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釐清一下「無我」的意思(從三法印著手能夠比較全面的理解)

一切的事物每時每秒都在變化中(無常)不斷的生滅(禪修中自己可以體驗得到,也有現代量子物理學的證明)

-三歲的你和五歲的你肯定不一樣,10歲的你呢?五十歲的你呢?差別變化大嗎?(是同一個人嗎?)(這些都還只是無常表現在外在形式,我們身體上每分每秒的生化反應肯定更激烈咯)


而因為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變化,本質上沒有任何人事物是我們能夠真正滿意的----「苦」(不斷的受生滅壓迫所以苦)(「苦」的存在只是客觀事實而非負面消極的看待世界)-就拿我們覺得最享受的東西來舉例子好了,

---我們喜歡吃好吃的自由餐,但是如果讓你今天24小時只能一直吃自由餐不幹別的事的話,前面30分鐘我們很享受,1個小時後開始飽了,再接下去吃的話不到3小時我們就會開始吐了。(連續做24小時?瘋了)

----你覺得你對象或者某人很養眼,你很愛慕他/她。如果今天24小時都讓你倆相互對視不做別的事的話聽起來想起來是多麼的浪漫啊....

(結果真的開始對望的時候過了15分鐘你就悶了,時間再久一點(一小時兩小時)你就開始煩了,覺得:「這人有什麼好看的?!一直看著他煩死了」 更久一點你甚至可能會有想揍他/她一頓的衝動。...無聊的受不了打瞌睡睡著了...

---我們喜歡躺著舒服的感覺,但是如果讓你只是躺著24小時不幹別的事的話,恐怕前面5-8小時(睡眠時間)確實是享受和舒服,過後可能還會覺得很舒服很快樂很享受,再多幾個小時就開始變成了無聊,最後是厭煩疲倦,痛苦不堪。(生活中還可以有很多很多例子)

------當「享受變成了折磨」(「苦」的客觀事實一直都在,在自身身體上尤其明顯,不斷的重複做覺得舒服享受我們都會開始厭煩,身體上也會不舒服甚至生病等等)何況是不舒服的感受呢?

生病啊被人罵了

或者好不容易在季度保持的業績突然被人超越了,獎金飛了,(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卻遇見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一直變換身體的姿勢和行為掩蓋了「苦」的事實,同一個動作不許改姿勢的話「苦」的事實馬上就跑出來了)


「無我」-人事物並非「我」能控制的,只是各自條件相互作用下構成的(包括我們的這顆心和身體)。

(不斷運作的實際上只有大自然的法則和規律,眾生因為執著於有「我」所以都在痛苦中不斷輪轉)

上述的無常和「苦」的事實我們能改變他們嗎?此時此刻我想要長高,我想要面前討厭的人馬上消失,我想要眼前在嘮叨的老師馬上消失(請問這些我們都能真實做到嗎?)

我們都還不想病,不想死呢。但是目前這個地球上還沒發現有誰真的不會病不會死的。

如果有一個「我」,長生不老和上述的各種願望都應該能夠實現啊。


人死後肉體消失了,但是心識因為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忽略了無常,生滅的事實),所以很快(幾乎就是馬上)就會變成其他生命形態。很快就有了新「家」(身體)

「業」「因果」

而在大自然中,我們種芒果,長出來的除了芒果不可能是別的植物。(如是因 如是果)

要一棵健康的芒果樹我們還要需要用合適的泥土,需要合適的陽光,水源等各種條件相互作用下才能長成健朗的芒果樹呢。(因緣和合)

而一顆芒果樹每年都能結出很多芒果,每個芒果裡頭又有種子可以變成一顆新的芒果樹,最終一顆芒果樹會變成一整個芒果園(多因多果)

而每時每刻,我們都在不停的種種子(意念上先開始,一定的強度以後就會變成語言展現出來,更強的強度就變成了動作)

比如你看到一個你很討厭的人,(你心裡想罵他,真的很想罵他)然後你就開始對他口出惡言。結果他還開口回敬你,於是你更生氣了,(心想:今天真的要好好教訓你!)直接一巴掌散過去了。

所以意念的影響最大。


而要取得初步的證悟的三個先決條件之一就包括了去除「我見」(認為身體和心是「我」的,從而陷入各種執著和痛苦當中)

