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按照小白们对人善恶二元的区分法,相对于严嵩这类货色,徐阶、高拱、张居正都属于好官,无论是实际政绩,政务能力,还是权谋斗争水平都非常高,都是在明朝可以排名前十的政治家。但是同为「好官」,三人也前后斗的你死我活。

先说说徐阶,论当官徐大人是委屈了大半辈子,一大半时间都在和严嵩虚与委蛇斗智斗勇,在严嵩当首辅,徐阶当次辅,贪官和清流们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徐大人甚至可以装孙子到去跟严嵩结亲家。在嘉靖帝相当不待见(嘉靖帝曾经在皇宫柱子上刻「徐阶小人永不叙用」)、严首辅老谋深算、清官们只会耍嘴皮子喊打喊杀的嘉靖朝,徐大人既要写青词揣摩帝意,又要装著人畜无害忽悠严首辅,还要能实心办事,还得招呼好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没事就嘲讽的猪队友,可以说过的是相当不容易。

再说说高拱,也是个政治奇才,为人极其聪明,但是性格急躁,负气凌人,快意恩仇。高大人与一般的官员仕途不大一样,从翰林院出来后就去了嘉靖帝第三子裕王府当讲官。高拱是个能力强又想做事的强人,看出了嘉靖朝的端倪,对于外面的腥风血雨冷眼旁观,因为他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里找到了制胜法宝,一心一意给裕王当老师兼门神,护著性情软弱的裕王远离外面乌七八糟的事。给裕王当门神这个路子可以说既简单,又不简单,效果还奇佳。裕王本来是嘉靖帝的第三个儿子,按说皇位和他没关系,但奈何两个哥哥死的早,虽然嘉靖帝不立太子,他这个老三变成老大,还是成了皇位第一继承人。所以高门神外面啥事都不掺和,就守著裕王过日子,别看外面这些人蹦跶的欢快,将来裕王即位,作为从龙老臣兼帝师,他高门神轻轻松松就可以混成高首辅,何必现在出去打打杀杀呢?

严首辅和徐次辅都不是傻子,岂能看不出来高拱的打算,两个人都曾经拉拢过高拱,无奈高拱工于心计城府极深,谁也不得罪,啥事不掺和。都看出来高拱不是善茬,严嵩倒也没逼迫过甚,但是徐阶难得犯了错误。

再说说张居正,这是个大名人了,作为史上知名的大政治家,张神童极其聪明,政治天赋高到了可怕的地步。张居正跟徐阶等清流走得近,从不忌讳严党会因此对付自己,也经常与严嵩及其党羽往来走动,这样一个猛一看明显是骑墙派的人,当人面耍手段,偏偏没人觉得有问题,两边都不把他当敌人,连精的脑袋冒烟的严老狐狸都觉得他是个光明磊落不结党的坦荡人。

徐阶十分器重张居正的才干,将他作为接班人培养,想方设法把张神童也弄去裕王府来保护栽培。后来,即使在与严嵩斗争最激烈,甚至需要他徐大人亲自上阵的时候,都没有让张居正杀上前线,可以说对张居正寄望很高。但他没想到,张居正这个自留地的庄稼,被高拱给截胡了。高拱自视甚高,认为满朝皆傻逼,唯独觉得张居正是个厉害的聪明人,与自己一个级别,于是与张居正走的很近。这可能就是张居正可怕的政治天赋的一个表现——无论是在何种险恶的局势下,他都能进退自如,总能让人觉得是自己人,提不起戒心。游走于严党和清流之间,两边都把他当自己人,混在徐阶和高拱之间,两人也都把他当自己人。

所以说到这里,前面的事情很简单,徐大人认为高拱、张居正都是有能力的清流,大家都是一派的,张居正是自己倾心栽培的。而高拱认为,徐阶是一派,自己和张居正是一派。张居正呢,谁都知道他聪明,谁都不知道他有多聪明。我们开了上帝视角,最后发现,其实三人分三派,可能在张神童眼里,在自己说了算之前,无可无不可,一切皆可利用,谁都要给我好处,而我只属于自己一派。

