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想要認清自我、理解自我、提升自我而選擇入門心理學,但入門後才發現,努力躋身科學領域的心理科學好像並沒有我想要的答案。

比如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問題——「如何與父母更好的相處」「如何克服自卑」「如何找到憤怒的真正所在」「如何成功勸阻父母的迷信行為」等,因為不可證偽等「非科學」特性而在心理科學中找不到答案,在「精神分析」中能找到答案,但精神分析卻好像正處於心理學的邊緣地帶。

所以在此真心希望得到一個專業的建議,出於我這樣的目的,是否適合繼續學習心理學?若是更適合選擇精神分析領域,該如何判斷正確的方向?


看到你的問題描述,也許你希望的心理學是」實務「的,而不是研究型的。

不如試著讀一些科普類的心理學讀物,而不是去讀專業的心理學研究和理論。專業的學科知識,對專業之外的人來說,並不是友好的。而也正是這種「不友好」,才會使其成為一門學科。

如果你希望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那麼讀專業學科的知識,似乎並沒有什麼用處。最簡單的路徑,是預約個心理諮詢師,也許經過一段時間,你能夠在你們的諮詢關係中找到答案。

還有,即使是你真的找了諮詢師,他也沒有辦法告訴你你想要的答案,你想要的答案,都在你自己的心裡,那需要你自己找到。諮詢師也許只能夠起到——當你找不到答案而挫敗或者當你找到答案又因為覺得痛苦而想要的放棄的時候——陪伴你和支持你的作用。

另外,精神分析的話,自學還是算了吧~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學的能力,也都有學好的可能,但是自學一門像是精神分析這樣的學科,終究還是有很大的「學偏」的可能的。


我的建議算不上專業,畢竟我也缺乏經驗,但是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不能保證完全正確,但可能會有些幫助。

其實心理學近年來一直對科學化和去科學化有很多爭論。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更加註重去科學化的發展,未來發展更偏向於臨床治療。行為主義和認知學派更加註重科學化發展,專註於感知覺等生理機制,未來發展方向更偏向人工智慧和教育領域。

其實當初為什麼學習和了解心理學起到的作用是幫助你產生興趣,這在一開始的學習過程中很重要。但是如果是決定你是否該繼續,應該通過自己的能力、對行業的判斷、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來判斷。

首先從能力上來說,我猜測你在日常生活中對情緒的感知能力應該是不錯的,如果你還能夠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是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的。當然如果你的實驗思維也非常突出,學術道路也是一種不錯選擇,敏銳的情緒感知能力也會成為絕佳的幫助,只是可能會更枯燥。

行業上來說,我覺得精神分析目前之所以處在邊緣地帶的原因除了科學性不強,發展陷入瓶頸外,和國內諮詢環境雜亂,缺乏監管,大眾普遍心理諮詢意識不強也有很大的關係。諮詢發展前景不錯,但想成為心理諮詢師,短時間內行業的不成熟是未來可能需要面對的問題。人工智慧和教育領域相對來說,產業會規範和成熟很多,感知覺方面相關人工智慧發展潛力很大,不過對能力要求也高。如果不喜歡太過學術,教育可能是個折中的選擇。

至於你對未來生活的預期和判斷,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在儘可能充分了解現實信息的基礎上做選擇,了解現實信息其實是為了了解風險,做選擇取決於你能承受哪方面的風險,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接下來的就和問題直接關係不大了,純粹是我個人對心理學的態度。雖然精神分析現在發展遭遇瓶頸,但我個人認為還是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其實心理領域已經很久沒有重大分析理論的突破了,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量變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所以我對精神分析還是持有一個樂觀的態度的,當年弗洛伊德真是憑一己之力突破了學界對心理科學化的慣性認識(其實背後還有尼採的影子)。實話說,我認為科學實驗很難做到精神分析的高度抽象概括,但科學實驗的積累其實也是很有必要的,這可能也是雙方爭端的原因吧,不過在新的質變到來之前,科學實驗確實能夠最穩定地推動心理學的量變積累。

最後給你分享一段看過的話,對我自己來說是很有浪漫色彩,哈哈,希望也能激勵你繼續喜愛心理學。「心理學還沒有準備好實現這個目標;它的狀態就像伽利略宣布運動定律以前的物理學,拉瓦錫宣布質量守恆律以前的化學。在這門科學的伽利略和拉瓦錫出現以前,它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是解釋有意識的,心理生活的定律,可是———這一天最終必將來臨。」心理學可能還需要另一個弗洛伊德帶來的突破吧。


「如何讓父母不再迷信」

1.量化「迷信程度」

2.開發迷信程度量表

2.1結構化訪談,編碼,提取因子。

2.2製作問卷,然後施測。

2.3修改問卷,提高信效度。

2.4得到較為可靠的問卷。

3.根據生活經驗,國外研究,已有理論,初步確定可能影響迷信程度的因素,綜合成一個量表。

4.施測,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研究各種社會因素與心理因素對迷信程度的影響。

5.發一篇論文,比如自尊程度,內外向,受教育,開放性會影響迷信程度。

6.以這個問卷為基礎,開始實驗研究。

7.比如說,催產素可能會改變人的社交傾向,從而讓他們願意改變自己原有的迷信觀點。

8.你可能轉向認知神經方向,上eeg,fmri,做花里胡哨的腦研究,迷信者的腦結構,腦活動機制,神經組學,或者拿tms刺激你父母的大腦,直接影響他們的大腦,從而影響他們的迷信行為,或者是其他的什麼方法,比如某種激素。

