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大約從1760年代開始持續到1840年。標誌:蒸汽動力的發明,紡織業的機械化和冶金工業的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大約從1860年代開始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標誌: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還有石油化學工業、家用電器等新產業的出現。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被日本打斷,標誌就是甲午戰爭輸了。至於歷史上民國那個工業化被日本侵華打斷是扯淡,民國有毛的工業化,民國基本上是輕工業,重工業有,但是不多。

清政府的工業我只談教科書上,近代海軍建設不說了,只說說工廠。有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金陵機械製造總局,福建馬尾造船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天津機械製造局等等。短短几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前些年有新聞看到,許多地方的鐵路鐵軌,現在都標識有漢陽造的字樣

軍隊方面還有成立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這些軍事院校都培養了不少新式軍官。

從這個可以看出清的思路是對的,就是先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建國初期50年代也是)但是為啥失敗呢?

中國歷史上兩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就是發生在清朝末年,第二次建國後的工業化。但是清朝末年很悲劇,他發生的時間實際上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期,前期因為沒有跟上世界潮流,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是想追趕,於是學第一次工業革命,好不容易學了一半,又發現世界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了。這特么才是最蛋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東西我砸了重金,現在又到重新砸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西追趕,誰不累啊?好比你買台電腦,1070顯卡加i7的cpu,覺得好爽,覺得人家最多也就1080嘛,自己用1070應該夠了,結果才半個月,出了了i9,顯卡人家變成了2090。你再想追,又得重新加錢買新的,誰不累啊?

但是問題在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更加深遠。第一次工業革命與農業社會的代差有,頂多6比4的差距,差距肯定有但是不是很大。第二次工業革命就不同了,第二次就變成了天上地下的區別。這個時候第一次工業化都還沒完成一半,人家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就來臨,怎麼追?除非是全國上下一心,而那時候的清末又偏偏沒有上下一心的條件。

工業革命的出現,一定要有一個適合工業發展和創新的土壤,當時的中國剛剛打開國門,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土壤,至少正常的中國人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都不會孤注一擲的豪賭變法,我活的好好的,為啥要變,何況我們還有那麼厚的家底,於是中國的洋務派和統治階層就希望慢慢改革,不像日本,日本真是鐵了心全國上下一心要改革,因為日本太窮了,太想暴富了。中國就如同一個舊土豪,他是把錢全部存在銀行里吃利息呢,還是到處投資砸錢呢。我相信大部分中國有一個億都願意做低風險的投資,存銀行一年都幾百萬利息,不香么?日本不一樣,他是借錢賭博,賭贏了暴富,輸了大不了再回爐做個窮鬼,反正老百姓也過慣了窮鬼日子,再窮也無所謂。但是技術的發展和世界局勢變化真的非常快,習慣了慢節奏的清朝不知所措,那時候的局勢,容不得你改革十幾年,幾十年的去變法了。其實各國也沒有想到技術增長這麼快,但是都是被逼出來的。德國當時完成統一初期,壓力很大,也是急需暴富,英國運氣好是佔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光,美國也是出於新大陸開發也需要。各種局勢讓他們變得急不可耐。對比下新中國的初期的「大約近」,是不是很相似,都是那麼急切的想暴富。對於一個急切想改變命運的國家來說,追求「暴富」這個就是最大的變革動力,也是推動工業發展和富國強兵的唯一動力。而這種動力,當時的清末的中國還不具備,因為我們好日子過太久了,其實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實際上很強,但是學習的動力卻不強。

最典型的是北洋艦隊,前期的北洋艦隊的船很多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前期產物,在當時確實是領先的,但是到了後期,技術不斷發展,船隻更新換代升級很快,很多朝廷的人就想啊,我這麼多船,花了這麼多,和歐美都差不多,應該夠了吧,於是覺得那就夠了(李鴻章前期也是這麼想的),這麼多鐵甲船,擺在一起嚇都要嚇死小日本。實際上情況是,他們忽視了技術革新的速度,日本後期買的船都更新技術的船隻,比北洋的更新更先進,雖然只有十幾年,但是在技術爆炸的那個年代,更新就是這麼快,十年前的艦艇和十年後的艦艇就完全不同。再加上打仗不僅僅是比武器,後面還得比工業資本,後面李鴻章雖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也沒有辦法了,因為財政不會再繼續支持下去,於是海軍建設全面陷入停滯期。中國一旦休息停下,就輸了,因為世界技術變化太快了,我前面說了中國人習慣慢慢來,於是成了龜兔賽跑,兔子看到優勢不錯,於是睡覺,一睡覺日本那個小王八就趕上了。然後工業化進程就此被日本打斷。實際上呢,日本不打斷工業化,洋務運動發展幾十年,也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那時候清朝沒有多少時間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清朝當時急切追求工業就一定能變好么?中國有句古話,叫船大不好調頭。所以一旦國家過於龐大,又處於中老年的時候,統治階層一定要照顧好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存在向建國初期那麼只追求多快好省的發展,那時候我們也是付出過慘痛代價的。所以呢?孰輕孰重?不好說,交給歷史回答吧


不會 你有看過這世界上有屠殺自己平民百姓的奴隸制的殖民帝國成為世界第一的么?


翁同酥曾經說過一句話:竊聞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持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這就是晚清洋務派面對的局面,翁同酥等人的話簡直無懈可擊,今天都沒人能反駁,這一切都是程朱理學造成的,在明清以前對於外來的文化是持開放的態度,好的吸收,從明朝開始程朱理學成了國本,朱熹成了聖人,清朝是一切承自明朝,再發展到了晚清,誰能來救呢?

在加上清朝自雍正時期就徹底的閉塞了,乾隆又是特別的傲慢,後面的就更差了,一切也就錯過了,到了西方工業革命的時候拿什麼去追趕?


工業革命是民間資本勢力崛起的產物,舊帝制國家想工業革命要一定程度的還政於民,要革自己的命來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清朝在亞洲依舊是獨一無二的強國,統治者不會自廢武功。

何況在中國文化體系里,只要孔家一日不倒,就一日不會工業革命。


清朝只是不搞工業革命而已。

為什麼不搞工業革命?這是文化問題,也是利益問題。清朝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儒家文化,有過之而無不及。儒家為什麼受歷代皇帝青睞?因為對自己好嘛。年年科舉,壓根不是為了選人才,而是為了選奴才。奴化教育已經深入骨子裡。皇帝敢開民智嗎?不敢啊,所以才有奇技淫巧的結論。

他們難道蠢到不懂新技術對社會的貢獻和意義嗎?太小瞧肉食者的智商了。地主們只要有奴才,幸福指數是滿格的,何必開民智,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只是,鴕鳥是救不了自己的,自己國民不造反,外敵也會要他們的命,這才有了洋務運動。利益的考量,文化的慣性,時局的動蕩,讓晚清的工業革命走得無比艱難,蹣跚,生生錯過了2次工業革命。生生把一個爛攤子甩給了新中國。

新中國,不僅得造機床,還得改造人,改造思想,還得面對四面強敵,走得也是步步驚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