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權派人三番五次罵,最後氣死的。陸遜確實是個人才,說孫權老糊塗了我也認了。但我依然覺得這件事依然不能定義孫權就是個渣權,太子之爭本就是君王最忌憚的事,陸遜參與其中就應當做好可能被詬陷的準備,況且作為皇帝孫權多疑本也無可厚非呀。所以,我想問問看,諸位對孫權和陸遜這對君臣有什麼看法?


謝 @仲景 邀。

孫權和陸遜是一對很奇特但又讓人扼腕嘆息的君臣。

孫家和陸家的關係一開始是敵對的形式,兩家的恩怨很深,孫權的哥哥孫策曾經拜訪陸遜的從祖父陸康沒有得到接見。後來陸康和袁術交惡,孫策帶兵進攻陸康導致陸家宗族死者近半,最後讓年僅12的陸遜為之綱紀門戶。

策昔曾詣康,康不見,使主簿接之。策嘗銜恨。

時袁術屯兵壽春,部曲飢餓,遣使求委輸兵甲。康以其叛逆,閉門不通,內修戰備,將以御之。術大怒,遣其將孫策政康,圍城數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還赴,暮夜緣城而入。受敵二年,城陷。月余,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遜少孤,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袁術與康有隙,將攻康,康遣遜及親戚還吳。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

孫策攻打陸康的事件對其名聲的影響極為惡劣,揚州牧劉繇原本是袁術的部下護送渡江的,因為陸康事件,兩家徹底翻臉,大半個揚州和袁術敵對。後來孫策渡江建業,受到的阻力極大,從朝廷命官到當地士人多不願為之效力,太史慈投降後孫策還要親自解釋自己當年攻打陸康是迫不得已,足見這一事件的影響。

陸康的兒子陸績後來被孫策招為賓客,算是孫策向陸家示好的表現。但眾人在討論形勢,認為應當用武力平定四方時,只有十來歲的陸績當場提出反對,認為應該尊崇道德而非武力,與孫策的做法針鋒相對。可以說,當時的陸家是並不支持孫策的。

事情在孫權時期得到改變,孫策的死代表了一種路線的失敗,孫策的遺言其實也是暗示孫權應當以安定地盤作為要務。孫權的統治方針是政權的本土化,要想方設法讓當地大族支持自己,因此他需要陸家。而孫權勢力的日益壯大也令江東大族知道為了自身的發展存續必須與其合作,所以陸家也需要孫權。這樣兩個互相需要的家族便拋開了各種仇怨,開始了合作的歷程。

然而孫權無法一開始就完全信任陸家,況且陸家自己意見也不統一,陸遜是願意和孫家合作的,陸績卻一直以漢臣自居。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舌戰群儒時陸績是投降派之一,雖然歷史上並沒有陸績支持投降曹操的記載,但這段劇情卻非常符合陸績當時的立場。

陸遜21歲出仕孫吳,35歲接替過世的凌統成為孫權賬下右部督,孫權還把孫策的女兒嫁給了他,這表示陸遜此時已經成為孫權的親信將領。史書記載這時期的孫權經常找陸遜諮詢世務,這其中應該包含有孫權對陸遜才能的驚異,同時也是其對陸遜的一種試探和考察。以陸遜的才能,35歲才得到提拔重用,本身就是孫權對其有防範的體現。

之後陸遜在擒殺關羽期間表現優異,本來應該是繼承呂蒙的不二人選,孫權卻在呂蒙病危時再次向其詢問繼任人選。孫權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他對於呂蒙之前推舉的陸遜是有疑慮的,他認同陸遜的才能,但並不想讓陸遜來坐這個位置,於是呂蒙舉薦了朱然。

