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陽國志》:「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大司馬。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皆假節鉞。又以黃忠為後將軍,趙雲翊軍將軍。其餘各進官號。」即使四方將軍沒名額,為何劉備當時不給子龍一個四鎮四征之一的重號將軍,讓其與前四位差距如此之大?是何故?

另,當時魏延為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督漢中。鎮遠將軍雖然帶鎮字,但應該不是四鎮四征里,所以可能並沒有壓過趙雲的翊軍將軍?此時其地位是否超過趙雲?

再者,根據《三國志?趙雲傳》:「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而《華陽國志?劉後主傳》:「建興元年夏五月,後主即位……封丞相亮武鄉侯;中都護李嚴假節,加光祿勛,封都鄉侯,督永安事;中軍師、衛尉魯國劉琰亦都鄉侯;中護軍趙雲,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楊洪、王謀等關內侯。

在後主即位這一年,趙雲有都亭侯—永昌亭侯,征南將軍—鎮東將軍。那在後主繼位前,趙云何時封的征南將軍,而劉備為何不在自己稱帝時就封他一個征南,而是僅僅在翊軍將軍後加一個中護軍呢?並且封給他征南,而不是征東,征西,可是與去南蠻一帶的戰役有關?

問題頗多,請賜教。


首先,趙雲成為翊軍將軍是在平定成都以後,當時趙雲單獨帶兵打下了江陽和犍為兩個郡。

《三國志-趙雲傳》:【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華陽國志-劉二牧志》:【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巴西功曹龔諶迎飛。】

其次,益州平頂以後,關羽、張飛確實在武將當中出類拔萃,但是黃總、馬超在官職上並沒有高出太多,魏延地位也還不如趙雲。

《三國志-關羽傳》:【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三國志-張飛傳》:【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益州既平......以飛領巴西太守。】

《三國志-馬超傳》:【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三國志-黃忠傳》:【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

《三國志-魏延傳》:【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關羽當時是蕩寇將軍加襄陽太守,張飛是征虜將軍加巴西太守,馬超是平西將軍督臨沮,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縣,「以其臨沮水」得名臨沮縣,屬南郡,直至東漢,不具備多大的實際意義,類似於需要駐軍聯絡荊州地區,然後安排他去,還記得關羽死在哪裡吧,就是臨沮,這說明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給了馬超一個空名頭,關羽都突圍到這裡了,一支援軍都沒有。

黃忠就跟趙雲差不多,就是一個將軍名號,只不過名字不太一樣,一個是翊軍將軍一個是討虜將軍,而趙雲就是從牙門將軍升上來的,可見魏延此時此刻還比不了他。

《華陽國志-劉後主傳》:【建興元年夏五月,後主即位……封丞相亮武鄉侯;中都護李嚴假節,加光祿勛,封都鄉侯,督永安事;中軍師、衛尉魯國劉琰亦都鄉侯;中護軍趙雲,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楊洪、王謀等關內侯。】

《三國志-趙雲傳》:【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基本上可以確定趙雲在劉禪即位前就是中護軍加征南將軍,趙雲在劉禪即位後升遷為鎮東將軍,受封永昌亭侯,但是趙雲是沒有參加征討南蠻戰役的,很多老將都沒有去,那麼趙雲的這些升遷只能是新皇登基這一個理由,但是既然沒有功勞那就不可能升遷兩次。

《歷代兵制-三國》:【蜀置五軍,其左、右,將軍、督、護一人;其中師,監、護、典、參軍各一人;其前師,將軍、監、護、督軍各一人;其後,督、將軍兼一人。其將校略如漢。而兵有突將、無前、賓叟、青羌、散騎、武騎之別,蓋不全用蜀人也。】

結合此前劉備稱漢中王,又稱帝,那麼應該是趙雲在劉備稱漢中王時當上的征南將軍,然後在稱帝時又多兼任了一個中護軍,為什麼我說征南將軍在前呢,季漢的大多數制度是在劉備成為漢中王以後開始弄的,之前基本上是漢制,而歷代兵制裡面又提到了季漢設置中護軍時已經非常完善,故而認為劉備為漢中王時為征南將軍,稱帝時兼任中護軍。

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關羽已經是遙遙領先,【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張飛緊隨其後,【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馬超也是能和張飛持平,【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

黃忠略遜一籌沒有假節,【遷征西將軍。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

黃忠和趙雲在漢中之戰以後都是四征之一,但是黃忠拿了一個夏侯淵的人頭,所以搭上了末班車進入四將軍之列,趙雲最多不過是一個漢水遭遇戰,而且雲別傳內容誇張,北山那個地形不適合大部隊行動,追擊被趙雲擊退的應該是偏師的偏師。

這個時候趙雲和魏延個人認為差距不大,【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魏延的鎮遠將軍不如征南將軍,但是魏延多一個漢中太守,地位不會比趙雲差了,但是從全軍的反應來看魏延屬於特別提拔,按照常理是不該到這個地步的。

再看劉備稱帝以後,魏延地位開始超過趙雲,【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魏延的鎮北將軍已經高於趙雲的征南將軍,還多一個漢中太守,趙雲征南將軍加中護軍已經有差距,但是差距還不算大。

