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泰圈的人都知道很多泰国人有中国血统,大部分都是祖籍广东潮汕的泰籍华人或者华裔,泰国现在也很多华人华裔会讲潮汕话,那么他们以及他们的儿女后代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感情和身份认同是怎样的??


有第一代的堂妹

第二代的堂弟堂妹表弟表妹

认知自己是华裔,觉得自己是泰国人,归属感在泰国。这应该很正常,长期住在那里就觉得那里是家,特别是全家在一起的。

泰国华裔和新加坡,马来西亚不同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华文教育,有华人群体,但是在泰国并没有,如果华人父母不特意教汉语的话,他们是不会中文的,不会说中文的华裔后代=没接触中国文化,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不会有多少的,除了知道自己爸爸或妈妈是中国人而已


全世界的华人除了马来西亚的华人依然大多完好保留中华文化,对华人身份极为珍视外,其他国家的华人要么因为自身国策问题(如新加坡),要么因为所在国政府的同化政策(如泰国和印尼),西方国家的华人因为所在国的文化强势不出三代基本都被同化了,大多已经不怎么会说华语和认汉字了,加上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长期被西方媒体和港台媒体,摸黑,妖魔化,在这种环境下海外华人很难对中国政府和中国文化产生认同和归属感?就算是最亲中国的马来西亚华人,人家也仅是文化认同,人家还是以马来西亚为祖国(法律上本应就该如此),不会认为你中国是他的国家,只不过大家同文同种天然亲近罢了。所以不要一方面希望中国的跨境少数民族完全忠于中国,另一方面又希望海外华人也忠于中国,这是自做多情,一厢情愿罢了。


绝大多数华裔都认同华人身份,因为泰国反共那段排华时期过去后,华人不被打压几十年后,又变成了皮肤白智商高血统好的代表,所以他们很愿意表示自己有华人血统,虽然大多都是混过了的

但是大多数表白自己有华人血统之后,通常会说对中国大陆没有任何感觉,自己的华人爹妈都一句中文不会讲了,并且爹妈表示一点不想回中国看看,爹妈还在敷衍著中国节日的各种习俗,到自己这代以后不会过中国节日了,最重要的是要表白一下自己是泰国人,只爱泰国,有些人还会装b地加一句并不觉得自己有华人血统有什么可自豪的

对中国的感情,大多是鄙视,厌恶,说中国人脏,中国人没教养,中国人没宗教,还有政治上的

这基本是我在泰国论坛看到的大多数华人的回答,并且这些华人对现在去泰国发展的大陆人有著比其他种族泰国人更强烈的反感和仇视。至于生活中遇到的华人,我也基本能感到他们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

但是我也想强调,泰国网路上还是有那么极少数华裔,他们维护中国,很自豪于中国牛逼了,甚至还有人支持共产主义理想

我对泰国华人这个群体没有一丝好感(除了那些维护中国的华裔),泰国有很多印度后裔,我就从来没有看见有印度后裔说自己看不起印度,整天就看见华裔贬低中国,沾沾自喜地说幸亏祖辈到泰国来了,还有个人说他爸爸讲的幸亏他爸爸(爷爷)当年到泰国来了,不然就没有这么好的国王可以爱了。从泰国华裔身上,我得出一个结论,智商是跟教育有关系的,这些华裔生在泰国长在泰国,大多数人的智商明显就变低了

想补充一下,有时候我也能理解泰国华人对中国的厌恶鄙视之情,毕竟他们生下来就这样被教育的,他们是一群可悲的人,生活在一个被称之为世界妓院的落后小国,却从小被洗脑让他们长大后看不起那个有著几千年文明和辉煌的伟大的母国


单看祖籍广东的泰籍华人,后来移民的不算。他们中的二代、三代如今已经凋零大半。泰国前总理英拉,中文名丘英乐,1967出生。是第四代华裔。现在已经是四代、五代、六代人的天下了。

早期的华侨大部分既有经济实力,又有凝聚力。曾为中国抗战捐款捐物。泰国政府为了限制这股力量,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作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有温和的,也有激进的。

最成功的方案是给泰籍华人大量政策扶持,而华侨是享受不到的,迫使华侨入籍。同是泰国籍,主体民族泰族拥有更高的权利,同时允许三代华族成为泰族。这就导致大量华裔身份不是华族而是泰族。现在所谓的泰国有百分之多少的华裔,都是估算出来的,已经没法统计了(泰国政府的目的就是不统计)。

