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全面爆發的標誌是德國進攻波蘭,英法被迫根據條約對德國宣戰,這代表舊秩序的徹底崩潰,德國撈過界。

然後這種秩序崩潰帶來的混亂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時上升到頂點,隨著珍珠港事件,美國獲取足夠的民意支持直接下場參戰,打破了均勢,讓二戰朝著終結的方向前進,新秩序由此開始建立。


看到這個問題推薦,說一下。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歷史事實問題,而是視角問題。不然就很容易陷入口水或者紛爭。

要明白的是,所謂二戰是相對於一戰說的。在談二戰全面爆發標誌的時候,這就比較重要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二戰,一戰都是以歐洲中心論為視角基點來界定的,是歐洲,不是美洲,更不是亞洲視角,更明確點說是英法視角。

一戰也被稱為大戰(不想翻成偉大戰爭,英語是the great war),當然還有其他翻譯。不管怎麼翻譯,都是歐洲人的視角,或者英法視角。是指當年絕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捲入的那場戰爭。至於海外殖民地的戰爭,那也是被視為其宗主國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二戰是一戰的延續。實際上,二戰爆發的界定本身也是根據歐洲視角而來。關鍵的就是歐洲核心國家捲入戰爭,亦即是英法德意之間爆發戰爭,尤其是以英法捲入戰爭為標誌,即德國入侵波蘭

從這個角度去看,就能明白,為什麼遠在亞洲,早在1937年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詳細敘述的時候劃分是在戰前(二戰前),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抗日戰爭是從1937持續的打到了45年。但是,在以歐洲中心視角看,1937-1939,歐洲處於和平時期,不屬於二戰時期。

至於美國視角,emmm,當時美國在國際間的政治地位並不是現在這樣。日本偷襲珍珠港,在歐洲視角看來,是屬於所謂二戰的擴大,尤其是把美國這個最具力量的國家引入戰爭。

當這個時候,日本成為敵人,健忘的歐美人士為了說明日本的戰爭動機,才會「記起」日本在此之前,早在1937年就和中國進入全面戰爭。

還有,反對二戰是多個戰場和戰爭合集的說法。這不是否定其他的戰爭,而是需要明確,所謂一戰二戰的命名視角本身就是以歐洲尤其是以英法為核心視角,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他們當時看來都是邊遠地區而已。只要他們不捲入戰爭,就不存在世界大戰。這個是很重要的。

一戰,二戰都是歐洲過來的外來詞,這樣的論述原本就是站在他們的角度,然後我們想用我們的視角,當然,題主可能想用美國的視角去重新劃定界定標準,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倆詞創造出來的邏輯就不是給美國或者中國用的。

我們是抗日戰爭。時間涵蓋了整個二戰時期。

美國是捲入二戰,時間短於整個二戰時期。

清晰明瞭。

補一個一戰的定義,看看就明白了到底一戰,二戰指的是啥:

World War I (often abbreviated as WWI or WW1), also known as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Great War, the Seminal Catastrophe, and initially in North America as the European War, was a global war originating in Europe that lasted from 28 July 1914 to 11 November 1918.

從這裡明白了一戰指的是啥,自然就明白二戰的界定依舊是根據歐洲視角去看的。

換句話說,以美國當年的政治地位,即使太平洋戰爭爆發在1939年之前,同樣也不會被認為是二戰的一部分,更不會認為是二戰的開始,除非用美國中心論去描述那段歷史,並重新定義一戰二戰。


是德國襲擊波蘭。

打波蘭實際上也是不宣而戰,哪有先動手再宣戰的。

但是波蘭是完整的主權國家,雖然被賣了。而且波蘭也是世界上和歐洲的主要國家,它的陸軍實力是當時世界前幾的。

而日本侵略中國,中國是完整的主權國家麼?(現在的韓國和日本是完整的主權國家麼?狗頭)當時的中國……也不是什麼主要國家,我們的主要國家地位是通過二戰打出來死出來的,在二戰之前我們的國家地位甚至都不如英屬印度,印度是大英帝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德國閃擊波蘭,是世界上一個主要國家對另一個主要國家的戰爭行為。

它完全有理由作為二戰全面爆發的起點。

另外有答主認為「全面」指的是全球範圍,因此二戰全面爆發起點要靠後。這是錯的。

實際上這個戰爭全面爆發的「全面」,指的是英文total,他指的是戰爭進入到全面戰爭階段,全面戰爭,也叫總體戰,英文total war,它由德國軍事家魯登道夫提出,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戰爭形態,動用國家的一切力量進行戰爭,它使得戰爭滲透進整個國家生活中,包括內政、外交、經濟等。「總體戰不單單是軍隊的事,它直接涉及到參戰國每個人的生活和精神,」

一戰和二戰都是這種總體戰。

而德國閃擊波蘭之前,二戰就已經爆發了,抗日戰爭、西班牙戰爭、衣索比亞戰爭等,更不用說波譎雲詭的信息戰、間諜站、軍備競賽和經濟制裁了。

但是當時的主要國家,比如日本和德國,都沒有進行全面的戰爭動員,也就是說那時的二戰還很低級。

等到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德三個世界最主要國家全面進入戰爭狀態(雖然英法沒動),二戰進入總體戰或者全面戰爭階段,這纔是二戰的「全面」爆發。

