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聯繫

至少前三點是這樣。

這與創新的概念相關。因為知識機密的原因在此不便展開。

(以上畫面選自高韜的精湛課程之一——《創新的創新》880頁keynote)

【高韜】講者、作者、思考者

·獨立品牌專家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特邀教授

·一生一事,以跨學科的探索跨越謬誤的海洋,進入真理的福地。

[課程] 品牌的品牌、營銷的營銷、創新的創新、服務的服務、文案的文案

[DNA] 創造獨特意義

[宣言] 高韜之講(teach different)

[個性] 奮進·精進·不捨·不同

搜索:「高韜之講」

企業大理想、高成長、永持續的

五大學習主題

————————————————————

主題一

|——————《品牌的品牌》

讓「薄利多銷」轉為「厚利多銷」,

以「品牌蠕蟲」植入消費者腦中,

操控海量人羣身不由己之必聽課程。

主題二

|——————《營銷的營銷》

營銷倍增翻番之強大工具,

當神經營銷學與營銷創意藝術相遇,

裂變出巨大的人文之力之必聽課程。

主題三

|——————《創新的創新》

先進榜樣在那無須懷疑「創新力」,

甄選前沿極佳的創新工具和典範,

塑造從創新環境到創新才能的全新的你們。

主題四

|——————《服務的服務》

產品是「陽」,服務為「陰」,服務不只服務業,

甄選全球最佳服務供應商的金牌經驗,

打造從服務文化至服務才能的大躍進。

主題五

|——————《文案的文案》

聽過主題一、二、三、四後你強大啦,

如果文案感染力太LOW多麼可惜,

其實,我們都身處說服務產業,

來這裡,兩天變為寫手中最搶手。

攜手高韜:


首先說創新不是來自於思考,不過必定會含有思考的過程。

至於靈感,這是人們虛構出來的、一切未知因的總稱,任何「找不到」起因的思維活動,都會拿它來搪塞一下。

其實神經網路的結構特性就決定了它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創新,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兒。就生物個體而言,每一個人一生中都在創新,只是由於知識背景的差異,外部環境的差異等等,使得創新內容有深有淺、有難有易,對於一些社會面影響面比較大的,容易被神化了而已。


直立的牙膏管、全套漁具、高科技的血壓計、靈活的辦公資料架以及自封口式的自行車水瓶,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除了都是通過觀察現實生活而產生的靈感所帶來的 IDEO 產品之外,別無其他。


我們不是什麼公眾人物的追隨者,我們也不太關注傳統的市場調研;我們直接面向源頭本身:不是某家公司的專家,而是使用產品或某種類似於我們希望發明的東西的普通人。


許多好心的客戶會及時告訴我們一種新產品需要具備哪些功能,他們明白人們如何使用產品,他們是如此熟悉客戶以及目前的產品,以至於可以滔滔不絕地給出某種發明不切實際的理由。我們當然得聆聽這些意見,然後我們就走進工作室,也就是說,自己鑽研。


幾年前,矽谷的領先心血管系統公司(ACS)請我們幫助更新一種用於心臟病人血管整形手術的重要醫療器械,該公司曾賣過一種像小氣球一樣的充氣裝置。醫生把這種裝置從病人腿部的股動脈導入冠狀動脈。在冠狀動脈中,小氣球充氣壓縮脂肪沉澱物從而擴張血管。領先心血管系統公司告訴我們,新的充氣裝置如同現在的裝置一樣,必須適合單手使用。


但當我們進入手術室(真正的手術室),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的情形。雖然目前的產品在理論上可以被單手使用,但事實上你必須有邁克爾·喬丹那樣大的手纔行。在實際操作中,醫療人員幾乎總是雙手使用這種裝置。既然他們騰不出手來做任何其他事情,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於是我們設想,那為什麼不設計出供醫療人員雙手使用的新型充氣裝置呢?