在擒殺關羽之後,陸遜已經官至右護軍、鎮西將軍,是孫權手下地位數一數二的大將。而同年,一直與孫權有嫌隙的陸績卻死於被外放的交州鬱林,年僅32。陸遜和陸績二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也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雖然仍舊對陸遜有懷疑,但在劉備伐吳時,孫權還是不得不把才能更為出眾的陸遜提拔為大都督,讓他率領眾將對抗劉備。而在陸遜完美完成任務後,他終於成為了吳國的第一名將,孫權也將其作為了支柱,稱周瑜終於有了後繼者。這一時間孫吳政權的本土化基本完成,對於當時的孫權而言,沒有比陸遜更好用的工具,論出身、論能力、論忠誠,陸遜都是最適合用來展示自己和江東世族合作成果的對象。

於是孫權讓陸遜全權處理和諸葛亮的來往,還刻了個代表自己的印,讓陸遜隨便蓋,甚至自己寫給蜀國的文書還要拿給陸遜讓他看看是否合適。這中間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向所有人宣布陸遜就是自己的諸葛亮,自己對待陸遜有如劉備對待諸葛亮。此時二人關係稱得上親密無間,石亭之戰時,孫權親自為陸遜執鞭,戰後開慶功宴時不但把自己的外套賜給陸遜,還喝到興頭上跟陸遜一起跳起舞來。孫權稱帝後,專門在武昌留了一套班底,讓陸遜輔佐太子掌管整個荊州以及豫章等三個郡的事務,這待遇確實能和諸葛亮相比肩了。

備尋病亡,子禪襲位,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魏大司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黃鉞,統御六師及中軍禁衛而攝行王事,主上執鞭,百司屈膝。假遜黃鉞,吳王親執鞭以見之。諸軍振旅過武昌,權令左右以御蓋覆遜,入出殿門,凡所賜遜,皆御物上珍,於時莫與為比。陸遜破曹休。上與群僚大會,酒酣,命遜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賜之。陸遜破曹休,上為郡僚大會酒,與遜對舞,解所嘴疇軍子裘賜遜。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是歲,權東巡建業,留太子、皇子及尚書九官,徵遜輔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

然而孫權終究不是劉備,這人喜歡左右橫跳,他雖然將政權本土化,但對江東世族始終是有懷疑的,於是有了呂壹事件。而這種矛盾隨著孫權年齡越大越發嚴重,最終以太子孫登的死作為導火索徹底爆發了,這就是二宮之爭。

孫登是孫權一直著力培養的繼承人,在吳國這種複雜的國情之下,作為國君必須要有號令大族的能力,否則容易為大族所制,受其擺布。孫權用了很長的時間讓孫登與東吳的元老重臣以及青年才俊建立良好關係,令他擁有深厚的根基,足以擔當重任,前面提到的給孫登和陸遜專門留一套班底便是其中的一環。

權欲登讀漢書,習知近代之事,以張昭有師法,重煩勞之,乃令休從昭受讀,還以授登。

太傅張溫言於權曰:「夫中庶子官最親密,切問近對,宜用雋德。」於是乃用表等為中庶子。後又以庶子禮拘,復令整巾侍坐。黃龍元年,權稱尊號,立為皇太子,以恪為左輔,休右弼,譚為輔正,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范慎、刁玄、羊衟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為多士。大駕東遷,太子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時權太子登駐武昌,愛人好善,與騭書曰:「夫賢人君子,所以興隆大化,佐理時務者也。受性闇蔽,不達道數,雖實區區欲盡心於明德,歸分於君子,至於遠近士人,先後之宜,猶或緬焉,未之能詳。傳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斯其義也,豈非所望於君子哉!」騭於是條於時事業在荊州界者,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衛旌、李肅、周條、石干十一人。

然而孫登英年早逝,這代表孫權的努力全部化為泡影,孫權的其他兒子根本沒有孫登那樣雄厚的實力,而孫權也已經年滿六十,沒有更多精力從頭開始培養接班人,此時強大的江東世族反而成了繼承人的威脅。就如同朱標死後朱元璋開始濫殺功臣一樣,孫權也開始使用極端的方式來為繼承人鋪路,於是便扶植了魯王黨。

從孫權最後賜死孫霸的舉動來看,他未必有多麼疼愛這個兒子。魯王黨也好,魯王本人也罷,不過是他所利用的一個工具,就如同之前的呂壹一樣。孫權的目的是想利用魯王黨和太子党進行內鬥,達到削弱大臣的效果,這樣便可以使得繼承人被強臣控制的概率降到最低。