8.你可能轉向基因方向,研究某種基因對於迷信行為的影響。

8.你可能轉向迷信的神經生物學,轉行研究動物,延續斯金納的迷信鴿子研究,比如光遺傳學控制老鼠的迷信。

8.你可能轉回量表研究,繼續挖掘無窮無盡的影響因子,做一個又一個結構方程模型。

8.你可能走向具體應用,心理健康方向或者諮詢方向,尋找一種能夠干預迷信行為的療法。

8.你可能轉向了質性研究,專註於少數群體。比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的特殊迷信行為。

9.你完成了你的博士論文。

10.在你豐富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長久的心理學科研經歷讓你知道了,人類的多樣性,你最後學會了不再去直接否定迷信的父母,而是理解了他們迷信有非常複雜的因素:政治經濟地位,基因,生活事件,受教育程度,人格因素,腦活動,基因,性別,文化環境等等。

你不企圖去給你父母的行為一種大而全的解釋,不再奢望自己有神之手去改變一個人。

你最後坦然接受了自己的,乃至人類所有的成果目前只是揭開了迷信行為的一角的事實。

但是仍然要繼續研究下去,因為沒有現在「無用」的研究去打基礎,去試錯,未來就沒有「有用的結論」和「可靠的方法」,只剩下「能解釋一切,卻難以解決問題的理論」。


我想以我的工作經歷給你一些角度和觀點。正好我也是學的精神分析,可以供你參考。

其實我認為你的目的是相對的明確的,沒錯就像你說的,心理學是實證的學科,是科學,對於一些問題其實是無力解決的,因為對於哲學性質的問題,科學本就是無法去解釋和探索的。當然,理論心理學任然是很好的東西。

然後你說到了『精神分析處於心理學的邊緣地帶』,其實這句不太準確,準確的說應該該是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準確來說,心理學是科學,而非治療之學,治療之學稱之為心理諮詢。也就是心理諮詢和心理學不是一個東西,不能重疊起來。老實說絕大部分學心理學的都不能做心理治療的工作,必須需要重新學習。(這裡不再展開,會說很多很多,如果要我說,評論裡面給我說,我給你好好擺。)

然後我必須承認,目前全球來說第一大流派一定是認知行為,為什麼,因為符合快節奏,短頻快的處理和解決問題,但是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端,治標不治本。 來訪者能在短期收穫效果,但是從長期的角度,會複發,無法延伸和擴展到更深次的地方。但是,我任然認為認知行為是非常好的東西,能解決人的焦慮和快出收穫結果。但是精神分析不行,他要時間去積累,去感悟,去探索,挖掘,聯想,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時間和金錢的基礎上。這就是勢必會有更多的人去選擇認知行為,而不選擇精神分析的治療工作,無論是治療師還是來訪者,都是如此。

但是是否意味著精神分析沒用呢?當然不是,完全不是。因為就個案自身的工作和發展階段來說,前期需要解決問題,但是後期會發現他們開始尋求情感和更深層次的探尋,這一點只有精神分析能做到。而且從目前的個案工作看,有增加的趨勢。

你最後提到「是否適合繼續學習心理學?若是更適合選擇精神分析領域,該如何判斷正確的方向?」就像我剛才說的,請注意,心理學的學習和精神分析的學習不衝突,因為心理學的學習是理論學習,要廣度和科學性,是非常好的,得學好,真的我現在特別怕遇到沒學習心理學理論的跟我談心理諮詢的,是本末倒置。

然後我必須要提醒你,你是想以後發展做心理諮詢行業嗎? 如果是,當然可以選擇精神分析流派,學習沉澱,然後走上心理諮詢的道路。(涉及其他問題,需要展開,請告訴我)。如果不是,你為啥要學精神分析?除了對你從事相關工作有用,其他沒啥用處。真別信什麼得到啥啥能力,扯淡的。如果你沒有要從事心理諮詢行業的目標,請謹慎起見。不過你也可以解決你前面說的問題,去找個專業的精神分析家或者心理諮詢師,展開個人分析(也就是自己去做心理諮詢。)從而去解決你說的問題。

說的比較散,如果有其他問題,歡迎回復,知無不言。



可能我對你的回答有些誤解,因為我實在不明白你為什麼這麼問

精神分析是心理學的一個學派

emm

如果你說的心理學科你的意思是科研類的心理學的話,

科研類的心理學就是研究一些生理上的心理變化的機制現在腦科學方面的也比較流行,這就要求有足夠的基礎理論知識,開展一系列實驗等等

精神分析是一個學派,主要是在諮詢方面會用上,但是我老師給我們講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缺點,最好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學會多個學派的方法,這樣遇到不同的病人就使用不同的方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