再说说三人的斗争。

前面说徐阶在拉拢高拱的时候,难得犯了错误,他对高拱多次示好,提拔高拱,甚至拉高拱入内阁,在当时的官场习惯看来,徐阶是高拱的官场贵人,高拱是门生,会自动被划入徐阶一边,徐阶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而高拱的想法显然不同,作为帝师,我需要你的提拔吗?朝廷给我官做,我就去上任,让我听你的话?门都没有。徐大人觉得自己苦心提拔了高拱,对高拱有恩,高拱应该是自己这边的人;而高大人则不然,朝廷这官我迟早是要当首辅的,跟你徐大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在这一点上,徐大人和高大人有认知上的矛盾。高拱的意图一直都是首辅,从这一点看,徐阶不仅不是高拱的恩人,反而是高拱必须要干掉的对象。

嘉靖帝驾崩以后,徐阶作为首辅,拉著张居正干了一件相当不地道的事,他带著张居正一起给嘉靖帝起草了遗诏。遗诏这个东西说是嘉靖帝遗言,其实是徐阶按照自己的意思写的,对嘉靖帝盖棺定论,借先皇名义为新皇路数背书,从而具有了大义名分,所以这件事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含义。问题是,如果徐阶是自己一个人干的,他是首辅吃独食也就算了,如果徐阶叫上内阁成员大家一起干,也没问题,问题就在于徐阶只拉了张居正一个人,志在首辅的自己竟然被排除在外,高拱由此出离愤怒了,可能还感觉自己被张居正背叛了。

于是,高拱和徐阶、张居正的矛盾开始激化,高怼怼这个暴躁老哥开始发挥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表演,进了内阁就开始和所有人不对付,更加和徐阶不对付。此时隆庆帝登基不久,徐阶扳倒严嵩在朝野威望太高,高拱操之过急羽翼未丰,被徐首辅干掉,不得已回乡。徐阶是个厚道人,虽然高拱如此不识抬举,倒也没有赶尽杀绝。

可能是徐阶斗了一辈子,累了,不久退下首辅回乡。此后高拱作为帝师火速起复,迅速怼走首辅路上的李春芳等挡道者,终于成为高首辅。此后开始算账,开始对付起徐阶来,用海瑞为刀,利用徐阶两个儿子横行乡里,霸占农田为由,整的徐阶相当凄惨,高拱想赶尽杀绝绝对不给徐阶再起的机会,但徐阶毕竟是熬倒过严嵩的首辅,威望高,门生遍天下,最后还是平安落地。

高拱的跋扈和容不得人的性格,得罪了太多人,曾经的盟友张居正对他也有不满。当初高拱被徐阶打回老家的时候,恰逢隆庆帝立太子,张居正被命为太子师傅,这个路数和高拱自己当年给隆庆帝当老师是如出一辙。相比起来,张居正上至太后,下至几岁孩子,中至各路神仙鬼怪都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与太子朱翊钧的关系也不错,而他高拱则是个孤僻跋扈负气凌人看谁都像傻逼的糟老头子,一心要干大事,更没心思去哄太子这样一个几岁的小孩子,所以他的唯一资本就是跟隆庆帝几十年的情分。隆庆帝本来就身体弱性情弱,登基后终于开始释放自己,乱搞女人,身体垮的很快,眼看著幼年太子登基的可能性日渐提高,高拱这位现任帝师对张居正这位未来帝师防备也逐渐增强。当时有这样一件事:

当时两广年年发生叛乱,永不落幕,高拱有个门生李延在两广当总督,李延一直搞不定叛乱,朝野很多人推荐殷正茂,殷正茂是张居正的人,打仗能力很强,但是贪的天下皆知。张居正自己也三番几次举荐殷正茂去两广,高拱出于培植照顾门生一直坚持用李延,坚决不提拔张居正的人。后来隆庆帝病重,有次无意骂了高拱一句「也不是忠臣」,恰于此时,李延在两广再一次吃败仗。高拱感到形势危急,于是马上同意撤换李延,换上殷正茂,而且大张旗鼓地对人说,我知道殷正茂是贪官,派他去两广平叛他肯定会贪污军费,但无妨,我直接将军费拨给殷正茂本人全权负责,而且额外再给他二十万两,也不派人监督他,贪就贪些,只要他能平叛,朝廷还是赚的,反而派个无能的清官,虽然不贪,但叛乱年复一年反反复复,朝廷反而要花更多的钱。于是朝野都称赞高拱用人有方。

看起来很有道理,高大人善于用人,但这里面其实是一个一石三鸟杀人不见血的毒计。

高拱是这样考虑的:

1.李延确实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叛乱越来越严重,再坚持用他,恐怕张居正会拿此做文章对付他,在皇帝患病对自己印象不好的当下,不能给张居正把柄,所以倒不如自己先下手把自己人从风口撤下来。

2.张居正和其门生多次举荐殷正茂,如果一直堵住不用,朝野会认为高拱作为首辅任人唯私,堵塞才路,只顾培植朋党。

3.殷正茂这个人争议很大,以前不用也有理由。现在用他,既可以堵政敌之口,也可以观其后效,他如不能平叛,就新账老账一起算,即使能平叛,知人善任的美誉也少不了高拱的一份。

4.虽然自己公开明著把话传到张居正和殷正茂耳朵里,说只要他能平叛就好,贪就贪些,但只要殷正茂敢贪一两银子,他就能整死殷正茂,连带著对付张居正。为什么?因为口说无凭,虽然高拱这个话传的人尽皆知,但朝廷公文上依然是写的军费,没有一个字说明殷正茂可以拿那二十万两或是一分银子。按殷正茂的为人,打仗他能打赢,钱他是必然要贪的,到时候就往死里整他。

5.万一张居正精明察觉不妥,警告了殷正茂,殷正茂一分钱也不贪,也无妨,高拱前脚将殷正茂从江西调到两广,后脚就给江西道御史密信要他加紧查殷正茂在江西任内的贪墨劣迹。

6.所以,殷正茂这一仗打赢了,高拱有罪名治他,打输了,更有罪名治他。无论最终治了殷正茂一个什么罪名,能不能把火烧到张居正那里,高拱自己都是高枕无忧的,可以脱离之前的被动局面,反倒稳占上风。

当然,这样的算计对于高狐狸来说算是眉头一皱略施小计,对于张狐狸来说也是和风细雨小意思,并不能把他张狐狸怎么样。

隆庆帝驾崩以后,高拱作为首辅更加跋扈,他认为小皇帝才10岁,太后是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国家大事?又兼之对太监十分看不上眼,这让皇家对他更加不亲近不信任。高拱曾私下发牢骚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意思是皇帝年纪小无法亲政),张大聪明转眼把话改成十岁孩子如何当天子(意思是高拱说十岁小孩不能当皇帝,暗指高拱图谋不轨意图另立),激得李太后和小皇帝更加忧惧。张居正于是联手与高拱有仇的大太监冯保以及李太后,扳到了高拱,将高拱再次轰回老家。张居正由此成为首辅,高张二人反目成仇,张居正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此后也曾意图彻底搞掉高拱,可能忌于朝野言论,不想把事情做得太丑,加上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大,终于还是让高拱平安收尾。

要说这几个一般意义上的清流、能力很强都是实心做事的好官,为什么也会斗的你死我活?其实很简单,好官并不必然是好人,好官也有自己的利益、权利、欲望、名声、财富追求。认为面临共同的黑恶势力,好官们就该齐心协力屁股坐一边,这种想法是幼稚的。