但孫權的心思是很難懂的,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更何況是孫權這樣一條喜怒無常的江東之虎。孫權是一個心思藏得很深,很難被猜透的人,他當縣長時有事找管財務的呂范幫忙被拒絕,孫權因而氣憤,功曹周谷利用職權幫了孫權,孫權很高興,結果孫權上台後再也沒用過周谷。孫權曾經怨恨校尉殷模,大家都來給他求情,結果越求情孫權越生氣,最後是諸葛瑾幫殷模向孫權認罪才使其被原諒。校事呂壹以為自己摸透了孫權的脾性,幫他構陷大臣,結果最後做得太過火反而被孫權處死。孫權從來不會把自己想做的事直接告訴手下,而需要他們去猜,並且孫權也是一個經常變卦的人,但陸遜最後卻沒能猜中孫權的心思。

從孫權在陸遜去世前後的表現來看,他並不希望陸遜死。顧雍去世後,孫權任命陸遜為丞相,並讓他繼續執掌武昌,這表明此時的孫權依然重視陸遜。而陸遜死後孫權怒不可遏,還繼續責問陸抗,說明孫權對陸遜的死是很氣憤的。如果孫權的目的在於逼死陸遜,此時的他應該鬆了口氣才對。

我個人認為,孫權是希望陸遜來陪自己唱一齣戲。作為陸遜的前任,顧雍是一個讓孫權很滿意的丞相,他位高權重,是江東世族的代表人物,但很少對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正是孫權所想要的對象,他需要這樣一個人來幫自己堵住江東世族的嘴。顧雍死後,江東世族裡沒有任何人比陸遜更適合來坐這個位置,陸遜的能力和威望都是其他人無法企及的,這樣的人是最好的工具,孫權還需要他來幫自己忙。孫權希望通過打壓陸遜來起到震懾整個江東世族的效果,因而陸遜的表現很重要,孫權想要用陸遜的狼狽和不堪來體現自己的權威,這樣其他人就更加無法對抗自己的決策,陸遜如果學顧雍一樣閉嘴當個吉祥物,孫權就可以逐步實現計劃,這正是他想看到的局面。

陸遜在大家的印象里通常是這個樣子:

或者這個樣子:

然而真實的陸遜卻是一個很嚴肅的人,史書中經常記載他一臉嚴肅地罵人,連皇子都會挨他的罵,活像一個中年版的張昭:

時建昌侯慮於堂前作鬥鴨欄,頗施小巧,遜正色曰:「君侯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用此何為?」慮即時毀徹之。

射聲校尉松於公子中最親,戲兵不整,遜對之髡其職吏。南陽謝景善劉廙先刑後禮之論,遜呵景曰:「禮之長於刑久矣,廙以細辯而詭先聖之教,皆非也。君今侍東宮,宜遵仁義以彰德音,若彼之談,不須講也。」

這樣的陸遜在被孫權斥責後,因為激憤而死。原本孫權想要一個狼狽的陸遜,然而陸遜寧死不肯低頭,大家為陸遜感到惋惜,更加痛恨魯王黨,局面開始失控。孫權是想要讓陸遜來背黑鍋,陸遜的責任是活著並聽任孫權責罵,他卻用死的方式把鍋扔回給了孫權自己,孫權對於這樣的結果十分錯愕和震怒:「好,你正義,你聰明,你是忠臣,要流芳百世,而我是昏君,是老糊塗,我禍國殃民,會遺臭萬年。你的家族可以繼續繁盛,我的基業要誰來保護?到了最後這一步了,你也不肯幫我,只顧著成全自己的英名了,你混蛋!「

