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分析这一层高达 31000 摄氏度。

问题出处:如何看待最近旅行者二号发回的数据显示人类有可能飞不出太阳系?


首先这个「太阳风顶层」翻译就非常奇怪…对应的英语单词应该是Heliopause,正确的翻译是日球层顶(意思就是日球层的边界)。

其次,31000摄氏度(其实也就是3万多开尔文)并不是一个很热的温度,要解释这个,首先我们要正式地定义一下温度。

回想一下摄氏度是怎么定义的?摄氏度的定义是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度,沸点是100度,然后再均匀地平分中间的温度。但是到了更高的温度,这样定义就显得很无力了。现代科学中,温度是通过分子动理论(Kinetic Theory)中的能量均分定理来定义的:

[公式]

其中 [公式] 是某个自由度对应的能量平均值(比如分子在x方向运动的动能平均值), [公式] 是玻尔兹曼常数, [公式] 是温度。

所以实际上,在正式的温度的物理定义里面,温度其实是一个分子能量的度量。那么现在我们来想想看,我们人体感受到的热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空气分子的碰撞。

空气分子的碰撞我们很好理解,温度高了,空气分子运动快了,因此以更快的速度撞击我们的皮肤,我们的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就会发出电信号告诉大脑——外面很热欸!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让你感受到热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空气分子运动地够快,二是要有足够多的空气分子来撞击你的皮肤,你才能感受到热。

当然还有热辐射能让你感受到热,但这和题目无关,就不多废话了。

最后,我们来回到题目——31000摄氏度的日球层顶。看到这样的描述我们应该问两个问题,一是,这真的很热吗?二是,为什么这么热也没关系

这真的很热吗?

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温度其实只是一种对分子动能的度量,这么高的温度无非就是告诉你这个地方的太阳风粒子的动能很高。我们再来看看太阳系内别的地方的温度:

Figure 1.2《Basic Space Plasma Physics》 Wolfgang Baumjohann 1996

这张图来自一本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的教科书,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在地球附近各个区域的(电子)温度分别是:

  1. 等离子体层(Plasmasphere):1000~10000K
  2. 太阳风(Solar Wind):~100000K
  3. 磁尾叶(Tail Lobe,抱歉不知道该怎么翻译……):100000K~1000000K
  4. 等离子体片(Plasma Sheet):1000000K~10000000K
  5. 环电流(Ring Current):&>10000000K

这些地方都比题主你提到的31000度热多了,但是都有一大堆人造卫星在里边兢兢业业地为人类工作著。所以你提到的31000度其实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温度。

为什么这么热也没关系?

我们前面提到要有足够多的气体分子撞击你的皮肤你才能感受到热,那么在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么多温度这么高的地方,粒子数足够吗?答案当然是不够的。以太阳风为例,我们可以在图中看到太阳风(Solar Wind)的电子数密度是 1~10[公式] ,正常空气中每立方厘米有超过 [公式] 个空气分子,这差的实在是有点远。所以就算温度很高,也并不能对飞船造成什么实际的伤害。

说了这么多,最后的最后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旅行者二号就是这么大摇大摆地飞过日球层顶的。

希望这个答案对题主有帮助。


普通地飞过去的。

星际等离子体的温度本来就非常高,靠近太阳的地方比那还要热得多,日冕稀薄的等离子体有百万摄氏度呢。

那些粒子太稀薄了,旅行者1、2号每秒只碰到约25~50个粒子,不构成任何伤害。而在那外面更减少到每秒碰到约2个粒子。

究其原因,温度分为有效温度和运动温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热水、火炉之类物质的密度较大,两者差不多可以等同,70摄氏度的水都不敢伸手去泡。而太空中的情况很不一样。地球附近的太阳风是每立方厘米几十个离子,太阳系附近的太空中星际物质是每立方米约6000个原子。这比地球上的真空机抽出来的低压状态要更接近真空状态。物质密度小到每立方米这么几个粒子的时候,运动温度再高也只是那些粒子的速度快,有效温度还是非常低,碰到物体几乎不会造成升温。

在0摄氏度下1大气压的地球大气中,每立方厘米约有2.68E19个分子。

SPF是世界上最大的真空室,高30米,直径37米,内部容积约23256立方米,用于模拟太空条件,以便火箭硬体在实际发射前进行测试。它工作时会将腔室中的空气抽到剩下大约20毫克。20毫克空气有4.14E20个分子,抽好之后平均每立方厘米有178亿个分子。在这个状态下叫破喉咙也没有人听得见你在叫什么。而地球附近太空中的太阳风和星际物质比这还要稀疏千万倍。


上面几位说的都对

黄泽森:旅行者二号是如何穿过太阳系边缘高温的「太阳风顶层」的??

www.zhihu.com图标赵泠:旅行者二号是如何穿过太阳系边缘高温的「太阳风顶层」的??

www.zhihu.com图标

有人提到为什么那么高的温度烧不坏探测器。你感受到的温度并不一定是周围流体(或者任何什么状态的物质)的温度,探测器本身的表面温度是可能远低于外界流体的。

我想补充的是,用"宏观"传热学的观点来看,探测器周围的稀薄物质温度是很高、但热容很小。热容小的直观效果就是容易被加热或冷却。

虽然这样讲并不精确——但在经典视角上可以理解为探测器周围存在一个低温区,越远离探测器,温度就越接近于那个几万度的环境热力学温度。

探测器作为一个闭口系统的能量总账是:从周围的稀薄物质中得到微乎其微的热量(+),自己内部的放射性发动机发热(+),向周围发出热辐射(-),以及接收到来自太阳和宇宙背景的辐射(+)。其综合效果是探测器维持了一个远低于周围物质的温度。


根据我物理课和物理化学课睡觉的所了解到的情况:温度和分子平均动能有关;内能是物体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质会向外以热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

太空中分子的密度很小。所以虽然在太空中温度可能很高,但是一定体积内的物质的内能也可以很小,一定的时间内飞行器可吸收的热量也很小。飞行器也没有在被加热到一个很高的温度之前,由于温度的上升热辐射增强的部分散失的热量就会与吸收的热量平衡,温度不会继续上升。


这个问题就跟我如何对抗我被窝里的上万度的静电层差不多,


都边缘了哪有这么热。太阳系边缘要31000度,地球还不化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