-而凡事都只是因緣和合生起又滅去(包括自己的身體和心)並非有一個永恆的靈魂還是一個永恆的「我」存在,從而放棄了認為有一個「我」「永恆的靈魂」的存在。(見到無我)


「彌醯,觀照無常的人明白無我。」(《增支部》)

「當見到無常印,也見到無我印,當見到三法印中的其中一項,其他兩項即可見到。」《Sambodhi Sutta正覺經》註疏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雜?四七)


我粗略的說一下大小乘佛教輪迴的本質與形式。

首先輪迴本質。不管大小乘,都認為輪迴的本質是惑業苦三支的流轉。也就是煩惱潤生業,業導致來世的果報。只是小乘認為,果報主體是五蘊。而大乘認為果報的主體是阿賴耶識。

其次講輪迴的形式。佛教認為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其中,因是主要條件,緣是次要條件,因緣和合,就能得到果。對應前面輪迴本質,即煩惱是緣,業是因,苦就是果。大小乘的差異在於小乘認為異熟因是因緣,而大乘認為異熟因是增上緣。

諸法無我與輪迴主體。

小乘的輪迴主體前面講了,就是果報五蘊。因此,小乘講諸法無我,是指的五蘊無我。這裡的我,是指實有不變的補特伽羅。

大乘的輪迴本體是阿賴耶識。大乘講諸法無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指沒有實有補特伽羅。第二部分指緣生法法體不存在。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三· 分別根品二之一:

「 言流轉者,以識為體,於生死中流轉故也。」

輪迴是以識為主體,你可以理解為靈魂,佛教是承認靈魂的,在我們漢傳的雜阿含經中,把輪迴的識翻譯為「神識」,文言文中的神識就是指現代話的靈魂,所以靈魂是我們漢傳原始佛經中的記載,教證如下

《雜阿含930經》:

佛告摩訶男:

  「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此段經文是南北傳原始佛經中共同存在的一段經文,在南傳的相應部中,此處的神識翻譯為心,但是和神識相同,一樣具備輪迴主體的意思,教證如下:

《相應部55相應21經》:

「不要害怕!摩訶男!不要害怕!摩訶男!你的死必將是無惡的,你的命終必將是無罪惡的。摩訶男!凡任何長久心已遍修習信、心已遍修習戒、心已遍修習聽聞、心已遍修習施捨、心已遍修習慧者,他的這身體:色與四大之物,父母生成,米粥積聚,無常、塗身、按摩、破壞、分散法,在這裡雖為烏鴉、鷲、鷹、狗、狐狼、許多種所生的小蟲咬食,而,凡長久修習心已遍修習信、……(中略)心已遍修習慧者,走向上昇,走向殊勝處

所以輪迴以及受業報的都是這個神識(或者稱為心),只是佛教的神識和其他宗教的靈魂的區別在於,佛教認為識是因緣和合而成的,當不具備輪迴的因緣條件時,神識會斷滅,教證如下

「佛事周已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律》)

這就是佛陀的緣起思想(此滅故彼滅),可是其他宗教的靈魂通常都是永恆的,非因緣所生的,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但是佛教的神識以及外道的神我,都是輪迴的主體,這是佛法和外道的相同點,因此不要否定佛教中的靈魂,只不過佛教的靈魂是因緣和合的,不能永恆而已,而佛教中所謂的無我之我一定要具備永恆的意思,如果不認為我可以永恆,那這樣的我不能稱為我,所以無我僅僅是指沒有永恆的事物而已,並非是指沒有自我,教證如下

《成唯識論述記》:有常一用方名為我。故非一切法皆是我。


因眾生迷惑於「我」,故佛陀針對的講「無我」,而迷者又容易執著有無對立的【無我】,確切的說,需要在「實證實修」中身心體驗【本來無我】

小乘佛法稱無我,大乘稱覺性。以根塵識觀身心世界,則五蘊十八界中找不到所謂「我」

眾生迷時稱「輪迴」,故追求解脫涅槃。而覺者則說輪迴涅槃不二,一切皆為【覺性】之顯現

造業無主宰,受業也非實有,那麼誰在受呢?種種煩惱心與業力的結合,比如腳痛,是肌肉或者骨骼疼痛,其他部位並沒有疼痛感,所以要看清楚,並非是一個人受報,而是你執著一定有一個受報者,如果一定要說有,那應該說五蘊中「受蘊」在認為它在受報,並沒有一個人在受報。