激进方案比如有一段时间曾禁止华侨入籍,歧视华侨子女等等。实际上起到的是反作用,很快废除了。没有废除的是对汉语教学压抑。首先是强制学生必须学泰语,限制汉语教学时长,取缔大量「资质不合格」华校,小学四年级以上不允许上「华校」等等。不同时期宽严不一,如今政策已经放开一些,但「不会汉语的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有点类似韩国的「谚文世代」。)泰国华人圈已经习惯泰语交流,会说泰语的泰国华人数量大幅减缩,而且他们中很多是为了和中国交流,后来才学得汉语。

当然,也不是完全泰化,中国的大部分节日也过,婚丧特别是葬礼基本还是按中式的办。对父母的称呼之类的也有些区别。但大体上已经和泰族人差不多了。

对待中国的感情更多的是陌生,以及陌生下产生的人云亦云的误解。大部分华裔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强烈的热爱和仇视。

路过随便一答,凭记忆写的,细节上可能有些问题。


许多到过泰国的中国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到一个商店去买东西,店主会问你是不是中国人,从中国哪里来,一旦知道你来自中国大陆某个地方时,店主马上表现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激动,两眼放光,告诉你「我也是中国人」「我也是某某地方人」,然后操著家乡话或简单的普通话,告诉你他的祖籍在中国的什么地方,祖上哪一位先人移民到这里,到这里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等等,到后来卖东西时坚决要给你大大的优惠。这种情况反映了许多泰国华人家族都牢记著自己的家族史和移民史。

自夏商以来,中国经历了14个朝代,每个朝代都经历了从强盛到衰弱的转换过程。朝代的更换、社会动荡造成大量的人背井离乡,四处漂泊。许多人抛妻别子,远走他乡,流落海外。这些到海外发展谋生的中国人,有不少在当地定居下来,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早年被称为「华侨」,而现在都统一被称之为「华人」或「海外华人」。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人数众多的海外华人,尤其是集中在从旧金山到新加坡的亚洲太平洋地区。据大概统计,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华人约在5000万到6000万之间。

人们都知道,泰国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国家之一。但是,泰国到底有多少华人(或华裔),这却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它之所以难回答,是因为没有所谓「华人」的标准,称那些从中国移居海外的第一代、第二代人为华人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到了第四代、第五代人,他们还会认为自己是华人吗?而那些华人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还能算是华人吗?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没有准确的数字。一般认为,现在至少有600万泰国人是华人或者具有较纯中国血统。有人说泰国华人的数量在1000万到1200万之间。而有的资料甚至说,约三分之一的泰国人都具有中国血统,也就是说,泰国华人或华裔的数量多达2000多万!但不管怎么说,泰国有著人数众多的华人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那么,这些华人是什么时候来到泰国,他们又是怎样来到泰国的呢?

唐宋以前,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中国人主要是在国内迁徙,从中原地区迁往中国的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而到唐宋时,已有许多华人开始移居泰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一些华人来到这些地方后聚居在一起,自成村落,也有些人杂居在当地人们之间,与当地的妇女成婚,开始同当地民族融合同化。此时,华人流寓海外大约有三种原因:一是因经商该地,适应当地条件,生活待遇较好;二是中国的海商被掠夺或被强制而长留在该地;三是因避兵祸而移居海外,几乎历代都有。

元朝时期,移居泰国的华人人数有较大增长。这是因为元朝统一中国后,蒙古统治者推行了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政策,把各民族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人;色目人为二等人;汉人为第三等人;南人为最下等的人。对这四等人的法律地位、政治待遇和经济负担都作了不同的规定,汉人和南人受到严重的军事防治、残酷的经济剥削及其他种种歧视。他们不甘忍受这种统治,纷纷逃到海外,尤其以广东、海南、福建等几个沿海省份的人最多。他们属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也是对海外了解最多,最有机会移居海外生活的人。

明清之际,中国的社会战祸不断,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极端困苦,食不果腹,衣不保暖。到海外谋求生路的人越来越多。同时,清朝统治阶级也对人民采取不平等的民族政策,那些不愿意被满族人统治的汉族人又开始大量地移居海外。

明清时,中国统治集团在多数时间实行「海禁」。「海禁」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害怕国内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害怕人民与流落在海外的反对力量联合起来,而禁止中国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一则出于「禁濒海民私通外国」;二则「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三则强调「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清政府的「海禁」政策屡有变化。清朝初年,清政府为了消灭海外反清势力,实行「海禁」。1661年,清政府为了实行「迁海」政策,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就取消了「海禁」。可是,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政府又推行海禁,禁止商民往南洋贸易。据《明清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海禁」的主要内容为:一、禁止商船往南洋贸易;二、禁止人民造船卖与外国及贩米粮出口;三、禁止人民出海居留外国;四、允许外国商船来华贸易。