孫權原本以為吳國朝廷是自己的玩物,無論哪一方的大臣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就像之前的呂壹事件一樣,結果陸遜卻計劃外地死在了自己面前。隨著二宮之爭走向失控,事態發展遠遠出乎孫權預料,這場變亂對吳國的打擊大到連敵國都知曉的程度,孫權也想方設法善待老將中碩果僅存的朱然,然而一切都晚了。孫權在病危時,向陸遜之子陸抗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將當年責問陸遜的文書全部焚毀。

基曰:「昔孫權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後全琮出廬江,朱然寇襄陽,皆無功而還。今陸遜等已死,而權年老,內無賢嗣,中無謀主。權自出則懼內釁卒起,癰疽發潰;遣將則舊將已盡,新將未信。此不過欲補定支黨,還自保護耳。」後權竟不能出。

諸葛瑾子融、步騭子協,雖各襲任,權特復使然總為大督。又陸遜亦(本),功臣名將存者惟然,莫與比隆。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當還,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建興元年,拜奮威將軍。

但孫權並沒有恢復陸遜的名譽,陸遜的追謚工作也是在孫休時期完成的。孫權焚毀文書的舉動除了對陸遜有些許愧疚,更多還是希望陸抗能不計前嫌,繼續為孫吳服務,就如同他父親當年做的那樣。而孫權本人,也許直到去世還是對陸遜懷有恨意的。


孫權陸遜曾是一對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配合默契留下許多佳話逸事的君臣,最終卻以悲劇收場。他們的衝突根源,是由他們各自出生的家族立場決定的,終不以彼此的個人意志和長久的君臣情誼為轉移。

孫吳政權的致命傷,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統治合法性嚴重缺失。

孫氏一門出身寒微,孫堅之父、孫權的祖父孫鍾僅僅是個瓜農,此前的祖先皆不可考,所謂「兵聖孫武子之後」純粹是扯淡性質的攀附古人。論家世,別說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漢室宗親、祖父舉孝廉當過縣令的劉備比,都相差甚遠。

孫堅能得到長沙太守、烏程侯的官爵,完全是白手起家,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基業。

孫策和其父一樣,也是靠攻殺朝官、殺戮名士而立國開基。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領兵攻打廬江,陸遜的堂祖父,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與之苦戰兩年,病亡於戰陣中,陸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後來的流離遷徙。孫陸兩家,可說因此結下血海深仇。

陸遜當時年僅十三歲,就要幫年僅九歲的堂叔陸績(陸康之子)支撐門戶,率領族人返回吳郡。豈知不久後,大仇人孫策兵取江東,陸氏一族不得不從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討生活,此時他們對孫氏的觀感,自是可想而知。

孫策遇刺後,張昭受命託孤,輔佐孫權繼領江東,與包括陸氏在內的江東大族力求和解。孫權將自己的侄女、也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並將他作為東吳的後備骨幹苦心栽培,讓孫陸兩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為親。但雙方內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樁婚事就能化解的?

陸績後來被孫權派遣到新征服的交州鬱林郡為太守,實為流放蠻荒,三十歲出頭就英年早逝。陸績臨終時仍自言「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拒不承認自己是孫氏的臣子,還狠狠立下六十年後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孫氏滅亡)的預言。

等到孫策之子孫紹已成年,並一度承襲了「吳侯」之位,大約在孫權稱「吳王」期間,被改封為「上虞侯」,可見孫權對其的防範。而作為孫策女婿、孫紹姊夫的陸遜,雖不至於因此被孫權猜忌,畢竟這樁婚是孫權許給他的;然而,卻也肯定不能以孫氏之婿的身份,得到額外的好處。

孫權極信任的大將呂蒙,曾經高度讚揚陸遜之才,在詐病襲關羽時推薦他代替自己的職位。可是到荊州戰役,陸遜已經立下率軍阻斷三峽峽口,打垮關羽留守軍團數萬的大功後,呂蒙臨死前推薦代替自己的,卻變成了孫權的發小兼死黨朱然,這樣的變更,本身就意味深長了。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

夷陵之戰期間,劉備遣吳班誘敵時,東吳諸將請戰不成,都認為陸遜膽小畏敵,才會連退百里,不敢出戰,因此「各懷憤恨」。

這正說明陸遜雖有卓絕才能,但在吳軍中威信嚴重不足,已經年過四十還被諸將藐視,對比26歲即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軍政大事的周瑜,可說天壤之別。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孫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吳書》

