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89.12萬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4.44萬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比上月末高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2.6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7.28萬億元,同比增長4.3%。當月凈回籠現金1167億元。


瀉藥,政策實現逆周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但不一定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環境和未來的方向在2月的回答中已經比較清楚了,這裡就不多浪費筆墨了。

如何看待2019年2月m2增速8.0%??

www.zhihu.com圖標

這次說說我們特色的逆周期政策調控,產能問題政策、債務問題政策。

1、產能問題政策,市場經濟下傳統意義的危機往往都來源於消費不足、產能過剩引起的資本價格斷崖下跌,貨幣流通變慢、乘數降低進入通縮螺旋形成大蕭條,蕭條過後落後產能出清,進入下一個周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允許政策參與太多,就導致資的市場經濟出現周期性的上漲和下跌。社的市場經濟有資源配置的優勢,社資只是對於庫存問題的態度不同,無關先進與否,這裡不得不提三筆大的操作,家電三下鄉、4%萬億基建、16漲價去庫存

i:家電三下鄉很好理解,經濟體由於信息失陪和財富分配不均的等原因,產能過剩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以後社的態度就是政策調控去除產能,家電三下鄉就是一次嘗試性政策,往農村輸入大量的產能,好的方面:一是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二是直接增加了農村的生活水平。目的是好的,但政策需要人來執行,都說國人聰明,很會看風口,這麼好的「風口」怎麼會沒有濫竽充數呢?據我所知三下鄉時期的電器壽命相對於普通時期要低得多。

ii: 4*萬億基建基本是為了抵禦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所制定的應對政策,消費不足?那就通過政策創造項目,來定向增發,貨幣超發是必然的會推動資產價格快速上漲,並帶來極高的投資/投機熱情,錢會流通不動?產能會出現不足?這兩個問題在海量的貨幣下不是可能形成庫存和流通不動的,市場上自然也會繁榮起來。但這種雞血式的經濟刺激政策有很強的邊際效應(下一次刺激小果減弱)和其他副作用,如資源失配、債務擴大、不動產泡沫等等。邊際效應很好理解,超發貨幣其實是在稀釋以前的存款,一杯飲料稀釋到兩杯可以,但兩杯稀釋到四杯自然也就沒有之前的味道了。

iii: 接下來就是轟轟烈烈的16漲價去庫存,這種以債務置換繁榮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貨幣超發也是有數學公式限制的不穩定乘數,舉個例子,如果每年M2以13%的速度增長(17年以前),而社會有效產出9%(與GDP相關),我們看看五年後的差距,M2增長(1+0.13)^5=1.84倍,社會有效產出P增長(1+0.08)^5=1.4倍,也就是說,在假設貨幣流通速度在5年變化不大時,根據費雪公式,MV=PT,在貨幣超發時,資產價格五年 T=M/P=1.3倍,當然這是非常粗糙的假設,一般數據都是可以在統計網站查到的,只需要帶入公式,你就可以看到貨幣超發下,你自己存款的購買力下降情況,當然這種玩法不可持續就是因為是一個冪指數公式,n越大,翻倍就越難以為繼(專欄逐漸會加入一些數據分析方法)。好了說回到16年漲價去庫存,是人為製造的恐慌,長時間的超發貨幣結合間歇性的限購限售政策,就如同堰塞湖一樣,貨幣超發就是大量不間斷的水源,而限購限售人為製造堤壩,將遊資儲存起來,16年瞬間炸毀堤壩,海量貨幣如同洪水席捲了整個全國,有的城市短時間內翻了一番,這就是所謂報復性上漲,將消費需求積累,放開後短時間引起恐慌,房子和鹽一樣是生活必需品,有恐慌就會有哄搶,有哄搶就會帶來之前非必要購房人群參與,使得全民炒房,不要說房地產庫存了,可能連沒蓋的都賣出去好幾年!