虽然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可是民间的商船从未断绝往南洋贸易。原先许多商人只是暂居海外,定期返回中国。但是,由于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对违犯者实行严厉惩罚,很多滞留在外的中国人因害怕而不敢回国,从而开始定居国外。

虽然说自古以来就有中国人不断外流到泰国并在那里定居,但真正大批中国人旅居泰国是从近代才开始的。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西方国家打开以后,大量的西方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无以为生。尤其是从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腐败,战乱不断,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人们此时才开始大批出洋谋生和旅居海外。这一浪潮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整整一百年。有资料说,到20世纪40年代时,估计在泰国定居的华侨人数已达200万,约占当时泰国人口的15%。

移居泰国的华人来自中国大陆的四面八方。当年「下南洋」的中国人自然都是乘船从水路走,因此早期到泰国的华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广东、福建、海南和江浙等中国南方沿海省份的人,尤其是广东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农民最多。然而,也并非所有泰国华人都来自中国沿海。中国内陆的云南省靠近泰国,也是旅泰华人来源的重要省份。

云南自古就有马帮商队跋山涉水,前往缅甸、泰国等地做生意。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有一些人居留在当地。不过,早期到泰国经商的云南人留居当地的人数不是很多。大量云南人离开故土迁居泰国的时间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1873年,杜文秀领导的滇西回民起义失败后,许多云南回民为了逃避清政府的迫害,纷纷逃亡国外,形成了云南人向境外迁徙的第一个高潮。他们中一部分人进入泰国北部地区,以集中定居的方式聚居在当地。至今泰国北部清迈、清莱等地还有一些被称为「秦和人」(Chin-ho)的云南回民移民村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支溃败的原国民党军队残部和他们的家属又构成一股「难民」潮,从云南大批逃到境外,先后共有数千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进入了泰缅边境泰国一侧的山区,形成了中国人大批进入泰国的第二次浪潮。进入泰国后,这些国民党军残部及家属中的大部分人被允许移居到清迈和清莱两府的边远地区居住,也就是著名的泰、缅、老三国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据有关资料说,这些「前国军官兵」及其子女、再加上少量其他来源的华人,总人数现在已有近7万人。他们中大部分先后都加入了泰国国籍,也成了泰国华人的一部分。

?


不蛮各位说

最近因为被泰国人认作是泰国华人之后

我已经集齐了东南亚华人身份了

。。。

一开始对方以为我是泰国人有中国人血统

还对我挺亲切(尽管也没问我会不会泰语)

后来发现我是纯粹的中国人后

那失望的眼神还是很明显的

态度立刻就变得很不亲热了

我猜是没什么认同的,不然变化不会如此之大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东南亚成为美苏争霸的重要地区。同时,东南亚国家的相继独立也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相继出台针对华侨的不利政策,当地华侨华人因而不得不调整身份认同。本文在对二战前后泰国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论证了其身份认同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早期泰国华侨的身份认同

华人移居东南亚地区可以追溯到汉朝,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每逢新旧王朝交替,大量不堪战乱的平民与没落的权贵就会迁居至地缘临近的东南亚地区。从早期华人移居东南亚至二战结束,总体上东南亚各国华侨都对中华民族身份及中华文化保持高度认同。

在暹罗素可泰王朝时期,泰国派遣使节向中国政府进行朝贡,双方的朝贡贸易一直持续到19世纪;明朝洪武年间,华人使者开始前往中国进贡,此后随著两国经贸往来增多,移居泰国华人也逐渐增多;1766年,缅甸军队围攻阿瑜陀,具有华人血统的「郑王」率500部下突围并收复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王朝。郑昭在位期间,鼓励其祖籍地潮汕的居民移居泰国;郑昭死后,泰国王室对华人宽松的政策进一步延续了移民热潮,拉玛一世在泰京城西建立了一个华人商业区,大批华人移民涌入,逐渐演变为今日的曼谷唐人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渐衰微的国力难以维持中泰之间的朝贡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合法化,大量华人涌入泰国,而泰王拉玛五世则倾向于自然同化的移民政策。

