一路上,主角用敌人的尸骸筑起了无数的京观,俘获了成千上万的俘虏,占据了大大小小的矿产和良田,魔神之名远播重洋。

他用日不落的畅想成功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帝王,让大明成功地在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以碾压的姿态屹立于其他国家之上,他近乎贪婪地占据著每一寸土地。

这样的主角虽然某种程度上会让人诟病,但就我个人而言看著是真的极为舒坦——这满足了我长久以来对历史文的向往,虽然这个故事的「爽」并不那么彻底。

这个故事真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爽文。

首先这个主角拥有一个十分奇怪的金手指——一个啥都有的仓库。然而这个仓库最大的用途,除了主角偶尔几次的狙击之外,大概是使用里面奇奇怪怪的药物来治病?哦还有各种肉水果蔬菜调料啥的。在故事中后期仓库君更是一点戏份都没有,堪称史上最惨的金手指。

其次对于提前了几百年的科技兴国而言,这个故事中的改革过于踏实和注重过程。在这里主角需要亲自编写教材、教授徒弟、挑选工匠,集所有人之力一点点试验出各种用途的钢材、探索更快更好的能源转换方式和改进方法、开拓航道、培育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一点一滴地建设起强大的大明。

最后,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时候,文中认真地描绘了那时的朝堂和整体的现状,剖析了儒学与儒家的关系,指出了政治上的弊端……而后坚决而坚定地推进各种有利于民生的改革。

主角以一片赤胆忠心屹立于每一次变革的风口浪尖,为皇座上的君王保驾护航。

这是一个主角未曾称帝的故事。

在来到大明的这些年,他从来不想、也不愿意去碰触那个位置。每一次立下了卓越功勋,他总是会犯下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自污。他不与任何势力交好,只一心为大明江山永固子民安康。

在朱棣时期,他是那个仿佛随时可以上房揭瓦的竖子,获得了被视做子侄一般的宽容。那一声声「方醒爱朕」,那终生止步的大明兴和伯,不仅是为了回报知遇之恩,更是一份跨越了千年的惺惺相惜。那一日,朱棣于马背上离去,伤心的不只是故事中那些人物,故事外的我心中也有些许苦闷无法言表。

在朱高炽时期,他是那个仗义执言的晚辈,总获得旁人无法企及的宽容。他真诚地为皇位传承考虑,却忽视了王座上的那个人身为帝王的担当。虽然朱高炽在那个位置上待的时间不长,但也为大明做出了些许的改变,让这一切慢慢变好。

在朱瞻基时期,他是那个随时可以托付后背的德华兄。十多年来的亦师亦友,让这两人的默契无人可及。而在改革的路上那相互顶缸的担当,让我觉得日不落的远望总有一天会真的实现。

很多人对主角未曾称帝表示怨念,但我觉得这样却真的很好。他的愿望只是让大明昌盛,身处何处并不重要。而且他骨子里毕竟只是那个惫懒的人啊。

我喜欢这个故事中描述的大明。

虽然这里有庞然大物一般的儒家,有盘根错节的官场,有勾心斗角的阴暗面。

但故事中更多的是世人对实用科学的向往,是心系国家的忠臣们的坚持和奋进,是百姓们的安居乐业和蒸蒸日上的生活。

我看著他们一点点向世界播撒科学的种子,一点点降低务虚官吏的地位,一点点培养出有战斗力的军队,一点点改善民众生活与拓展疆土……仿佛在某个平行时空中真的有这么一个威武的大明,承载著我们的梦想。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特意去图书馆找了一些有关明朝的书籍阅读,那书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与耳熟能详的人物们让我有种久别重逢的欣喜。

是的,人物。

我喜欢朝堂之上为百姓披肝沥胆的那群人,喜欢他们在国家利益上的斤斤计较。

我喜欢乡野之间那些真实的声音和行为,一项政策是否正确本就应该交给百姓来判断。

我喜欢军中的铁血豪情,正因为有他们大明才有底气屹立于世界之巅。

我喜欢出使海外的赫赫雄威,那骨子里的自豪和骄傲是任何一个种族所没有的。

我还喜欢那个没那么严肃的皇家,那个误入歧途的皇子,那个错生帝王家的汉王,还有婉婉……

我喜欢这个故事中的每一个高/潮,每一场胜利,每一声山呼海啸的呐喊,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一切似乎真的触手可及。

我真的喜欢这个故事。

静下心来,故事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些或印象深刻或会心一笑的场景也纷至沓来,让我十分想再看一个这样的故事,再看看这样一群人在那个年代书写一段传奇。