正是這種源於觀察的能力使得發明成為可能。只有探索在常人看來很自然的東西,才會有改變常規的能力。通過發現醫療人員總是使用雙手這種簡單的觀察,我們對裝置做了顯著的改進。我們給這種像氣筒一樣的裝置的基座增加了安裝在兩側的把手,這樣醫療人員在用一隻手給氣球充氣的同時,可以用另一隻手穩固地握住它。我們把氣壓計稍稍上移,以便充氣時查看它。我們增加了裝置的可控性,並提高了精密度,我們還使放氣變得更容易了。我們還對裝置作了另一種重大的改進。


在血管整形手術過程中,當醫師讓助手給此裝置充氣時,有一個很關鍵的時刻。在緊接著的大約 60 秒裏,可能會堵塞動脈,導致心肌梗死。這時,由於病人還處於清醒狀態,他會聽到舊裝置的齒輪轉動所發出的刺耳的聲音。我們設計的新裝置消除了這種令人心慌意亂的聲音。

深入虎穴


結合網路經濟和傳統經濟(clicks-and-mortar[1])的經紀公司——嘉信理財公司的創始人查爾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說他曾經試圖揣摩客戶的心理:「我就像一個廚師,我喜歡品嘗食物的滋味。如果食物味道不佳,我是不會拿它來招待客人的。我一直在監控我們所做的工作,並且希望找到提供金融服務的更好途徑。如果我是一個客戶,這些途徑也會令我滿意。」


這是很崇高的願望,想必你也不會對此有什麼非議,但我們認為你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說真的,我們認為僅僅詢問人們對產品或設計的想法是不夠的。


這與你不知道你做的肉片味同嚼蠟的原因是一樣的。你的客人太禮貌了,以至於不會告訴你真相,而是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並且給出你所期望的回答。「肉片味道如何?」「味道很好。」(「味道美極了。」也許他們在乎你的感受,或認為這樣會讓你開心。)有誰會願意招人厭煩呢?順人情說好話是人的天性。這樣的回答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沒有內容,我們有時就會說:「『味道很好』只不過是 4 個符號而已。」


給出「味道很好」這樣的回答的第二個理由是,你的客人不知道或不會明確地表述「真正」的答案。也許肉片需要多加點鹽或少放點洋蔥,問題在於,你的客人也許喜歡喫,但他們可能並不是美食家。同樣,在商務方面,你的客戶也許找不到合適的詞或認識高度不夠,指不出是什麼問題,特別是還缺什麼。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創新的藝術(全新修訂版)

湯姆·凱利 等

中信出版社

¥23.4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19-06-19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荒糊唐塗荒糊唐塗恍惚唐突都有吧!因為靈感就像是火種思考像是木頭,所以火種沒有木頭點不著,木頭沒有火種著不了,而創新是燦爛的,如果沒有領先傳統太多那麼很快會有人把你超越,變成更新的事物,而如果你創造的「新」在短時間內被超越那麼基本可以算夭折。所以兩者都很重要。而且很多時候,一些簡單一點的創新就是把一些舊事物加以優化或者加強功能多樣性,甚至是把一些有趣的事物合成在一起使之發揮出更優秀的作用,這種創新就是思考的結果佔主導。而另外一些有關與新的發現新的方式的創新也許就是靈感在主導,畢竟這種創新是可遇不可求的。


都有吧!因為靈感就像是火種思考像是木頭,所以火種沒有木頭點不著,木頭沒有火種著不了,而創新是燦爛的,如果沒有領先傳統太多那麼很快會有人把你超越,變成更新的事物,而如果你創造的「新」在短時間內被超越那麼基本可以算夭折。所以兩者都很重要。而且很多時候,一些簡單一點的創新就是把一些舊事物加以優化或者加強功能多樣性,甚至是把一些有趣的事物合成在一起使之發揮出更優秀的作用,這種創新就是思考的結果佔主導。而另外一些有關與新的發現新的方式的創新也許就是靈感在主導,畢竟這種創新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的人認為創新是深刻思考的結果,而有的人則認為創新靠的是靈感,思考是無用的。這些觀點那個是對的?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從人類的認知模式說起。