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在华侨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华文学校和接受华文教育的华侨子女越来越多,华人同化进程受阻,拉玛六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国籍法》,规定不论父母属哪国国籍,凡是出生在暹罗的人均属泰人,这与1909年清政府颁布的有关国籍的法令相悖,造成了双重国籍的问题;颁布《民校条例》对华文学校加以管制,规定华文学校在内的所有民办学校的创立,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才能进行办学;对上层华人封赐官爵以争取其归顺泰皇室。1932年政变后,新政府加强对华侨身份认同的干预,修订《民校条例》和《移民法》,限制中国移民入境,以限制涌入的新移民对当地华人社会身份认同的增强,延缓华人同化于当地的进程。1939年銮披汶·颂堪执政,他十分重视国家形象的建设,并与国家利益挂钩。1939-1942年间,他颁布了12个文化法令以激发泰国的民族精神,鼓励人民排外,并采取强硬的排华方针。1944年,新政府宣布取消銮披汶时期的排华措施。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泰国华侨尽管对中华文化及其身份保持高度认同,但在泰国文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及泰皇室的同化措施的作用下,总体趋于向泰人身份认同平缓过渡。20世纪初期,清政府颁布国籍法,规定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均为中国人,将泰国境内华人均纳入到中国人范畴中;泰国政府强硬的政策,加强了华侨社会的民族意识;孙中山等爱国志士也曾来到泰国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同盟会暹罗分会,推选萧佛成为主席,《华暹日报》为暹罗分会的机关报,进一步加强了泰国华人对自身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的身份认同。

二、战后泰国华侨华人的认同

从早期华人定居东南亚至19世纪末期,华人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进程很少受到干预;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受外力作用影响,同化进程停滞不前;二战后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新兴独立国家纷纷采取强制性政策减弱华侨的身份认同及民族主义情绪。

二战结束后,中国是战胜国,而泰国作为战败国,其排华势力受到严重打击。战后新成立的暹罗政府与中国于1946年签订《中暹友好条约》,条约给华侨以很大的居住及自主经营权,这一时期泰国华侨同化进程最为缓慢。1947年銮披汶发动政变,开始了他第二次执政,对华侨子女实施强制性的泰文教育,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限制中国移民入境,加快了华侨的同化进程。

1955年以后,泰国对华人的同化政策趋于温和,主要遵循两个原则:限制新移民和放宽入籍手续,使得大量华人加入泰国国籍。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取消了双重国籍的政策,鼓励海外华人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另一方面,出于改善外交环境的需要,泰国需要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以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1957年銮披汶下台后,沙立·他那叻注意到华人在泰国五年计划等经济建设举措中的作用,放宽了对华人的限制。他侬·吉滴卡宗执政期间,规定法律上没有华文学校和泰文学校的区别,允许六所民办华文学校授课至高中。1975年,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逐渐拓宽合作领域、增强民间交流,泰国通过放宽华侨入籍的限制加速同化进程,中国也对其政策的合法性予以承认,华人成为两国增进良性互动的桥梁。

总体而言,泰国在二战后对华人实施较为温和的同化政策,力图通过「软硬兼施」促使华人主动认同泰国文化、融入泰国社会,且这种政策发挥了明显的效果,使在泰华人在该段时期内相对容易地产生了对泰国文化的认同。

三、社会环境对身份认同的构建作用

相较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泰国华人较早形成了对泰国文化的认同,且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过程较为平缓,这不仅与战后泰国历任政府温和的同化政策有关,还有赖于泰国文化环境的影响。

20世纪初期至二战结束这一时段的文化环境阻碍了华人同化的进程。一方面,由于受到中国革命维新派革命思想的宣传,当地华人在对华人身份高度认同的基础上,于1910年因暹罗实施华人与本地原住民需缴纳相同数目的「人头税」而发动大规模罢工,这刺激了拉玛六世强化歧视华人的政策。其次,20世纪初期华人移民暹罗的浪潮阻碍了华人同化,仅1920-1930这十年间,就有近40万新华人移民,且妇女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男性华人移民越来越多地选择与女性华人移民通婚而不是与当地居民通婚。再次,20世纪初期暹罗对华文教育进行严格限制,引起华人社会的不满。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以及銮披汶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考察后,泰国的文化环境较二战前更为宽松。泰国的户口本上只有出生地和父母姓名,没有民族,这体现出泰国政府实施的全面泰化政策,华人与本土居民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经济机会和政治地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华人获得参政议政的权力并担任要职,在1983年大选中,有两位副国务院院长、七位部长为华裔。在1986年大选中,347个众议院席位中有86名华裔。90年代的差猜·春哈旺、班汉·西巴阿差、他信·西那瓦作为华裔后代相继出任泰国总理。此外,1992年的流血事件后,民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泰国军人统治的效力,1997年的新宪法为华人参政提供了公开透明化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华人身份认同的本土化。

