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小众,情怀,便携,好听的,那种?(两眼放光),求音乐专业人士解答


木鱼 不仅逼格高 小众 情怀 便携 还有地方免费教学 顺便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卡林巴是一种非洲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在不同的非洲国家,卡林巴有不同的名字,例如Kalimba 是肯亚对这乐器的称谓,而在辛巴威它则被称为Mbira,刚果人就称它为Likembe,它还有Sanza和Thumb Piano等名字。 它主要因用拇指拨动琴体上的薄片(主要有木制的、竹制的,在现代的发展中也有金属做的)而得名。传统的卡林巴利用葫芦制成共鸣器。

卡林巴的发声体部份就是上面一根根长短不一的弹性金属条,下面则用木或葫芦瓜作为共鸣箱。已往,这些金属条的原料只是在矿石中熔化出来的金属,现在则采用质素较高的钢制造。卡林巴有很多不同的形状,钢条的数目也不一定。例如辛巴威的卡林巴是在木制的圆形音箱里,有22至28根钢条,排列成两排。据说,由这种乐器所演奏出来的音乐不仅能够赶走病人身上的邪气,还能起到祈雨的作用,因此在辛巴威它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

卡林巴主要用来伴唱,演奏的时候,要两手拿著琴体,然后用两只大拇指弹奏,当拇指按下再放开时,钢片便会振动而发出声音了。有些卡林巴上会装上一些贝壳或汽水瓶盖等对象,使弹奏时能同时发出一些类似「嘶嘶」声,也可以在桌子上半翘起晃动,会发出回音一样回旋的效果,或者像铃鼓金属片晃动时发出的响声,使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卡林巴体积小,易于携带,当日落黄昏之时,人们会围成一圈,用它来作歌唱或讲故事伴奏,有些土人在长途步行时,也会携带它来沿途消遣时间。还有啊,卡林巴的特点就是便于携带,声音空灵清澈,类似于八音盒的声音,但是更通透。

我自己买了两款,都是便宜的入门货,也就30多块钱的,一个腔体实心的木头,一个腔体是空心的木箱子。我自己的体验是空心的好,因为空心的比较轻,实心的比较重,空心的空腔形成的共鸣比实心的好用很多。便宜的不代表音色不好,因为它只是金属条振动在空腔里发声,声音很好听。只是便宜的只有一个八度的音高,如果想有更丰富的音色,要买条条超过十条的,有条件可以买两排的,音色更好。

这就是我买的两款,左边实心,右边空心。空心的共鸣很好的。
这种比较贵,但好看很多,条条也多很多,音色也丰富很多了。

附一个视频:

微博视频?

t.cn图标

谢谢邀请,正麟殿古琴老师为您解答:

古琴,亦称七弦琴,玉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琴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称作"古琴"。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1-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014531 ;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周天之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对应和。整体形状依凤凰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征、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身前广后窄,象征尊卑有别。宫、商、角、征、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风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琴面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著面板底板,传导振动。琴弦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琴徽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琴底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

雁足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因系琴弦故与底板的锲缝必须严密牢固。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碰击。古琴断纹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古琴表面也可以人工仿造出断纹来,主要用火熏烤出来。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大量诗词文赋都中有琴的身影。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目前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著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具有含蓄的艺术特点

桓谭《新论》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说出了古琴音质音色的特点,这种含蓄的艺术特点,与中国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谐精神相符,故也是古琴艺术受到士大夫钟爱的原因之一。