有個無常苦空無我,還有個常樂我凈


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識。物尚非真;何況於識;識尚非真,何況於情。而彼妄人,於至無中,執以為有;於至變中,執以為常。一情認之,積為萬情;萬情認之,積為萬物。物來無窮,我心有際,故我之良心受制於情,我之本情受制於物。可使之去,可使之來,而彼去來,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無休息。殊不知天地雖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而不能役無氣。心之所之,則氣從之,氣之所之,則形應之。猶如太虛於一碗中變成萬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虛。我之一心,能變為氣,能變為形,而我之心無氣無形。知夫我之一心無氣無形,則天地陰陽不能役之。


「我見、常見」輪迴

感知乃緣生,無體

以上。


這首先要仔細辨識佛教中無我的概念。然後基本上又可以分為小乘的見解與大乘的見解。

「基於論書如《俱舍論》等的說法,學術界對佛教理論的一種有代表性解讀稱:相對佛教而言的外道所認為的我,可稱離蘊我[27],他們認為在五蘊之外存在一個真正的自我,或神我(puru?a)、命(jīva(英語:jiva)),它是常住不變的,單一的,有支配功能的[28]。佛教反對這種見解,認為五蘊由業的牽引逐漸產生變異,沒有主體「我」的支配,只遵循因果規律。有記載犢子部及其支派認為,補特伽羅與五蘊非即非離,其他部派認為,補特伽羅若是實有,則類同於外道所說之我[29],因而補特伽羅就是於五蘊而說的假名[30],無補特伽羅我,亦即人無我。」

從以上網路引文可以看到,佛教的無我,就是否認外道離蘊而自存的常住不變的,單一的,有支配功能的主體我。在此基礎上安立施設假名的五蘊聚合而成人我,成為輪迴的承擔者。

小乘見解是以五蘊聚合為基礎的苦空無常及無明緣起的十二因緣,如上所說,因無明故,沒有如是如實體悟五蘊的苦空無常無我,所以無法斬斷過去世的因此無明而帶來的業行蘊集(過去世無明下五蘊生命體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業或者不善業,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而緣起識為識蘊集,再依次緣起色蘊集、受蘊集與想蘊集,而形成輪迴承擔者五蘊聚合體即人這一生命體本身。所以在小乘見解下,輪迴的是五蘊集體,其實深究的話,你會發現很難以理解與不可思議的事,其實本無輪迴與輪迴體,只有無明……所以,輪迴的承擔者正是無明,是不是很文字遊戲?本無你我他,只有一團團的無明在輪迴……

大乘主要以唯識見與中觀見代表,

唯識見,安立施設最深的集體潛意識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認為萬法唯此識而生,留藏納受一切業行而成為種子,也稱種子識,而成為業行輪迴六道的承擔者,所以感知的輪迴的承擔者就是此一根本種子生出的前六識。

中觀見,比較接近小乘的緣起觀,是在五蘊聚合以及十二因緣的緣起觀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細化廣化而來,認為承擔輪迴的不需要一個誰,而是隨因緣緣起而有,比較接近小乘的無明即輪迴體的觀點……除了因緣假和而有,而知,而業行,並無任何誰……而因緣也是假有而安立為世俗諦,所以只承認世俗因緣假有的輪迴與輪迴者及業行感知,而有因果輪迴的成立……相對應的勝義究竟諦則萬物寂滅一法不立何者也不存在……

輪迴的就是人的有我,因為有我,才有對周遭人事物愛恨情仇、貪嗔痴,所以才輪迴。

業就是輪迴的人本身過去所作所為在現實自己身上的體現,就如鏡面效應一樣,過去的都會在現在這一面上展現,只是或許變成反面。對別人的愛恨情仇或許變成了別人對你的愛恨情仇。

如果無我了,就不回輪迴了,或者輪迴的次數、頻率、層次水平等不一樣了。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佛菩薩的境界了。


因妄想分別造作了業,隨妄想分別造作種種業緣,即是輪迴。有所作者,有所受。無所作者,誰為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