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

問題有二,回答自然有二。

第一個是項羽入本紀,不明而喻,這說明的是作者對項羽的態度。縱觀《史記》的本紀部分,唯有項羽的身份是非帝王,但司馬遷將這敗軍之將納入本紀,正是表明其對之的讚許。我們來看一下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雖然其中多為對項羽暴行的批評,但「近古以來未嘗有」一句就已經點明項羽在司馬遷心中的地位。反觀高祖本紀,司馬遷對劉邦個人的評價幾乎沒有,加之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大加筆墨,極力刻畫這個悲情主義人物而反將劉邦寫成一個丟妻棄子、全靠隊友的流氓,對比之下就很容易看出項羽在太史公心目中的地位。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司馬遷個人的人格魅力相比於緊接其後的班孟堅要高一些(但這不能全怪班固,因為兩部史書性質不一樣,一個是私人著作,一個是官修讀物)。

至於問我怎麼看的話,我沒有資格說些什麼,畢竟這是人家個人的自由,擺在哪我也管不著。但更多地是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物,我不能穿越兩千年去看真實的項羽是什麼樣子,只能通過字裡行間去摸索歷史的脈絡,而從這個層次來講,《太史公書》的真實性目前來看無出其右,沒有其他著作比它更具可信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相信司馬遷。

而第二個問題的話,很不幸,問題本身是不成立的,也就是項羽就沒燒過阿房宮,所以我無法回答。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阿房宮的遺址並沒有被焚燒的跡象,而且據推斷,阿房宮很有可能是個爛尾工程,從開工到秦朝滅亡(也就是章邯受命收驪山刑徒東徵平叛的時候,可能就已經停工了),其中只有十來年,可能就只打了個地基。而後世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乃至今世的所謂「阿房宮復原想像圖」,可能是在阿房宮的規劃圖的基礎上完成的。關於阿房宮史界尚有爭議,但火燒阿房宮一事大概率可能是假的,其實指的應該是項羽火燒鹹陽宮一事。

以上,如有疑問,歡迎討論。


載入本紀這件事情,我個人認為可以簡單理解為項羽「夠格」。

項羽燒阿房宮這件事存疑,更有可能是燒了鹹陽宮。


項羽被列入本紀是因為史公認為他曾是宰制天下之人。

『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還有一個例子很明顯,呂后取代漢惠入了本紀,史公認為比起孝惠,天下之權更在呂后。『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史公透過本紀想表達什麼?『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

史公並非為了給帝王列家譜才作本紀,而是透過記錄天下霸主,察歷史軌跡,探尋盛衰的祕密。


我沒記錯的話,史記原文是「燒秦宮室」,至於有沒有阿房宮,那就要看它有沒有修好了。


在身份上項羽,西楚霸王與劉邦共爭天下奠定了在歷史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在感情上太史公被其人格魅力所折服,至於有沒有火燒阿房宮,不得而知


沒親眼看到啊,不敢瞎說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