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有方言,但似乎這些方言一邊分化,一邊"推普",最後搞成了現在的樣子。


任何時期都有方言,唐宋時期也不例外。

不過對於現在的眾多方言來說,除非是想深入研究,不然唐宋時期其他方言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全視為《廣韻》所記載的音系演變來的就成。


有。

作為所謂「中古漢語」的切韻音系,不一定是當時某個點的北方話,而更可能是一個「綜合音系」,是像老國音加強版那樣的一個東西。


謝邀,這是我的看法,根據 音變/辭彙 「孰早」的原則:


這是一個偽命題……

唐之前是什麼時代?五胡亂中華,如果說不純了那個時候就不純了。

再往前說,秦漢吧?西北塞外的小國家統治中國,語言能純?特別是秦……

周朝?更是現在的塞外之國統一中國……能純?


春秋時期就有方言的記載,比如有記載孔子平時說魯語,但讀書和講禮都用雅言:「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但是早期的方言大部分都被唐宋及以後的官話給覆蓋掉了。

我們習慣了教育推普,覺得古代教育不發達,推普一定不會發生,這是不對的。

真正的推普利器是人口遷移,比教育厲害多了。當語言不通的兩波人移居到一起以後,除非兩波人嚴格抱團,抗拒交流拒絕通婚,還能勉強把原來的方言傳下來,否則很快就會出現:要麼弱勢一方改說強勢一方的方言;要麼大家都放棄自己的方言,改說某種第三方強勢方言(比如官話)。一兩代人就能完成。


每個時期都有方言,就像孟子罵人南蠻鴃舌,切韻序裡面的吐槽,弘忍罵慧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

然後,唐宋時期的方言被當時「普通話」(現在方言的祖宗)給推普了,當然那些當時的方言不是完全被「普通話」替代,而是或多貨多少留下自己的痕迹,比如不符合音變的讀音,特有的辭彙和不明的本字,特別的語法現象等等。但總體還是可以說成中古漢語的演化結果...(閩語可能沒有推的那麼厲害,但是閩語文讀層就是推普帶來的)

以及是哪個官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