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口糧茶的


一般來說,茶樹的頭采是最好,但前提是有較冷的寒冬。因為茶青除了有春、夏、秋之分,還有冬片,也就是雪片,一般是選擇在秋末或者冬天採摘,這種茶青只在緯度較低的茶區存在,因為這些地方,即便是冬天,溫度也依然較高,茶樹的生長速度只是較慢而已。

如果是有冬茶出產的茶區,那麼有可能春茶並不是最好的,比如大吉嶺這樣的產區,一年四季都產茶,從外國人飲茶的習慣來說,夏茶的品質是最好的,他們會認為春茶太過綿柔,甚至「懶得采」。

但是對於我們國內的絕大多數產區來說,只有春、夏、秋三季茶之分。

茶樹在經歷了一個冬天的雪藏後,於春季再次萌發,茶樹體內積累的能量和養分,會充斥在每一個細胞中,自然茶樹鮮葉中的內質就會飽滿。所以,春天的茶喝起來滋味感會更好一些。

而隨著天氣變熱,茶樹的生長速度變快,而茶樹的內質積累速度是一定的,所以就會出現內質「空」的情況。

秋茶,則是一年中香氣最好的階段,因為夏季茶樹生長迅速,所以越是靠晚秋的茶,通常風味更好一些,當然參考不同的採摘標準,成茶的品質也未必是秋末最好。

所以,如果硬要按照季節來劃分,我個人傾向春茶>冬茶>秋茶>夏茶。

冬茶最少見,而夏茶最常見,春茶味更足,秋茶會更香。

以綠茶為例,春茶越靠近早春的就越貴,所以很多老茶鬼會喜歡喝秋茶,比如寒露的秋茶,只是並不是所有產區都有秋茶出產,因為對於一些講究的產區來說,秋季是要「留養」的季節,採摘會對茶樹來年的收益帶來影響。夏季的綠茶,價格是十分接地氣的,而綠茶是沒有冬茶一說的。

如果單純從口糧的角度來選擇,春天穀雨前後的茶性價比相對較高,但是在緯度很高的產區,穀雨前後還是頭采,所以要適當順延,大部分產區在穀雨前後的茶價格會比早春降低不少,但喝起來的品質又要比往後時間的茶高出許多檔次。當然選擇秋茶,對自身本領是個考驗,在秋茶里選到好茶是一手好功夫。

——————

對我來說,我通常只喝春茶秋茶,喝秋茶的,比如漳平水仙、鐵觀音、白茶壽眉,當然這些茶除了鐵觀音之外,我也喝春茶。我自己的口糧秋茶,供參考:

【二合一鐵觀音試飲】2020正秋正味核心產區幽蘭/清香各3泡共42g-淘寶網?

item.taobao.com圖標「鐵觀音」【幽蘭香】高山正味奶香(70g泡袋裝)(拍2份得175g)-淘寶網?

item.taobao.com圖標「鐵觀音」【清香】正味蘭香雅緻(70g泡袋裝)(拍2份得175g)-淘寶網?

item.taobao.com圖標「百味茶集」【福鼎白茶】2017寒露秋壽眉管陽高山茶(125g袋裝)-淘寶網?

item.taobao.com圖標

春茶的選項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上,個人觀點,供參考。


雲南普洱茶主要分三季採摘,即春茶、夏茶、秋茶,還有一少部分冬茶。春茶是指:每年3月下旬到5月中下旬這段時間採制的茶葉。這段時間又分頭春(清明前採摘)、正春(四月中下旬)、三春(五月)。春茶最早開始採摘的是海拔較低的地方,相對古樹的採摘時間,小樹和台地茶採摘較早幾天。

夏茶是指:從每年五月中下旬到十月初採摘的茶葉,這段時間正好是雲南的雨季。

從十月到十一月中旬以前的茶葉稱為秋茶;十二月到次年二月的茶稱為冬茶。

春茶

茶樹經過了一個冬季的休養生息,到了春天萬物萌生,茶樹隨之抽芽。因此春茶的內含物質豐富,滋味醇釅,刺激性、飽滿度、香氣、回甘、韻味、生津、回甜、喉韻均較佳。

春茶又分頭春、正春和尾春茶。很多人認為頭春茶品質最佳,事實上頭春葉間距較短,葉片偏薄,茶葉黃片較多,滋味偏澀。

正春茶:由於陽光、晝夜溫差適宜,此時生長的葉芽長得剛剛好,葉片相對肥厚,香氣足,滋味醇厚、喉韻明顯。尾春茶的品質要次於正春茶。

秋茶

秋茶的整體口感比春茶弱。因為秋茶經過春夏兩季的採摘,茶葉中的內含物質稍有欠缺,且秋茶經過一整個夏季的雨水洗禮,生長速度較快,木質結構較為疏鬆。

但是秋茶的韻感好,且香氣優於春茶。如果夏季不做採摘,秋茶的品質會更佳。

夏茶

夏季溫濕度大,茶樹芽葉生長快。有句俗話說:「茶到立夏一夜粗」,夏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減少,因此滋味不如春茶鮮爽,香氣也不如秋茶濃郁,並且夏茶中的咖啡鹼、茶多酚含量高,苦澀味較重,協調感不足,口感是一年中最差的。

冬天天氣寒冷乾燥,茶樹發芽率低。因此冬茶產量較少,甜度和澀度較高。

因每年天氣或多或少有在變化,在依循往常時間規律的同時,要採摘高品質的茶葉還得看各山頭海拔和天氣的變換來確定每年的採摘時間。

【免費派送茶品】 4份茶樣品鑒裝(2生,2熟)

【茶品重量】8-10克

【派茶備註】本次派茶,一人一份,免費包郵寄送,樂意喝的請關注我,或者私信哈!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平安幸福,牛轉乾坤!


適合口糧茶的,秋茶。

夏茶水分大,味道淡


正常情況下,除了安溪鐵觀音與台灣烏龍是秋茶好,其他的茶都是春茶好,夏茶最次。


各自有各自的特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