這就是社政策在調配資源方面的優勢,也是很多人用經濟學周期不能解釋我們經濟體發展的原因,政策調控資源配置足夠強大,就可以改變經濟學周期,而恰恰我們就屬於這種情況,也我開頭說的逆周期的原因。

但是,政策調控的逆經濟周期就沒有副作用嗎?政策只是調控資源配置,並不能直接無中生有的變出資源,這就是下面說的債務問題。

政策處理債務問題

i:你會發現,三個政策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這裡要說的成本:居民儲蓄和負債,不管你是家電三下鄉,4#萬億基建還是16年漲價去庫存,無非都是在稀釋或者轉移居民儲蓄至風險區域,又或者將銀行或者開發商的負債轉移到居民負債上,在我們經濟體內是不允許銀行破產的,而資的經濟體中,每次經濟危機都是銀行破產首當其衝,這就是所謂的自己風險自己承擔和解決,落後的或者對風險處理無能力的自然在危機中被淘汰,而我們不出現傳統意義的經濟危機是因為這些本該由不顧風險的銀行和開發商承擔,轉移到了平攤到每個人頭上,這樣巨大的風險分均下來也最多是每個人咬咬牙就可以度過去的事。、

ii: 對於轉移不了的,往往是允許借新還舊,以某些不能造血的國企央企為主,不能造血在經濟中就意味著要被淘汰,而我們則是給不能輸血的企業輸血,輸血就意味著債務,當企業的盈利連利息都不能償還的時候,將來怎麼辦,現在還看不出來。

iii:收緊貨幣以防止系統性金融危機和明斯基時刻的到來,銀行、國央企不允許出事,但其他的不能造血的企業就不見的樂觀了,由於上述的政策逆經濟周期的存在,很多僵死企業得以在平穩的大環境下存活,但這些企業不讓出道路,新興企業是不可能成長起來的,收緊貨幣以後,靠融資和借貸存活的企業就會慢慢出清,這些人無非兩條路走:創造價值以增加利潤或者大魚吃小魚度過危機,以我對這些企業的尿性來看,多半是後者,經濟下行各種牛鬼蛇神的騙局就會來到,大家這個階段投資一定要警惕一些。再就是不動產泡沫,不管媒體拿了錢吹的再厲害,貨幣供應就這麼多,如果居民儲蓄和負債有再被轉移的空間,我相信還會有下一次漲價去庫存,但事實是已經收緊貨幣了,也就是停止了稀釋居民存款,間接反映居民儲蓄和負債已經到達了極限,不大可能繼續吹大不動產泡沫的,現在政策要擔心的不是不動產價格上漲,而是在某個黑天鵝下面崩盤,所有的政策目的都是經濟體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麼在M2收緊到8%左右後,大量的不定期推出貨幣調控政策MLF、降准等等,既要房地產泡沫不破裂,又要不動產泡沫不能繼續擴大,如走鋼絲一般,政策制定會非常的困難,這可能也是政策逆周期的一個副作用吧,因為你總是挑最好走的路,之後路走絕了只能去鋼絲上跳舞了。

總之,在沒有黑天鵝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長時間都會維持在8%左右,而降准、MLF等調控政策會根據經濟情況不定時推出,至於加息和降息,估計很難實現,加息刺破泡沫,不動產價格崩盤,參考日本,降息促進泡沫壯大,社會負債率進一步加大,進入明斯基時刻,債務違約引起系統性金融風險,參考是美國。

政策逆經濟周期會帶來短期的繁榮,而問題不會被徹底解決而是延後,延後解決起來更加困難,問題如果爆發,可能衝擊要大於前一次的危機。、

文章摘自專欄:

邏輯與現實經濟?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數據不說了,其他答主說的很詳細了。

說幾個隱憂,亮點就不說了,沒發現……

1、結構性問題。在新增貸款中,居民中長期貸款繼續同比多增,佔比還是超過一半,而企業中長期貸款在新增貸款中只佔21%。

目前這個問題變的有點頑固了。多方面的原因,一個是企業從長期經營來看不確定性比較大,無論是貿易問題,還是金融政策的問題,你做一家企業,目前你不知道搞一個五年期十年期的項目,五年後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在貸款意願上還是有問題。另一個是從銀行角度來說,五年後十年後,你這個企業是否還活著,也是個很大的不確定性。