人的自我意識要進行理性的思維,前提是要有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本質就是「確定性」,在基本概念所提供的確定性的基礎上,人才能開展理性的思維。這個「確定性」的概念我們通常用「信」這個詞來表達。對於人的感覺器官可以實證的現實概念,人是信的,因為人認為它是確定的。對於依據已經得到實證的概念基礎上經過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人的理性也是信的,因為它們推理過程是符合理性的邏輯規則的。這些人們基於可信的概念所做出的對「客觀對象」的認識我們稱之為「理性認知」。

大家會注意到,雖然理性認知是我們理性的人最認可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但是理性認知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它是建立在確定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的。人要做理性的思考,前提是他對基本概念要信,如果他不信任為其提供確定性的基本概念,人就根本無法進行理性的思考。因為人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需要一個確定的「起點」,沒有這個堅實可信的起點,「邏輯思維」無法進行。

這就出現一個悖論,那就是理性的邏輯思維的運行需要一個確定的起點,但是理性思維自己卻無法提供這個起點。因為沒有這個起點理性思維就不存在,而不存在的理性思維又如何為自己創造出這個邏輯的起點呢?所以從這個悖論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領悟:「理性的起點絕不可能是理性的」。

那麼理性認知的起點是由誰來提供的呢?它是由人的「感性認知」提供的。所有理性認知的起點都來自感性認知,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承認人是有限的存在,那麼人對世界的理性認知能力也必然是有限的。但是我們的靈魂是覺醒的,覺醒就是對理性所認識的客觀現實的超越,因此我們超越的靈魂分明意識到了在理性認知的邊界之外,一定還存在著許多尚未被我們的理性認識的事物。雖然我們目前還不能理性的認識它們,但是我們確信它就在那裡。在這個被我們確信的我們還沒有認識的存在與我們既有的理性認知之間,是一片混沌的地帶。人類要擴大對世界的理性認知,獲得新的知識,就需要將理性思維推向這個混沌地帶。但是我們前面已經說過,理性無法在不確定的概念基礎上思考,理性認知必須建立在確定性的基礎上,這就限制了理性認知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所以人類要想繼續向未知世界探索,就必須依靠感性認知來為理性認知提供確定性。而所謂感性認知就是人的靈魂所先天具備的「直覺」。依憑這種先天的直覺所得出的認知,我們稱為「靈感」或「洞見」,在學術領域則稱之為「假說」。

人依據直覺認識未知領域對象的能力,就是人的感性認知能力,它的作用是為人的理性思考提供暫時沒有實證的「確定性」。這個「確定性」在理性的角度看是一種「可能性」,雖然這個「可能性」並沒有得到實證,但是它比什麼都說不清的混沌要清晰的多,它為理性思維提供了一塊踏板,避免了理性思維在未知的精神空間裏因為失去概念的支撐而失能。

經過理性對感性認知提供的「可能性」的求證後,也許證明這個感性認知提供的概念是正確的,也許證明這個概念是錯誤的,於是對的概念就被認同並保留下來,錯的概念就揚棄。然後再以新的被實證的正確概念為基礎,讓感性認知再次向外探索,理性認知繼續跟進,由此推動人類理性對世界認識範圍的不斷擴展,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

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相互配合是人類獲得新知識的正確方式,所有的創新在一開始都是憑藉感性的靈感和直覺開創的。所以就一個人來講,他如果是一個過於理性的人,排斥所有暫時不能得到實證的假說,迴避一切模糊的概念,那麼這個人很難在理論創新上有所突破。嚴謹的邏輯思維永遠產生不了靈感和洞見,而沒有靈感和洞見,人就無法獲得新知。

很多人都對牛頓是個科學家同時又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感到不解,認為一個理性的科學家不應該還有迷信思想,其實凡是發明家和思想家都需要一定的感性文化做支撐,否則對於遊走於理性認知邊緣的他們來說,僅靠理性的思維是難有建樹的。

所以一個善於創新的人,他的認知結構一定是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相對平衡的。他在面對不確定的問題時敢於信任自己的直覺與靈感,但不是輕信這些洞見,而是以此為基礎仔細的進行理性的求證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纔是探索未知領域,獲取新知識的正確途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