至於說趙云為什麼在升遷道路上被減速,個人認為和益州平定以後那場經濟糾紛有關係。

《三國志-先主傳》:【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

《三國志-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曰: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劉備在戰前激勵將士,打下地盤以後允許他們去拿好東西,但是打完以後,劉備還是比較厚道,拿府庫裡面的錢去買將士手上的東西,然後還給老百姓,用犧牲府庫來兩全其美,一度造成了經濟問題,靠劉巴獻策才解決問題。那麼雲別傳當中的故事基本上就是發生在這個環境下。

《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這個地方應該是劉備和趙雲的一個雙簧,劉備說了我不干預,他不好直接出面來制止,然後選一個忠誠的老革命加入川之戰有功勞的人,由他來提出這個提議,劉備再順坡下驢把這個事情給辦了,關羽和張飛各自有任務是不能進行這項工作的,趙雲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是為問題就在於,趙雲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斷人財路,那麼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招眾怒,再加上趙雲沒有單獨指揮大軍團的表現,升遷不夠快也是情理之中。


根據漢制,大將軍,車騎,驃騎,衛將軍以下是前後左右四大將軍,其他都叫雜號將軍。名義上雜號將軍都在一個水平線上。但因為征鎮平安這四個類別,一般都是實職,所以位次要高。漢朝最長設的雜號將軍就是征西將軍,所以征西可以說是雜號的頂峰。

前後左右被關張馬黃佔了,所以趙雲封啥將軍號,沒有當時季漢的職官表,不是太容易分清高低。


華陽國志這段根本沒有劉備在之前就以趙云為中護軍的意思。

劉備時期根本沒有中監,中護,中典,中參,中軍師這種職務的任何記錄,任何人都沒有。

所以很可能師監護典參是諸葛亮開相府後為統軍需要而建立的一套新的體系。

回到這段,所有人能考證的官職,除了沒有變化的,不可考的,有變化的,全是當年的官職,其實說的是封侯時的職務,應該諸人都是先陞官,再拜侯,即是拜侯前的職務,這是包括建興元年的。

所以這不能證明劉備時趙雲就是中護軍,征南將軍。

建興元年夏五月,後主即位……封丞相亮武鄉侯;中都護李嚴假節,加光祿勛,封都鄉侯,督永安事;中軍師、衛尉魯國劉琰亦都鄉侯;中護軍趙雲,江州都督費觀,屯騎校尉、丞相長史王連,中部督襄陽向寵,及魏延、吳懿,皆封都亭侯;楊洪、王謀等關內侯

一個個列出來,先不看趙雲。

諸葛亮,李嚴不變,在劉備時就分是丞相,中都護。

劉琰,有變化,衛尉是後主時才有的:

後主立,封都鄉侯,班位每亞李嚴,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遷車騎將軍。

李嚴的光祿勛都是後主時才有的,何況是班位每亞李嚴的劉琰?顯然這裡沒有衛尉是劉備時就有的意思。

費觀,不變。

王連

建興元年,拜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

很明顯,屯騎和長史都是建興元年才有,沒有王連在劉備時就是屯騎和長史的意思。

向寵:

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後為中部督,典宿衛兵。

向寵這裡直接就是錯的,向寵是先封侯,再為中部督。自然不可能劉備時就是中部督。

其它人皆不可考。

再看趙雲。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顯然就是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鎮東將軍可能是幾年後才得。

這種寫法作者並沒保證後面的官職和前面的官職是同一年的。

比如李福

建興元年,徙巴西太守,為江州督、楊威將軍,入為尚書僕射,封平陽亭侯

李福的江州督是接李豐之後,不是建興元年的事。

至於魏延,鎮遠將軍班位與趙雲的翊軍將軍應該在同一個層次,班位前後都可能,但魏延以漢中太守督漢中,那重要性肯定比趙雲重。而魏延在劉備時期已經升到四鎮將軍,班肯定在趙雲之前。

至於為什麼不晉陞趙雲,可能是功勞不夠,黃忠每戰先登,陣斬夏侯,才得了征西將軍,趙雲畢竟沒有立下大功,雜號將軍都是兩千石,換個軍號,其實只是班位變化,相互之間也沒有實際的上下級的關係。

另一方面,諸葛亮上位後,李嚴以中都護掌軍在東線,成都這邊中軍肯定需要新的統領,諸葛亮撥關興為中監軍,趙云為中護軍,也是為此吧。


中護軍已經是個高官了吧?不太合適用「只給」這個說法了吧

雖然三國時期,各方對中護軍的具體定義可能有差別,但是都是沿襲漢制,差別應該不大,曹操對中護軍韓浩相當的依賴,證明這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職位。劉備讓趙雲作中護軍,顯然應該是重用和信任的體現吧


我個人感覺是因為趙雲反對劉備大肆封賞群臣,得罪太多人了,不好太中用…,要給群臣一個面子嘛。


這話題啥意思大家都懂。

趙雲官職低,那肯定是劉備不重用他。

馬超官職高,那肯定是劉備不重用他。


大家心目中那種打打殺殺的純武將是將軍。然後實際上,那個時代,有的將軍不是大家想的那種將軍。那群人要安排更高級的位置呀。舉個例子,粟裕,從小兵做起,成了大將,大家心中肯定覺得他是將軍。那麼問題來了,出場就帶兵的周恩來,是不是將軍?


其實為啥從征南降至鎮東才是個問題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