我想,看完之后我需要沉淀一段时间,做一些单纯的试毒或者找点爽文来平复一下心情,来缓解这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


《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

如果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在于思维方式,那么,熟知了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人们就会犯错更少,从而离成功更近。 这本书的作者博览群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发现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并一一列出。当明白了错误的思维是如何发生后,人们就有可能远离思维陷阱。

在这里可以稍微列举几个例子:

1.幸存偏误,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就会系统性的高估成功的希望。这个很好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可以成功,看不到别人背后的辛苦和一大堆没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做选择决定时要慎重,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就冲动去做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决定。(所以演员这个行业远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光鲜,因为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明星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游泳和好身材,游泳有门槛,好身材是游泳的标准而不是运动的结果。这个我感觉像是因果颠倒了吧,记得有本书《好好学习》也说过从「因」出发,而不是从「果」出发,这种说法就是说做事情你要想到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好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应该在「因」上面努力,而不是在「果」上面努力。

3、过度自信效应:过度自信会令你忽视你真正知道东西与你已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总结有三点:(1)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2)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3)不仅乐观者会受过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只不过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罢了。(考虑问题时要多考虑失败的可能性,做好坏的打算。这一点其实在股票投资上也会有所体现,总感觉自己选的股票就是最好的一定会涨的,可能分析过程中并未分析全面,特别是我们才接触股票的人,学了一点点就更容易过度自信了,股票投资知易行难。

4、沉没成本:看到这个沉没成本?我想到有点像中国的一句话,食之无味,弃之不舍。在我们生活中,这种情况还是遇到比较多的。纠结于沉没成本这个点,书上说到了一个股票买卖的例子。看到这个点,突然想起,其实我们买股票的时候,无论你是价投者,还是趋势投资者,都应该懂得沉没成本及时止损,投资到下一个正确的标的去。

5、互惠偏误:有点像中国的礼尚往来,但又有区别,文中也说到了亏欠感,感觉自己得到别人的好处,内心总会有亏欠感,进而反馈出来就是互惠。

6、确认偏误二则:我们自动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这个确认偏误,真的有点难,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会先入为主的去找对的理由。

7、权威偏误:权威也有不对的时候,所以不要盲目全盘接受,要有自己的判断。

8、现成偏误: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像世界。我感觉像经验主义。其中一句「某种东西重复出现,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这句有点像三人成虎的感觉,如果有一个观点一直在耳边炮轰你,久而久之你可能也信了。

9、故事偏误:用故事扭曲和简化现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故事中含有虚构的成份,有的时候讲故事的人因自己的原因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原真面目。

10、事后诸葛亮偏误:「我早知道现象」,现实中的确很多这样的马后炮,记日记可以让你翻看以前的预测的时候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你的预测是多么的不靠谱,你是多么糟糕的预言家,我们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厉害,很多时候自己都是事后诸葛亮。

11、赌徒谬误:这个有点像概率思维,一个独立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最简单的例子,文中也说了,就是抛硬币,是正面还反面,并不会因为之前出现了1000 次正面,那下一次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反面。因为每次抛硬币,这个行为是独立发生的,这次的结果并不会对下次的结果有影响。

12、回归均值:这个在投资股票上更有用吧,特别是价值投资上,高了必然会跌,跌得太多了会上涨。当然如果是妖股的话,高了还在涨,跌了还会再跌。回归均值我感觉也有点像物极必反。

13、奇迹:就是小概率事件。正确看待小概率事件,生活中学会运用概率去思考,这个我印象比较深,比如我从不会买彩票,什么双色球啊,当然运气好中个500 万,都是概率的问题而已,并不是不可能发生。但概率是极小的。

14、零风险偏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相信推销人员的理财产品是零风险的。股市更没有零风险,即使你卖掉股票,将钱存进你的账户,银行也有可能破产,通货膨胀也会蚕食掉你节约下的钱。所以告别零风险的想像,学会怀著「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千万擦亮眼睛哦。

本书列举了很多思维陷阱,很值得反复读的一本书


《毛泽东选集》,《悟空传》,《风流去》,《追风筝的人》,《万历十五年》,《穿越百年中东》,《霍乱时期的爱情》,《穆斯林的葬礼》,《百年孤独》,《浮生六记》,《活著》,《山居笔记》,《寂寞圣哲》

还有网路小说《秦吏》,个人很喜欢。


最近在读《大卫 科波菲尔》很喜欢 你可以试试


伍诗琦的《无声告白》

是我迄今为止读过最喜欢的书,看书犹如看自己的人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