四、结语

总的来说,二战前泰国华人身份认同可以分为两部分:19世纪末以前和20世纪初期到二战结束。从早期华人定居至泰国到19世纪末期,华人同化于当地的进程较为平缓;20世纪初期到二战结束这一阶段,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吸纳政策,辛亥革命对当地华人的民族主义起促进作用,再加上中国受列强长期侵袭,一定程度上凝聚了泰国华人的民族意识,增强了其对自身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战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中国和泰国均作为新独立的民族国家,需要增进良性互动、扩大双边合作。泰国温和的同化政策以及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华侨经济的转型提供条件,促进了其身份认同的转变,泰国华人在中泰双边关系中逐渐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M],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484页

[2]徐启恒,泰国华侨与辛亥革命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第44页

[3]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 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M],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3]许梅,泰国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动因分析 [J],《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6期,第48页


作者信息:杨朔,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现为研究院出版物《东南亚观察》编辑。研究兴趣:区域一体化、中国—东盟关系。

文章信息:原文摘自《东南亚观察》总第50期

刊物信息:《东南亚观察》是海国图智研究院独家推的深度报告,聚焦东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重点国家政治经济动态,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内容,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读者提供科学、客观、理性的时事解读。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图图知道」


不存在的

若是谈文化认同,你从姓氏上就看得出来

新加坡、马来西亚好多人还是华姓,泰国华裔呢?

但这也无关好坏,因为本来旅居异国他乡无非为了生活,慢慢地也就扎根了,多年下来有所同行也不足为奇

可以参考此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41018

另,该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俄罗斯人怎么看待不会讲俄语的中国俄罗斯族?中国人又怎么看到他们?(这里的「俄罗斯族」只是一个例子,可以换成很多其他少数民族。)

在某个寺庙前面的大集市上,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爷爷在摆摊卖佛牌 壳子链子。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后,异常兴奋。他说他6岁去了泰国。我记得很清楚,他说「我也是中国人啊」,他是说中国人,不是华人。还记得自己老家是潮汕。

还有大皇宫一个导游,60多岁的婆婆,是第三代华人了。中文很蹩脚。她说她们家几乎没人说中文了。

在普吉岛,一个卖乳胶的小弟弟,20岁不到,中文说的非常好,完全没有口音。我以为是在泰国做生意的中国人。然后问他,你是中国人啊。他有点不高兴了,说:我是华裔,但是绝对不是中国人。他用了绝对这个词。

总的来说,老一辈还有感情,年轻一代没有了,甚至有些人以此为耻,说中文也是为了做生意。

相反,遇到几个在泰国的果敢人,他们很大方的说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也真的想让别人承认他们是中国人。

真是讽刺了,有些你不要的东西却是别人梦寐以求的。


就是泰国人,只不过流著中国人的血罢了。


他们仅仅认同自己是泰国华裔的身份,内在完全是泰国人。

华人的外表,泰国人的内心。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他们有影响的,但泰国人的思想根深蒂固。


泰国华人的二代三代生在泰国长在泰国,如果在这个国家融入的很好,享有一等公民所有权利,为什么不能认同自己是泰国人?而要认同其他身份?!如果对养育自己的国家都这么忘恩负义,那还是人吗?!就像一个孩子被抱养走了,在养父母家里生活的很好,父母对待她如亲生孩子一般, 但他被亲生父母要求记住自己是亲生父母的血脉,要传承亲生父母的做事模式和文化思想,而养父母对他没有任何要求,试想一下, 这个孩子会觉得更想传承谁的思想和文化?!我这么说,一定有人觉得我不爱国是吗?那么请先搞清楚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华文化,是现在的中国大陆的文化是中华文化还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中国被外族侵入过很多次,被侵入时,那些文化算不算中国文化?一种文化的传承是被逼著去传承的,还是他本身就自然而然会被传承呢?如果一个美国人,出生成长在中国,你会要求他去记住自己的美国文化,和美国的思想方式,让他抛弃中国的东西吗?


没有啥认同,人家从小学的泰文学的是泰国历史,唱的是泰国国歌,怎么能指望他们对中国有认同,平白无故让人家认同中国只会让人家反感,更会让他们在自己的国家被主体民族排斥,处境变的尴尬


大清时期就有的泰化运动了解一下


泰国这种又穷又落后的国家有啥可优越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