其實貨幣多一些,少一些,我們說的極端點,所有人的賬戶全加一個零,所有商品價格全加一個零,其實沒什麼區別。貨幣多少不是問題,去哪才是問題,或者說,貨幣不是問題,信用才是問題。你讓一家銀行面對一個城投和1000個老賴,想都不用,無論銀行有多少錢,肯定都會借給城投。現在的問題不是貨幣增了多少,而是信用的結構,有沒有一個比較符合上頭下頭期望的領域,去讓貨幣和信用循環起來,而不要老在銀行-地產-zf這個信用體系裡面轉悠。

2、信用與貨幣逐漸割裂的問題,或者說貨幣政策傳導的問題,或者說寬信用的結構性問題。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金融行業也是一樣。你不可能說一個總資產幾十億甚至幾億的小村鎮銀行把中石油服務好吧,人家都不鳥你,所以很多農商行城商行是什麼業務都要去做,他們的風險偏好很高,同樣,收益也高,中小機構他沒辦法,他也想做國網啊鐵總啊,他做不了啊,人家要的資金成本3-4%,你中小銀行攬儲成本就4-5%怎麼做?

現在讓銀行服務中小微,大銀行又一哄而上把披著中小微外衣的大企業子公司都給搶了,那中小銀行怎麼辦?他們做的大企業貸款都一屁股不良,中小微他們更扛不住啊。如果上頭非要這麼干,硬指標去考核,那隻能硬著頭皮做。但包商這個事情幾個意思?包商這個問題一出,全國大中銀行都在針對金融同業搞白名單,為什麼?以前包商銀行發個同業存單,我買,這玩意就是剛兌,我大行攬儲成本3-4,包商發個4.5%,我凈賺不虧,結果一被接管,只兌付90%,血虧。央媽一看要出問題,立馬說只是個例,又針對錦州銀行發行同業存單搞了個信用增進工具,這個工具是以前民營企業違約潮的時候給民企發債用的,是,你央行是給錦州銀行打了保票,但另一個角度,是不是說,類似錦州銀行這樣的中小銀行確實是有風險的?銀行白名單准入這種制度,不搞則已,搞了肯定要去實施的。如果中小銀行沒法從大銀行拿到資金,他們自己的壓力就會很大,而他們是很多中小企業和地方主要國企民企的主要彈藥輸送員,他們如果自身難保了,真的是呵呵。這個問題會持續發酵一點時間。另外,關於銀監重申地產四三二要求,信託給地產融資的口子也在收緊。所以呢,5月的貨幣數據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那麼好,但同比環比看起來也沒有那麼差,不過,未來兩三個月,可能金融數據只會更差,尤其是這個月看起來拖累沒那麼厲害的非標融資是不是還能繼續改善,這個我個人比較悲觀。

3、專項債可作為項目資本金的新規。

剛剛財政出了個專項債可作為項目資本金的新規,這個規定對未來寬信用是有正面作用的。但這個規定,又是一個不放沒什麼用一放就亂套的規定。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看什麼樣的項目,可以適用這個規定,如果具體執行的時候,什麼亂七八糟的項目都可以套用這個,那這個體量就海了去了,其實就回到了大基建的時代。應該上頭是不允許的,那這個精神或者指導意見具體下到各個省市縣執行的時候,還是要有個過程。二是,規定了作為資本金的還款落實到省里,這個沒問題,但是配套的銀行貸款的還款,說是搞個監管賬戶,但這個沒什麼用啊,這個還款怎麼去落實,可能又回到了上面說的不確定性的問題,應該還是要去看主體,就是你東部沿海AAA城投做這種項目,銀行排著隊去送貸款,但是小城投,尤其是目前資金困難區域的,還是不太好搞。這個短期的話應該還是要看配套細則放多大的口子,長期看肯定是有正向拉動作用的,這個拉動短期不宜高估,長期不宜低估。