陸遜火燒夷陵,大破劉備,被東吳軍民視為如同周郎復生的江東守護神,但出生江東大族的陸遜,和周瑜實有本質差別:周瑜食邑四個縣,私兵部曲不過數千,而陸遜食邑只有一個縣,歷年征戰通過脅誘、俘獲、招募而得兵甚眾,其私兵部曲竟可能達四萬人以上。

【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宿惡盪除,所過肅清。】

【郡民吳遽等果作賊殺祗,攻沒諸縣,豫章、廬陵宿惡民並應遽為寇。遜自聞輒討,即破,遽等相率降,遜料得精兵八千餘人,三郡平。】——《陸遜傳》

ps:東吳私兵部曲情況:陸遜約4萬人,諸葛恪約4萬人,全琮約3萬人,賀齊2萬餘人,張承1.5萬,凌統萬餘人,孫瑜萬餘人,魯肅萬餘人……(陶元珍先生的《三國吳兵考》)

所以,以孫權這樣歷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對陸遜如此做派,又怎麼可能真的心神無二,信賴無間呢?

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為出生漢末之人,看不清之後的歷史大勢,不明白其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當道、門閥天下,正是歷史發展必然,非人力所能抗拒。

所以他才和陸遜為代表江東士族,做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唐吉柯德戰風車的鬥爭,徒自損耗國力,摧殘人才,埋下東吳的滅亡的隱患,這是其歷史局限性所致。

其實孫權要是少自作聰明瞎折騰,痛痛快快順應歷史潮流,「孫與陸共天下」,向江東士族全面投誠,而不是與其內耗不休;沒準東吳還真能順順噹噹地多維持幾十年,熬到西晉自我爆炸,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時,那之後接收源源不斷的北人,就可以代替歷史上的東晉,延命上百年了。

畢竟東吳與東晉、宋齊梁陳並稱南方六朝,作為六朝的開啟,亦是秦朝大一統後,第一個成功割據江南的政權,也算是開歷史之先河。

而後來東晉能立國的關鍵,無非也是王導這個奇才居中調度,協調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關係,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樞,地方權益盡委於當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於本身只是遠支宗親的晉元帝司馬睿,僅僅是個招牌幌子罷了。司馬睿本人可是對當地士族謙虛表示,寄居他人國土,不好意思的。

換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晉朝野還並沒有真正將江南當做自己的國土,某種程度上,東晉亦是東吳借屍還魂。


陸遜與孫權的糾葛,從他二十歲時(公元 203 年)開始,到他六十二歲去世時結束。


兩人長達四十年的恩怨情仇,主要體現了士族與寒門的矛盾,此外還有本地人與外地人的矛盾。


從這些矛盾裡面,就可以抽出東吳史的脈絡。這兩組矛盾不但在三國時代發揮作用,在之後的東晉和南朝,也是影響政治的重要因素,可以說這是貫穿六朝的兩組矛盾。


陸遜是三國時代東吳最傑出的名將,沒有之一。因為東吳四大都督中的周瑜、魯肅、呂蒙都沒有活到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時代」(公元 220 年~280 年),只有陸遜在真正的三國時代還活躍了 25 年。

所以從他身上能夠看出東吳建國前後的若干不同,而這些不同裡面又能體現東吳政權與生俱來的多種矛盾。


陸遜是吳郡四姓「顧陸朱張」之一陸氏的族長,他的一生見證了以吳郡四姓為代表的江東大族,從武力豪族向文化士族轉化的過程。


陸遜本人既是精通儒學的經師,又是能征善戰的名將,是南方士族中最出類拔萃的人物,他的身上體現出南方士族巔峰時代的精氣神。


陸遜出於世家大族吳郡陸氏,這是一支源遠流長的大家族。吳郡陸氏的始祖陸烈,西漢初年擔任吳縣縣令,子孫從此就居住在吳縣,但是並沒能馬上成長為了不起的大族。


因為當時長江以南還是百越民族的土地,蘇浙有吳越,浙南有甌越,福建有閩越,廣東有南越,湘贛有揚越,廣西有西甌,越南有駱越,大體上是風俗相近的族群。


這些族群操與南島語系有親緣的語言,為了適應南方濕熱氣候,一般都斷髮文身(斷髮是為了涼快,文身是為了讓海中蛟龍誤以為自己是同類不來加害),跟中原華夏民族的風俗迥異。


