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倆字讀音不同 聲母不一樣

問題根本不存在 這兩個字沒什麼相似的

2 衛國在春秋晚期很弱了 基本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了 而魏國是戰國初才建立的

關公戰秦瓊

3 戰國開局 趙國稀里嘩啦把衛國的領土全吃了 衛國就剩下了首都濮陽

想打蒙古?你得先打穿中國或者打穿俄羅斯

4 魏國後來把孤城挑戰的衛國也滅了 立了衛君的弟弟當封君

理論上來說原來的衛國已經亡了 它現在是魏國的附庸

衛國是魏國領土的一部分

5 實際上 自從魏國遷都到大梁

魏國很少被叫做魏 而是叫梁

比如《孟子見梁惠王》

倒是經常被叫做「魏氏」

因為魏國是從晉國的卿大夫開局的 最早都叫魏氏 沒國家

6 軍令正常必須有實體文件的 只有極其特殊的命令才會通過口頭下達

就像工作上很多事情都得走郵件一樣

不管你認字不認字 文件也必須得留著

實在不認字 也得找認字的人給你念

不然出了問題 給你來個翻臉不認賬 你可就得掉腦袋


這個問題?

趙國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打魏國不等於打衛國,但打衛國等於打魏國。

但凡腦子正常的將軍告訴我們:即便是打魏國或者衛國,也是打某一城池、地區或者某一城市群。


不會。

戰國時期的話,漢語還處於上古漢語時期,魏和衛發音差距挺大的。

鄭張尚芳和潘悟雲給「衛」的擬音中有個[G],這個國際音標是個濁小舌塞音。發音部位和法語r的發音差不多。不過法語r是濁的小舌擦音[?]。這個聽起來像個g,不過更靠後。

當偶爾需要調用上古音解決問題的時候,最好先看新三家的擬音,即是白一平、斯塔羅斯金、鄭張尚芳-潘悟雲的擬音(上表沒有斯氏的擬音),高本漢、王力和李方桂也是著名語言學家,但是這幾十年來音韻學有很大的發展,他們的擬音未免稍微陳舊了一點。

我們並不是要搞音韻研究,前面列表中的擬音已經足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從表中可以看出:魏和衛的上古音聲母和韻母都不一樣。「魏」字聽起來大概像「嗯古爾斯」,「衛」字聽起來像「呃古瓦茲」,兩個字不太容易聽混淆。


歪個樓

七十年代,在朝韓板門店停火區,美韓這邊要砍掉觀察所的一棵樹,然後朝鮮士兵和美韓士兵發生了肢體衝突。美國兵拿著砍樹的斧頭,被北朝鮮士兵搶走了。 斧頭上交到政治部,斧頭上用英語標明made in Austria(奧地利)。朝鮮給誤翻譯成澳大利亞(Australia)了。然後朝鮮和澳大利亞斷交了20多年,2000年才恢復。

狗頭


這兩張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圖

主要說一下魏國

魏國在戰國時期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被稱為戰國七雄之一,綜合實力雄厚,軍隊變革魏武卒橫掃諸侯多國,令人聞風喪膽,且軍隊內部等級森然、分工明確,數量龐大。

魏襄王時期(魏軍種類數量)

魏有武卒(步兵)二十萬;

奮擊(輕銳步兵)二十萬;

蒼頭(裹頭巾的待選新兵)二十萬;

廝徒(軍工、勤務兵、輜重兵)二十萬。

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魏軍數量強大,就連同時期的強國秦國也極為稱讚,故蘇秦語:魏乃天下之強國也。魏軍精選,卒成為各代定製,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劍,操12擔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

如果有個人他不識字,冒險攻打了魏國,前提必須要看到虎符,接著要和諸多將軍策劃如何攻打才能取勝,就算你一個將軍不識字,難道那麼多人都不識字嗎?

要想打魏國,結果去打了衛國,那是不可能的。

以下情況有充分說明。

1.古時所用古語,不用現代語,那是你用現代語思考的,不是用古語說話的。

2.將軍多了,又不是你一個人去打,那麼多將軍都會打錯國家嗎?

3.地圖你也會看錯嗎?走哪都走錯了?

所以,除非底下人想兵變,打錯國家是不存在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