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4.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比上月末低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60.92萬億元,同比增長9.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個和5.8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8.1萬億元,同比增長10.4%。當月凈回籠現金1334億元。


來了來了。

11月份宏觀指標分析:

  1. PMI 側: 從下面的圖就可以看出,10月份PMI指數繼續向好,其中製造業51.4%(同比4.26%) , 非製造業 56.2%(同比6.44%)。應該說自今年疫情以來,受惠於財政政策的寬鬆效應,企業PMI指數持續從萎靡中恢復,整體數據來看是可以得到比較樂觀的結論的。

不過根據PMI指標的計算方法,PMI=訂單×30%+生產×25%+僱員×20%+配送×15%+存貨×10%(新訂單指數,生產指數,從業人員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以及原材料庫存指數),幾個細項的變化姨媽哥試著也查了一下,分享給大家:(數據來源:

國家數據?

data.stats.gov.cn

從上圖可以看出,除開訂單和原材料購進之外,其餘對PMI的貢獻均在逐年下滑。姨媽哥來給你們描述一下這個場景:

1.1訂單突然變多了,一方面是因為疫情產生的訂單歸集效應(這個姨媽哥強調了很多次),產能輸出國家因為疫情壓制的因素,導致訂單大量向我們集中。也正是因為訂單變多的因素(此為需求拉動),上游原材料側價格得到提升,這是最近以來PMI持續好轉的最重要因素;

1.2.即便訂單變多,那也只是相對其他國家來說的多。實際上因為全球需求的萎靡,製造業正在經歷裁員+清庫存的操作,不敢積累大量庫存(通常來說如果企業真的預期未來需求持續向好,那麼原材料的增長速度必然要大於產成品速度);

1.3.也正是因為第2點,企業為了過冬不得不緊縮各種成本,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裁員(從業指數)。

我再把CPI那邊的那段話拿過來做個總結:現在基本上全部的出口訂單都是搶別人國家手裡的,這次疫苗出來後,其他國家恢復產能,訂單後續增加會明顯下降甚至減少,也就是說後續出口萎靡後,債務推動的經濟增長就必須要找另外一條路來堵住了——貨幣口。這就是為什麼現階段 央行持續鷹的主要原因,如果現在鴿,後面債務賭不住,如果沒有彈藥就很被動。再說現在市場上已經很寬鬆了,已經有財政在發力,觀察一下財政政策效應,讓子彈飛一會不好嗎?

反全球化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趨勢,什麼時候看到這個大趨勢逆轉,啥時候再談通脹。尤其是作為全球化多頭的咱們。

2. PPI 側。看數據:

本月的PPI數據繼續延續前幾個月的增長勢頭,絲毫沒有抬頭的趨勢。與其成鮮明對比的是,工業利潤的增加值在最近幾個月猛烈回升。這裡借用一下 @Chris金融評論 回答裡面的圖:

在TA的回答裡面TA提到從工業利潤角度沒有辦法解釋PPI低。事實上很好解釋,上面我們從PMI側已經知道了本次工業利潤的提升主要還是臨時訂單的突然變多,企業從原來的幾乎揭不開鍋到突然有單子開幹了,工業利潤上升是必然的(疊加這段時間的減員增效,財政政策的負債利率置換效應)。但恰恰是因為這樣的訂單本身很難說具備持久性,企業也不敢貿然擴張,轉而先賣掉現有的庫存是當下最應該做的。這反映出製造業領域裡面普遍性質上的悲觀情緒。還是那一點,看宏觀指標必然還是需要邏輯互證的。

所以PPI側的持續低迷並不是突然降臨的,本質上還是需求不足,製造業企業賣不出去東西,就賺不到錢,賺不到錢拿啥交稅和分配財富,工人們沒錢怎麼消費?一環扣一環,萬千線圈,一根叫需求的線貫穿始終,怎麼解決需求已經成了當今領導層每日思慮的第一課。同樣,全球不景氣也是考驗平民百姓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本事的試金石,以後大家就會看到買東西怎麼省省省。

3.CPI。去年CPI高企的時候姨媽哥都是大張旗鼓的一直給大家喊通縮通縮,那會多少人不信?現在這時候帶節奏的人走了,姨媽哥反而都不太想聊這個指標。豬肉在國內就不是工業領域的東西,拿它來看國家的宏觀指標是真的太看得起豬哥哥了,就很簡單的一個問題,豬哥就沒法回答:豬肉能起到財富分配和促進消費的作用嗎?既然它不能,那宏觀政策就幾乎不會考慮豬的影響。如果豬肉價格飆升,有的是辦法壓制價格(進口,替代品,擴張生產),但需求可不是那麼容易搞定的。所以聊CPI本身現階段就不是重點,倒是核心CPI持續低位運行都快變成日常了,這是最值得大家關心的,想要大家兜里有錢,核心CPI,大哥快起來吧!央行和財政局都指望著你起來才能施展拳腳呢。

4.M1、M2相關:10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4.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比上月末低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60.92萬億元,同比增長9.1%。

M2繼續高位運行,值得注意的是本月M1增速喜人,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回顧幾個月前,在持續財政寬鬆的背景下為什麼M1增速緩慢,持續半年多的高位M2半死不活的拉M1那麼費勁,結果你看,訂單一來,氣也順了,腳了不抖了,空氣都香甜了。說明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造出來的「繁榮」,還不如海外的訂單來的香。事實再次證明,不管是國內的需求也好,海外的需求也罷,咱們搶到了(不管什麼方法搶到的),M1就真的會告訴你真香,老百姓兜里就真的會錢變多,老闆氣色也真的會變好,咱們996還能緩口氣。。。。你看M1神教就是這樣,非常直觀,非常精準,直接定位問題根源。