華夏族雖然也有不少人遷居到江南,但因為力量有限,只能佔據適合農耕的平原地帶。山林里則是越族人的天下,他們時不時出來殺殺人、搶搶劫。


華夏族的農民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跟他們鬥智斗勇,財富積累自然會減慢不少。


另外,西漢從漢武帝以來,大部分時候對豪族的打擊是殘酷而血腥的,只要是力量強大的豪族,對朝廷稍有不服的全族誅滅;力量不那麼強大的豪族,也在漢武帝諸般掠奪性的暴政里破產。


漢武帝打擊豪族,並不真是為了什麼國家利益,他一方面要搶奪豪族的人口和土地給自己揮霍,另一方面則要毀滅他們的獨立性。

對豪族是一邊殺一邊還拿官位誘惑,只要肯低頭,就讓你做官,至於你做官貪不貪、酷不酷無所謂。


這種做法,等於是強行將豪族收編到官僚體系裡面。


豪族在經過最初的困惑和蒙圈兒以後,很快就發現這是一個天大的利好,手上有權比在家鄉做土皇帝可愜意多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西漢後期的漢元帝時期,豪族們通過朝堂上的勢力,促使漢元帝停止了秦漢以來實行了上百年的遷豪政策。


漢武帝強制收編的豪族這時開始發揮自己的力量,可以說漢武帝是挖坑埋自己。


所謂「遷豪」,就是把關東地區(函谷關以東)實力強大的豪族,強迫遷徙到國都長安附近居住,一般是居住在皇帝山陵附近的陵邑里,由朝廷監視,為皇帝守靈。


這樣關東地區的社會精英被拘束在關中,關東的社會力量就難以壯大,以關中為統治重心的西漢朝廷對關東就比較好管理和壓榨。


但是以當時的交通狀況和物質水平,豪族一大家子長途搬家,很可能就此敗落了。


就算不敗落,也打亂了發展進程,延遲了家族的壯大。


所以「遷豪」政策一停止,關東豪族就飛速發展起來,實力呈幾何級數增長,很快就獲得了影響政權的力量。


西漢末年,王莽之所以上位,是因為豪族對西漢朝廷的失望。而王莽上位以後又快速崩潰,則是因為他的新政大面積損害了豪族的利益。


漢光武帝劉秀能夠推翻新朝,建立東漢,也是因為南陽豪族與河北豪族的鼎力相助。兩漢之交,豪族已經是社會上重要的力量,其意願足以左右天下局勢。


東漢朝廷是在豪族的扶持下建立的,對豪族不可能像西漢那樣殘酷迫害,另外豪族的實力已經十分強大,即便想打擊迫害也辦不到。


東漢的開國君主漢光武帝頒布度田令,想要丈量天下土地,因為大面積觸犯了豪族利益,最終也不得不草草收場,遑論其後代子孫。於是,豪族在東漢茁壯成長。


而且,隨著東漢朝廷將儒學作為選官標準,以及儒學在社會上的廣泛普及,大量豪族潛心於鑽研儒學。


其優渥的物質資源是學術有成的保證,而學問一旦有成,經學成就則又為豪族增添了一項教育資源。


豪族們把學術中最精髓的部分傳授給自己的下一代,形成了許多經學世家,這些經學世家依靠經學成就累世為官,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實力的三合一,從豪族演變為士族。