很显然,徐高张三位显然利益各有不同,加上以往三人之间的矛盾、仇恨、报复、恐惧等等,斗的你死我活再正常不过。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来干,那就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中国人习惯于先定好路线,七嘴八舌那是什么事也干不了,必先得决出一个老大来,只能有一个声音,所有人才好开始干活。无论有多少个看得明白也做得了事的能人、强人,大家首先需要明确是的谁来当老大,而且是一定要把其他人彻底干掉当老大,这样定好了路线才能开始干活。连我们毛大大都说过「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可见首先还是要确定路线。可以说,越是强人,越是如此,这倒不是简单的权利欲望,中国人向来是与天斗其乐不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即使同样都是做事的人,不斗出个一二三来,什么事也做不了。要说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个人都针砭时弊,政务能力很强,实实在在做了很多有益于国家的事,但也避免不了这一点,非得斗争到只有一个人说了算的时候,再开始干活。高拱知道徐阶有能力,但他一定要拱到徐阶,自己来当首辅干活,张居正也知道高拱论能力论政绩这个首辅当的不错,但他也要干倒高拱,自己来当老大干活。

而这一点,张首辅掌权后可谓是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厌烦了这种吵来斗去不干事的官场氛围,此时的张居正作为皇帝师,太师兼太傅,上柱国,内阁首辅,加上再也没有能跟他比聪明的老狐狸,终于一统天下成为真正的老大,终结了嘉靖朝以来几十年的漫长斗争。上有皇帝他妈支持,下有无数亲信大臣捧场,内有司礼监掌印太监管公章。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张老大的意思很简单,都别瞎比吵吵,让你干啥就老实干啥),一呼百应,谁敢再出声就灭了谁,把所有不服的都打服,所有人都认我当大哥,所有人都听我的话,谁也不准偷奸耍滑,都给我老老实实干活,真正实现了大团结。

再没有人逼逼叨叨,再没有人敢动小心思,实现大明人民大团结之后的张居正,开始正经干活——张居正大改革。


趁你病,要你命!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

此乃政治斗争致命三板斧。

在高拱同志之前,前人已经用行动告诉了他,政治斗争是没有投降输一半的,要么通赢,要么通赔。没这点觉悟的人,是不会站到最后的搏击场的。

高拱的前前前任,夏言同志,曾放过严嵩父子一马,最后夏言致仕回家严嵩也没放过,拉回来在西市口挨了一刀。

高拱的前任,也就是徐阶同志,深刻吸取了夏言同志的教训,趁严嵩父子失势,连捶带打,步步杀招,最终搞死严世藩,严嵩削职为民。

这些,高拱都是看在眼里的。

似乎,看到了前任的悲惨,徐阶主动退休了,以为这样可以保全自己。

但徐阶错了,古代退休不像现在,古代是可以返聘复起的。何况高拱自己就是复起上来的。

只有彻底搞死徐阶,才能消除对自己的威胁。

高拱是那么想的,也是那么做的。趁海瑞同志一根筋的办事精神,搞臭了徐阶,复起再无可能。要不是朝廷有人托著,徐阶也免不了夏言那一刀。

而这些张居正同志也看在眼里。

于是,趁高拱失势,利用「谋刺案」张居正也想彻底搞死高拱,最后被人求情,张居正才算放过高拱一马。说到底也算是张居正没下狠心,不然高拱不好活。

而这些,张四维,也不是没看到。

于是,他就变态了,就算张居正死了他也要搞一搞他的家人。

没积人品,好不容易熬死张居正,内阁首辅屁股没坐热,爹死了,好不容易守完制,自己病死了。

看来,做人还是要积阴德。

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四人,无论学识还是政治手腕、治国理政能力都可以排到明朝首辅Top前十,但结局都无一例外的不好。

也应了那句话,过刚易折。


万一徐阶复起,那他就完了嘛

而且皇帝是他学生,对他言听计从

还有个现成的海瑞,海瑞还是徐阶自己推荐的

这么好的机会啊,不杀白不杀


徐阶、高拱在嘉靖、隆庆年间曾同朝为官,并且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徐阶机敏过人,权谋老道,大奸臣严嵩的倒台就是徐阶的手笔。高拱性格耿直、有见识有魄力,开启了隆庆新政,令帝国发展走回正轨。