日本全面侵華動用了三年70%的財政,但是當時日本有250萬兵力,入侵我國只有100多萬,當時日本的動員率不超過5%,但是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動員率瞬間到達13%以上,弄了800多萬軍隊,最高時900多萬。

而德國入侵波蘭後,40年動員率高達21%,基本上是能動員的全都動員了。同期英國5%,法國14%,蘇聯13%,中國進入全面抗戰後,2.5%,美國珍珠港後8%。以上數據並沒有算軍工,算軍工產值的話,美蘇德妥妥爆炸,日本、法國和義大利要放在一起,大和號拉不動多少產值,而且聯合艦隊大多數船都是條約艦。

實際上第一次有史記載的總體戰戰爭,應該就是秦趙戰爭,或者叫長平之戰更容易知道,秦的戰爭體制很接近全面戰爭的形態。而近現代的第一次全面戰爭,是美國內戰。


這個問題的關鍵字是全面,那麼我個人認為,二戰全面爆發不是閃擊波蘭,也不是偷襲珍珠港,而是閃擊蘇聯。因為閃擊波蘭時,雖然英法等對德宣戰了,但是卻靜坐不動,並沒有多少實質性行動。蘇聯還助紂為虐佔領東部波蘭,所以談不上全面爆發。偷襲珍珠港是41年下半年的事了,之前歐洲都打成一鍋粥了,美國實質上也已經算參戰了,所以也不能算全面爆發的標誌。而德國閃擊蘇聯是41年中的事,這導致了二戰最大規模地面戰的爆發,也讓英美意識到如果放任德國戰勝蘇聯,德國遲早會回頭咬他們。所以加快了支援蘇聯和打擊德國的步伐,美國早在41年3月通過了租借法案,德國閃擊蘇聯後,更是加大了支援力度,這幾乎已經可以視為參戰了,只不過,鬼子逼著他撕破臉皮下場而已,況且,這可能還是美國希望的結果。


有一種說法是:二戰是多個戰場和戰爭的集合。這種說法非常有道理,而正是這樣,每人對於二戰真正全面爆發的時間點都可能持不同意見。

早在初中課本上就有說,二戰全面爆發的時間點就是德國於1939年9月1日的襲擊,而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是二戰擴大到最大規模的標誌。所以說,至少在中國的考試上,如果有題目是這樣問的,這就是所謂的"標準答案"。

而我個人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二戰並不能以規模最大化為標準作為二戰全面爆發的標誌。

首先,世界大戰,是"對立國家集體之間的全球性戰爭"。兩個條件,一個是對立國家集體,一個是全球性。為什麼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和盧溝橋事變沒有作為二戰開端的說法,原因就是不符合以上兩點。義大利的侵略和我國東三省淪陷,國聯不管,西班牙內戰和盧溝橋事變西方世界還在綏靖,根本沒有與軸心對立。

到了德國入侵波蘭,英法為首的西方自資世界陣營終於不得不宣戰了,至少在明面上,英法為首的陣營與軸心國陣營及其幫兇蘇聯對立起來了,這是世界範圍內的兩個國家陣營的宣戰,二戰爆發定在這個時間點是沒有問題的。

到了蘇德戰爭爆發,陣營變更,蘇聯加入反軸心陣營,二戰規模和烈度擴大。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從中立陣營轉為反軸心陣營,陣營劃分更為明朗,二戰也隨之達到最大規模。


嚴格來說是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就是對列強在華門戶開放政策和勢力範圍劃分的一次挑戰,且對國聯要求其停止行動不予理睬,炮製偽滿,並退出國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標誌,史學界有著不同的意見,但一般都認為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後,英法對德宣戰是二戰全面爆發的標誌。

這一觀點的依據是什麼呢?

我們先往前追溯:

1922年10月,義大利王國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王國總理,法西斯專政在義大利王國開始建立。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衝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衣索比亞寡不敵眾,最終淪陷。進一步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態勢。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國併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藉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慕尼黑開會,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

至此,英法美等國對於法西斯國家的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峯。

一方面,德意志第三帝國更加肆無忌憚,加快了侵略擴展的步伐。

另一方面,蘇聯對英、法更加不信任,繼而尋求與德國的協議,反而使得希特勒更加肆無忌憚,決定放手一搏。

所以:

1939年9月1日,德國集中強大兵力,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

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德國襲擊波蘭以前,英、法等國對法西斯的侵略採取的綏靖政策,還沒有達到正面宣戰和撕破臉的地步。所以,以此做為二戰全面爆發的標誌是有道理的。

二戰的實質:

1.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利益劃分的矛盾;

2.一戰簽訂《凡爾賽和約》後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軍事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某些國家對世界勢力範圍重新劃分的要求。


美國當時虛胖,沒有政治地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