5.社融數據:數據量較大我就不一一貼在文章裡面了,挑重點來講:

結構線:

5.1 10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33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7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059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33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83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113億元,票據融資減少112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382億元。————老百姓繼續丟錢進房市,姨媽哥這邊沒有更詳細的數據,應該是要查一下全國各個地方的房地產銷售情況,盲猜應該是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增速較大,反應出大城市的吸血效應,日本模式應該是在繼續形成(形成幾個一線城市圈,最優質的資源來烘托本地房價,類似京都那樣);

非結構數據:

5.2企業債券凈融資2522億元,同比多490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4931億元,同比多3060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927億元,同比多747億元。 這個一句話總結即可:寬財政政策。

文章最後的幾點思索:

1.如果說這次經濟指標的回暖是可以持續的(持續時間視疫情而定),那麼當其他國家走出疫情泥潭的時候,他國國內工人反全球化的趨勢將會進一步加固。從這點來看,疫情反而成了我們度過經濟持續萎靡的大功臣了,通過它我們搶到了本不屬於我們的訂單;

2.這批訂單的客戶黏性必然是不如平常時期客戶的,需不需要維繫這些訂單的客戶忠誠度呢?出口業的企業家們得好好思考思考了;

3.M1這個月拉的這麼好看,隨著疫情持續肆虐,我新冠會繼續帶著M1飆起來,但新冠下面掛著這麼諾大的我國,它也很累,等他死前能不能找到下一個靠山(需求),是蠻值得期待的;

4.國內還是一片緊縮,農產品價格普遍缺乏上漲動力,工業系的農業產品比如雞蛋,其實價格在逐漸下降的,換句話說其實大家的錢變值錢了;

5.貨幣政策已經非常緊了,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估計還得上行,財政政策的寬鬆效應還在,央行可不會停止鷹的步伐,不加息就不錯了,幻想這時候寬鬆可能還為時過早。先等疫情過了再說。

下月見。


LPR保持了6個月不變了,M2的增速回落是自然而然的。

不過今年基數很大,幾個月前的回答中就分析過:

全年保持10%沒有問題,

這也意味著新房價格不會跌,二手房分化。

如果大於11%,則房價全面普漲,低於10%,新房價格拐點出現。

現在,CPI增速只有0.5%,創了11年新低,

豬肉價格同比負增長,明年2月CPI可能直接跌成負數。

而人民幣則創了2年新高,沒有貶值的壓力。

所以說,貨幣政策的空間已經完全打開,

我認為,今年未來50天裡面,逆回購降息到MLF降息最後到LPR降息,

至少還有一次!

筆者為為獨立投資人¥心理諮詢師,關注金融投資及自我升級,更多乾貨,歡迎關注公眾號jingji-xinli,凡是關注的,都發財了。


CPI和PPI都走低,按理央行應該加大水量,最近金融暴雷的又變多了。但是央行最近拚命吹收緊的風,玩的哪出啊。還是堅持原來看法,不提供超額流動性,實體經濟壓力很大。讓我們看看央行後幾個月真能屏牢嗎。雖然外貿形勢異常好,騰挪的空間還是比較大


難怪這兩天詭異大跌,原來是金融數據的問題,除了社融規模,M2和新增貸款都低於預期!其中新增貸款6000多億,環比降了1萬多億,市場流動性抽掉了,還怎麼漲啊?

還有一個原因,外資在逃離A股港股,回去歐美抄底了。有人會說,美股在歷史高位啊,為啥要回去接盤呢?因為他們有疫苗了,經濟有了復甦的希望,人家自然願意回家了。因為很多的北上資金,只把大A當做套利,或者避風港的地方,而不是長期投資的場所。

老牛想說,7月到現在大A始終上不去,原因就是我們內部沒有大的刺激,一直靠外資+機構資金帶動。現在人民幣一直在升值,豬肉價格也一直在降,CPI也降到1%以內了,這樣下去不是通脹而是通縮啊!所以央媽該出手了,可以考慮降准啊,下周一有MLF操作,拭目以待吧!


邏輯很好理解。大號沒了,小號隨便大白話講講。

宏觀來說,邏輯是,經濟恢復—通脹上行—央行加息預期—市場反應預期,減少負債。總負債增速繼續減少,m2預期就減少了。

微觀上說,這個過程中,一般伴隨著股市流動性趨緊陰跌,銀行貸款審批收緊,各個地市的財政收緊。

目前大概是基欽周期的中間偏後的過熱段,朱格拉周期的末端,庫涅茲房地產周期的尾端,市場有滯脹已經結束,衰退快結束,準備到蕭條的時期?

至於m2和m1差值越來越少,在以前16年出現過這種情況。那個時候是因為外貿收緊,企業負債降低,m2減少。同時投資回報率下降,企業的現金都放在口袋裡去了,導致m1上升。

今天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外貿因為集中在這段時間,所以m2理論上應該要提升才對,但是並沒有大幅提升,所以那些外貿小企業應該都是本著做完這一票就散夥的想法在經營,賺的錢都存起來了,導致m1上升。所以m1和m2都在升,而m1更快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