在《大明王朝1566》中俩人是站在同一阵营的,同属裕王的老师,虽然表面上互相客气,其实已经暗中争斗。

而在正史中,俩人关系更加恶劣,矛盾重重、互相拆台,甚至一度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种情况在徐阶卸任内阁首辅之后,体现的更加强烈。

史料记载:

「拱再出,扼阶不遗余力。郡邑有司希拱指,争𬺈晷阶,尽夺其田,戍其二子。会拱复为居正所倾而罢,事乃解。」

隆庆三年,高拱复职,内阁大学士并兼管吏部,此时的徐阶已经回乡养老。理论上讲,徐阶不在其位,对高拱的威胁也会变小,但高拱却不这么认为。上任后,高拱马上就开始给徐阶找麻烦。

徐阶从高位退下,生活也是十分滋润,家财田产颇丰,可是徐阶的两个儿子并不让徐阶省心。他们仗著父亲的权势横行乡里、为非作歹,高拱抓住机会狠狠整治了徐阶一番。

徐阶大量田产被没收,两个儿子还被罚去戍边,这让威望甚高的徐阶颜面扫地,固然无性命之忧,也是晚节不保。高拱对徐阶的打击从未停息,直到张居正掌权后,这才罢了。那么为何高拱要纠缠不休、不遗余力地整治徐阶?

一、高拱性格孤傲、偏激,仗著太子宠信目空一切

高拱是嘉靖二十年进士,并成为庶吉士,学识渊博且能力出众,被赋予编修之职。最重要的是,之后他成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也相当于朱载垕的老师,裕王就是之后的隆庆皇帝。

太子身边的人可谓富贵不可言,当时朱载垕还不是太子,但高拱跟对了人,朱载壡去世后,朱载垕成为太子。新皇即位后,老师们出将入相那是大有人在,高拱侍奉了朱载垕九年,谆谆教导之下,朱载垕也对这个老师极为看重。

徐阶主持朝政后,也希望攀附太子,随即对高拱加以提拔,从国子监祭酒一步步升任礼部尚书。这其中都有徐阶的帮扶,最后高拱在嘉靖四十五年进入内阁,同样也是徐阶推荐的。从此可见,徐阶对高拱是有恩的,哪怕动机不明,但徐阶是实打实在提携高拱。

只不过徐阶总像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高拱对徐阶的提拔并不在意,进入内阁后,高拱甚至还「负气颇忤阶」。高拱自负甚高,认为徐阶的提拔是多管闲事,他有太子后台,进入内阁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对徐阶的示好不以为然,甚至经常顶撞徐阶。

高拱的性格有些自负和孤傲,他对自身的能力太过自信,对徐阶也有些许不屑。这大致就是矛盾的起始点,小摩擦慢慢变成大矛盾,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二、徐阶和张居正草拟遗诏,没有征求高拱同意

在嘉靖帝去世后,便该由内阁起草遗诏,这本应由全体内阁成员商议决定,但徐阶私自和张居正起草了诏书。徐阶作为内阁首辅,就算他自己起草诏书也无人敢说什么,毕竟当时权势最大的就是徐阶。徐阶十分看重张居正,把张居正看作真正的接班人,于是让张居正同他一同起草这无比重要的遗诏。

史料记载: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

高拱作为隆庆帝的老师,位高权重,起草诏书此等事情竟然把他排除在外,这令高拱极为愤懑。内阁成员就那么几个人,其他人还好说,只是如此要务并没有叫上高拱,这必定是徐阶故意为之。此时的徐阶和高拱早已走向对立,矛盾公开化,高拱对徐阶的忌恨也变得更深。

在徐阶的遗诏中,大肆批判了嘉靖一系列荒唐行为,比如崇尚道教、方术等弊端。废除了不少嘉靖时期的不合理政策,平反了不少之前治罪的大臣,其次就是安稳地政权交接。

徐阶写的遗诏中对嘉靖的正面评价太少,还不加判别地提拔了大量官员,这也让嘉靖的极端政治变成了另一个极端,而高拱看到了这个缺陷。在高拱复职后,立马就重新给予嘉靖皇帝一个合理评价,也让隆庆新政得以实行。

