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袁紹和劉表本來就是盟友。

雖然劉表本傳里說劉表暗中許諾出兵,實則隔岸觀火,但有理由相信,隨著官渡局勢的僵持,劉表也確實起了響應袁紹的心思。

《三國志·桓階傳》: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

結果卻被長沙太守張羨的叛亂打亂了陣腳。桓階向長沙太守張羨陳說厲害,說服張羨支持曹操,進攻劉表。

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

國際活雷鋒張羨的叛變徹底斷了劉表支援袁紹的可能,當然他的下場也很慘。

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而表急攻羨,羨病死。

所以劉表未能在官渡之戰時直接出兵幫助袁紹主要是因為張羨叛亂,席捲湘南,直接威脅到劉表統治基礎的客觀因素。

而劉表在這之後仍對袁紹以及其繼承者們保持著友善的盟友態度。袁氏內戰後,劉表還特意寫信給袁譚,建議他「憤踴鶴望,冀聞和同之聲。若其泰也,則袁族其與漢升降乎!如其否也,則同盟永無望矣」。儘管只是打嘴炮,倒也算盡到了盟友的責任了。


謝邀。

袁紹和劉表本來就是結盟的盟友,但曹操也和孫策,劉璋結盟了啊,劉表處於三面包圍之中,不敢亂動。

唯一沒有和曹操結盟的勢力存在的,是荊州的南面,但問題是荊州南部的長沙郡一直處在叛亂之中,劉表有很長時間就是在對付這個叛亂。

曹操一直都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正面強攻可以消滅袁紹。哪怕是在官渡之戰後,袁紹退回河北,冀州一部分郡縣叛歸曹操,袁紹也很快就打下來了。

曹操也試探著進攻了一下,但是發現自己占不到什麼便宜,所以就退回去了。

即便是袁紹死後,曹操乘機進攻,在袁譚和袁尚還能夠聯手抗敵的時候,曹操雖然佔了一些小便宜,但也沒有完全突破袁譚袁尚的主要防線,局面仍然是穩定的。

曹操看著沒啥希望,就覺得還是先打劉表比較靠譜,都準備發兵打劉表了,袁譚袁尚兄弟鬩牆,袁譚求救,曹操還有點疑心,還是想繼續打劉表。

說穿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這是任何人都會做的正常選擇,和農村包圍城市是一個道理,和你高考的時候先做有把握做對的那些考題也是一個道理。


題主很明顯對當時的環境了解不完整。劉表當時和袁紹關係本就更親近,之前打袁術的時候這倆就是一夥的,而昔日袁紹的馬仔曹老闆自立之後還佔著自己的南陽郡呢,劉表更沒理由不和袁紹親近。但是荊南的張羨起兵反叛了劉表, 所以官渡這一年劉表是忙於內部平叛的。根本抽不出人手去幫袁紹。


人家劉表不會打小算盤啊 ,當時天下最大是袁紹,袁紹吞完曹操後不會吞荊州嗎,所以他還不如坐觀虎鬥,無論官渡之戰誰勝負,其實下一個宰的肯定是劉表,所以劉表不會桶曹丞相菊花的,按兵不動,荊州也帶來了多年的安穩和平的確


袁紹活著對曹操是全程握著主動權的,哪怕輸了好幾場戰役地盤,兵力,給養都還壓曹操一頭,但是老袁一死,仨兒子就……順便,劉表也不是沒動作,只是沒啥卵用而已……


畫蛇添足,袁紹對於曹操始終佔據優勢,哪裡需要劉表幫忙?

首先,袁紹從糧草後勤到部隊數量都是遠遠碾壓曹操的。曹操初期屬於懸空走鋼絲。

其次,哪怕烏巢被燒,袁紹依然有效掌控河北大部地區,軍力雄厚。曹操依然屬於小劣勢。

最後,袁紹真正的大錯誤在於把北方一分為三,造成三子內訌,又死的那麼早。三袁表面兄弟內心仇。袁紹一死就自亂陣腳,同室操戈。曹操才有機會順利完成北伐大業。所以賈詡提袁紹,劉表時,極大的影響了曹操立嫡的想法。

總結一下,直到袁紹咽氣前,曹操始終劣勢。官渡只不過是從危機狀態變成小逆風狀態。袁紹死後的三袁自殘才是曹袁之爭的真正翻盤點。


沒用,許攸不是說過他建議奇襲許都袁紹不接納嗎,這種主義曹操會不知道?劉表只是個代言人靠姻親連接蔡蒯,那會死命去奪許都?再加上曹操早有防備,當初呂布奇襲濮陽也是荀彧幫曹操守住的大本營,結果自己敗到徐州去了,袁紹干大事而惜身的毛病才是最致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