琴声含蓄而具音乐感召力

古琴琴声不大,具有非张扬性、内敛性的特点,因而适合于自赏,不适合表演,从而自古以来古琴的演奏往往被看作是知音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唐人王昌龄的《咏琴诗》赞颂了古琴声色的魅力:「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古琴琴声的含蓄得益于其音质特点,所谓音质,指的是乐器所发出的音响的物理效果,根据乐器的构造与演奏方式不同,音质也不相同。在民乐弦乐器中,诸如琵琶、扬琴、古筝等发音铿锵响亮却延时较为短促,二胡等发音虽绵长婉转却不够清亮。相比之下,只有古琴的音质可以说是刚柔相济,清浊兼备,变化丰富,意趣盎然,虽含蓄却充满了表现力与感染力。古代文人士大夫钟爱古琴也正是看重它的声音古朴悠扬,音质绵长悠扬,意蕴余味无穷,其极具感召力的特点。王充《论衡·感虚篇》中说:「传书言:『瓠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或言:『师旷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鹤二八,自南方来,集于廊门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吁于天。平公大悦,坐者皆喜。』」都是说明古琴强大的感染力,于自然可以令六马仰秣,玄鹤延颈,于人事可以观古人圣心,体先哲圣德,养今人之志。陈敏子《琴律发微》中也说:「夫琴,其法度旨趣尤邃密,圣人所嘉尚也。琴曲后世得与知者,肇于歌《南风》,千古之远,稍诵其诗,即有虞氏之心,一天地化育之心可见矣,矧当时日涵泳其德音者乎?所以,正如朱长文《琴史》所言:「古之君子,不彻琴瑟者,非主于为己,而亦可以为人也。盖雅琴之音,以导养神气,调和情志,掳发幽愤,感动善心,而人之听之者亦恢然也。」古琴古朴的声音(当时所用为丝弦,其所发出的声音不象今天的钢丝弦这样刚亮),绵长的韵味,既有象物拟声的描绘(如流水),更有抒情写意的表现(如用吟、猱、绰、注等指法写意表情),更重要的是它贴近自然的声音,可以同时将操缦与聆听之人引入一种化境,即使并非知音也同样容易为之感动:「而丝之器,莫贤于琴。是故听其声之和,则欣悦喜跃;听其声之悲,则蹙頞愁涕,此常人皆然,不待乎知音者也。若夫知音者,则可以默识群心,而预知来物,如师旷知楚师之败,钟期辨伯牙之志是也。」

韵味变化含天地人籁明人

高濂《遵生八笺·燕闲鉴赏笺》中谈到:「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然弹琴为三声,散声、按声、泛声是也。泛声应徽取音,不假按抑,得自然之声,法天之音,音之清者也。散声以律吕应于地,弦以律调次第,是法地之音,音之浊音也。按声抑扬于人,人声清浊兼有,故按声为人之音,清浊兼备者也。」这段话表明了古琴琴音的艺术特点,一方面琴曲曲谱最基本的调只有宫、商、角、征、羽五音,雅正不俗,但似乎缺少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指法的变化,却可以演化出与天地之音相通,与人声相类的各种音色,生发出变化多端的音韵。

古琴有散音7个、泛音91个、按音147个。散音沉著浑厚,明净透彻;按音纯正实在,富于变化;泛音的轻灵清越,玲珑剔透。散、按、泛三种音色的变化不仅在琴曲表现中担当著不同的情绪表达的作用,引发出不同的审美效果,而且从其创制其也同样暗含著与天、地、人相同哲理,《太古遗音·琴制尚象论》中说:

「上为天统,下为地统,中为人统。抑扬之际,上取泛声则轻清而属天,下取按声则重浊而为地,不加抑按则丝木之声均和而属人。」天、地、人三声可以说是包蕴了宇宙自然的各种声音,早在先秦庄子那里就已经有这种区分:「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

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琴之散、按、泛三音,正如天、地、人三籁,可以描绘自然界变化无穷的诸多音响,而且还可以引发人的形而上的冥想,从而身心俱化。这也是先哲以此为修身养性之方式的原因之一。嵇康《琴赋》总结了士大夫之所以如此爱琴的原因,这是从个角度说的:「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古琴孕育著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文章部分来自网路,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谢邀题主所述当然是笛子啦

除了小众不太满足,克里里可以满足大部分要求。


blues口琴、口哨


手碟鼓,特别喜欢,但是价钱不菲

退堂鼓

好吧好吧你可以试试里拉竖琴或者三角铁。


古琴,萧都可以。其实我还是喜欢唢呐。
必须是三角铁和退堂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