也就是说徐阶、高拱不仅在性格上不和,政见同样相左,加之高拱有仇必报的脾气,整治徐阶就成了必然。

三、徐阶曾弹劾高拱,致其罢官

徐阶曾卧薪尝胆多年斗倒了严嵩,为朝廷除掉一大祸害,并把内阁权力提高到史无前例的地步。徐阶的权谋水平已难有人匹敌,于是面对高拱的挑战,徐阶也是慨然接受。

高拱由于没有儿子,就把家安排在内阁值班房附近,以便于上下班。在嘉靖帝重病期间,高拱却经常偷偷出来搬东西,高拱处于内阁高位,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过错。徐阶抓住把柄,暗中指挥胡应嘉弹劾高拱擅离职守,好在嘉靖皇帝病重,无暇过问奏章。

当然,胡应嘉弹劾的过程中并没有暴露出徐阶,只是高拱感觉这是徐阶在搞鬼,随即对徐阶更为忌恨和不满。不论胡应嘉是不是徐阶的人,高拱都是必定要报复的。隆庆帝继位后,当时胡应嘉掌管吏部,协助部院考察,在事情快完结的时候,胡应嘉却要求补充。

皇帝对此不太满意,下令要求内阁商议惩处胡应嘉的办法,内阁成员郭朴马上嚷嚷道:

「胡应嘉没有臣子的礼节,应当贬为庶民。」

郭朴和高拱是统一战线,这其中必定是高拱要报复胡应嘉。

史料记载:

「言路谓拱以私怨逐应嘉,交章劾之。给事中欧阳一敬劾拱尤力。」

徐阶、高拱的较量如期展开,双方各施所能,要置对方于死地。徐阶反攻高拱,弹劾高拱以私怨驱逐胡应嘉,徐阶当时仍是内阁首辅,能量仍很强大,在徐阶若有如无的安排下,高拱成为了众矢之的。

高拱专横也是被大家看在眼中,而且给事中欧阳一敬也参加了弹劾高拱的大军,高拱淹没在一片口水中,皇帝也爱莫能助,只能罢免了高拱。

徐阶剔除了高拱,但徐阶并没有赶尽杀绝,一方面由于高拱是隆庆帝的老师,位置稳固,难以动摇,另一方面皇帝的对徐阶的信任也有所下降。不论如何,徐阶、高拱这梁子是结下了,以高拱快意恩仇的性格,可谓此仇不报非君子。

虽然高拱对徐阶有些「残忍」,但他对明帝国的贡献也极大,他促成了隆庆和议,让边境安定了几十年。朝廷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一改嘉靖时期颓废,不论高拱多么专横跋扈,他对国家的功绩都会名留史册。

《大明王朝1566》下一部作品就是《大明王朝1587》,但已经胎死腹中。如果真能拍出来,我想,徐阶跟高拱的斗争,也将会是其中的一笔重彩。


其实就算张居正处在高拱的位置,一样会对徐阶下狠手。

张居正才是心狠手辣之人。

张居正搞到高拱,才不是为徐阶报仇呢!这样忒小瞧老张了。

原因只有一个,高 张都是立足实践的改革派,而明朝当时不改革实在不成了。

想改革必须「城门立木」,而徐阶就是最大的一块木头。

不搬走徐阶,明朝的改革就无法进行下去。

高拱没儿子,当时的官员还没下贱到对政敌出嫁的女儿下手,所以高拱不怕。

张居正就不一样了,凭借的是太后和冯保,一举扳倒高拱,才执行的改革。

其实张居正的改革和高拱的改革没啥区别,甚至还比较缓慢 软弱,毕竟张居正自以为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来施行自己的才华,对大明政权进行改革。

张居正一心留名青史,含羞忍辱,背负「不孝」的罪名,坚持改革,连老张的门生都不支持他。

老张的改革得罪人实在忒多,后来痔疮发作病死,家里人也是很凄惨。

老张基本延续高拱改革的政策,施行不过一半,也足够他青史留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