士族中出現了「四世三公」的高門,對政治的發言權日益增大。


而吳郡陸氏也從西漢後期開始壯大。


東漢初年,陸烈的十世孫陸閎擔任了潁川太守這樣二千石的高官,此後陸氏在仕途上開始顯赫。


陸閎之孫陸續擔任了揚州別駕(治中、別駕是一州刺史最重要的屬官),陸續之子陸稠擔任廣陵太守,陸稠之侄陸康則官至廬江太守、忠義將軍,而陸遜就是陸康的侄孫。


在家族實力增加的過程中,吳郡陸氏的文化水平也有明顯提高,雖然江東地處偏遠,士族的發育程度不及中原,陸氏的學術成就離中原士族也還有距離,但發育的軌跡是相似的。


陸康所處的時代,正是東漢末年的亂世。


在廬江太守任上,割據淮南的袁術向陸康借糧,陸康因為袁術此時已顯示出諸多不臣的跡象(幾年後袁術就僭號稱帝了),一口拒絕。


袁術惱羞成怒,派部將孫策進攻廬江。


孫策,就是江東猛虎孫堅之子,吳大帝孫權之兄,是東吳政權建立的關鍵人物。


孫家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


漢末,江南比較發達的是春秋戰國時代吳國的故都姑蘇(今浙江蘇州)、越國的故都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其他地區都還比較蠻荒。


連今天的杭州市中心的上城區、下城區都還是比較偏遠的蠻荒之地,遑論富陽區了。


所以孫家其實出自江南的偏遠地區。


漢代的江南,漢人佔領富庶的平原地區,控制主要城市,越人則佔據較偏遠的山林地區。


孫家雖是漢人,但居住在山林地區,受到越人風尚的影響,因此十分彪悍善戰。


另外,孫家地位低微,連鄉下土豪都算不上,孫堅的爸爸或者祖父孫鍾還是個種瓜的。


出身底層的孫家人什麼都沒有,只有爛命一條,所以打起仗來更加不要命。


《三國志》說孫堅「世仕吳」,是不加辨別地採納了韋昭《吳書》里為孫家貼金的記載。


孫堅年輕時靠打海盜展示一把武勇,因為吳郡的城市多處于越人的包圍之中,經常跟越人發生衝突,需要軍事人才。所以孫堅靠這個當上了郡里的武吏,這之後孫家才慢慢發展起來。


孫堅因為戰鬥力強悍,特別好使。


在東漢末年可以說是救火隊員,哪裡有叛亂就去哪裡鎮壓,從西涼一路打到湖南,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戰功無數。


最終混到了長沙太守的高位,還獲封烏程侯,這在豪族逐漸壟斷官場的時代,可以說是底層人民拼搏的奇蹟。


此後,憑藉孫堅的官位和威名,孫家勉強從鄉下平民進階為武力豪族。


孫堅跟劉表作戰時,因為輕敵冒進,被射成了刺蝟(一說被石頭砸死)。


因為孫家是暴發戶,缺乏底蘊,在官場上也沒人肯提攜,其子孫策只好帶著部屬,投奔孫堅的主公袁術。


袁術出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家在士人中聲譽極高,袁術跟其兄袁紹一起興兵討伐董卓,各自吸收了一批地方實力派當打手。


後來討董半途而廢,袁術跟袁紹爭起了地盤,袁紹的勢力圈裡有兗州曹操、荊州劉表;袁術則有徐州陶謙、幽州公孫瓚以及放棄地盤的傭兵集團首領孫堅,和在公孫瓚手下混的劉備。


但是袁術很快就因為貪暴無度,聲名掃地,袁術系的諸侯實力和才能也不及袁紹系,在中原大戰中紛紛敗北。


陶謙(以及後來割據徐州的呂布)被曹操揍趴,公孫瓚被袁紹打垮,孫堅死在劉表手上,劉備則改換門庭投入袁紹系。


袁術失去了爭中原的能力,跑到揚州治所壽春,驅逐了揚州刺史,從此在淮南混日子。


袁術的勢力實際上已經敗落,但淮南好歹比較富庶,手下還有孫策這樣能打的小狼狗,對周邊州郡逞逞凶的能力還是有的。


所以他向廬江太守陸康勒索糧草,陸康不給,他就直接派孫策去打。


吳郡陸氏此時已經從武力豪族進化為儒學士族,陸康勸漢靈帝不要胡亂加稅的奏表,充分顯示了其儒學修養的深厚。在為政上,陸康也秉承儒家思想,寬厚為本,所以深得民心。


孫策圍攻廬江期間,已經休假的官兵都爭先恐後地潛回城中,幫助陸康守城。


雖然陸康以前也鎮守邊陲,打敗過賊寇和蠻族,還深得廬江百姓的支持,但跟孫策這種職業傭兵相比,在戰鬥力上還是有差距的。


廬江雖然堅守了兩年,但最終陷落,吳郡陸氏待在廬江的宗族百餘人,折損過半,陸康自己也病逝在廬江。


陸遜最初也在廬江,在叔祖父陸康身邊伺候。後來陸康眼見孫策要來攻城,自知凶多吉少,於是從宗族挑選少年英才,遣回家鄉吳郡吳縣,萬一自己城破身死,吳郡陸氏也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他挑中的少年英才中,最著名的就是兒子陸績和侄孫陸遜。


因為陸遜比陸績還年長几歲,才能也傑出,所以陸康死後,是陸遜而不是陸績出任吳郡陸氏的族長。


廬江之戰,讓吳郡陸氏與孫家結下了血海深仇。但陸氏還沒來得及報復,孫策就以袁術部將的名義打到陸氏的老家吳郡來了,並且短時間內就席捲江東。


吳郡陸氏是與孫家對抗到底、魚死網破,還是改弦更張、靦顏事仇?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55 篇內容

鹽選專欄

宿命三國

桓大司馬 資深歷史研究者,對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研究尤深。

¥2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03-10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璧月蓮燈璧月蓮燈天涯常病意,岑寂勝歡愉

還是咱魏粉最實在。

荀彧粉雖然也吹和曹操君臣相得,一起篳路藍縷創建基業,飽受信重大權在握,兒女婚姻……

但是,荀彧粉至少承認,早就有分歧,有根本分歧,十幾年間分歧越來越大,最後關係破裂。

陸遜粉不承認,

他們解釋為,二人因重重誤會,幾個月內關係迅速破裂,從相愛到相殺。

說實話,類似的故事我是見過的,隔壁綠·帝當年喜歡皇后喜歡得不行,結果發現皇后給自己戴綠帽還咒自己早死,所以關係迅速破裂,綠·帝遺詔宰了皇后……

但是十萬和陸議畢竟沒搞過,對吧?要是搞過也輪不到魯班小朋友來興風作浪了。

希望十萬黑能尊重邏輯,尊重現實。


還是咱魏粉最實在。

荀彧粉雖然也吹和曹操君臣相得,一起篳路藍縷創建基業,飽受信重大權在握,兒女婚姻……

但是,荀彧粉至少承認,早就有分歧,有根本分歧,十幾年間分歧越來越大,最後關係破裂。

陸遜粉不承認,

他們解釋為,二人因重重誤會,幾個月內關係迅速破裂,從相愛到相殺。

說實話,類似的故事我是見過的,隔壁綠·帝當年喜歡皇后喜歡得不行,結果發現皇后給自己戴綠帽還咒自己早死,所以關係迅速破裂,綠·帝遺詔宰了皇后……

但是十萬和陸議畢竟沒搞過,對吧?要是搞過也輪不到魯班小朋友來興風作浪了。

希望十萬黑能尊重邏輯,尊重現實。


一句話總結:

掐頭去尾的君臣佳話。

知乎非要讓我論證,不然就摺疊我,我真是醉了,這白紙黑字有什麼可論證的哦:

頭?廬江圍城戰

尾?二宮之爭

佳話?什麼石亭對舞什麼金環什麼主上執鞭百官屈膝就不解釋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並刻權印,以置遜所」……當年我還不滿12歲,被感動到淚水漣漣——來自廢柴的羨慕。

最後放一張我和小管家申訴的時候引用的話: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