目前整體上需要解決的,是一個預期的問題,就是確定性有沒有?在哪裡?外部的話就是貿易,內部的話是經濟結構轉型,什麼樣的算是轉型的未來幾年比較確定不出問題的?華為全國也就一家而已。比如新能源汽車,一會有補貼,一會沒補貼,光伏一會支持一會過剩,說到高科技企業,其實前期都是拿錢砸出來的。不說高科技企業,說傳統過剩,比如鋼鐵,16年銀行忙抽貸,18年銀行排隊去放款。目前線頭應該說還是在外頭,內部應該說一直都是希望去改革,去轉型,去支持高科技,包括給一些配套支持政策,給一些中長期的確定性,但是外頭的壓力大,內部的空間就小很多,有些事可能不太敢做。比如說各個部門的槓桿率,從18年11月見底,19年3月反彈到一個高點,4月掉下去,5月又起來了,這個反覆也體現了一個內外平衡的艱難,想把槓桿壓下去,去扭轉過去的高負債模式,但是空間不夠,再往回反彈一點緩口氣。

目前外部壓力越大,金融數據可能會越好,因為創造新的貨幣-信用路徑是比較慢的,不僅僅是放貸就完了,還牽扯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制度成本、利益分配等等,但舊的路徑就在那裡,如果壓力越大,(階段性)啟用舊路徑的可能性越大,數據上見效很快。外部壓力如果越小,按照原定路線推進改革的可能性越大,反而會不斷的去推進去槓桿,降低直接融資比例,現在的直接融資為主的金融數據反而比較難看。


謝邀。

版上朋友說我是準時出現的大姨媽,這比喻挺形象的。

回想起來,我在知乎上每個月堅持寫M2分析應該有3年左右了,和知乎朋友的思想碰撞也讓我學會了一些新的東西。因此我會儘可能保證每個月繼續分析下去的(可能每個月會有時間誤差,但一定會爭取寫的),除非號被封或者經濟真正好轉了,屆時再停筆就挺好。所以呢,大家什麼時候還看到我還在寫,說明起碼我個人認為目前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或者被封號了,和我的大號一樣。

回歸正題。本月的M2增長8.5%,M2總額189萬億,M1增長3.4%,CPI增長2.7%。

先說M2。上個月的分析裡面我的計算方法有問題,真正的債務應該是用總債務×4%/12來計算,而總債務一般來說可以參考國際清算銀行給的數據。根據該銀行的估算結果,中國總債務與GDP的佔比達260%,也就是說,如果以目前GDP的數值(2018年1~4季度生產總值是90萬億,參考數據來源http://data.eastmoney.com/cjsj/gdp.html)那麼中國的總債務就是90×260%=234萬億(此數字亦是保守數字,因現在的GDP肯定比2018年要大),按照這個基數來計算月利息,則應該是月利息支付=234×4%/12(4%為目前較為保守的年利率預估值,實際可能更高)=0.78萬億。也就是說,每個月的貨幣增長,必須要先扣除利息的支付部分,否則就會造成債務違約。這些還沒計算GDP的增長值和CPI的數值,因此M2 8.5%的增加並不能完全覆蓋這三項(1891200-1884700=6500億,連債務都覆蓋不了)。如果不能覆蓋的話,那就意味著債務一定要發生違約或者是GDP發生萎縮。CPI是剛性的,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以食品佔大頭的統計模式,所以大家就看到了新聞上播報的越演越烈的企業破產,銀行壞賬高,降準保銀行流動性的操作(為什麼說降准不意味著寬鬆,請參見我之前的回答:

如何評價中國此次降准(20181007)??

www.zhihu.com圖標

再說M1。關於M1的重要性毋需多費描述,作為最活躍的錢,對國內來說,它流向哪裡,哪裡的價格就要炒起來,實業如此,房地產亦是如此。最近這幾年M1的增長和房價高度相關,遲滯時間大概是6個月~12個月,也就是說M1的波動會在6個月之後開始對房價形成影響,舉個例子,比如今年2019年初M1的百分之一以下的增長,大家在下半年看房價,就能看到價格是咋回事了。這個趨勢是從一線城市開始蔓延,因為一線城市比其餘線城市沉澱的資本更多,泡沫更大,對資金需求更敏感,因此一旦外部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企業出現資金乏力,現金流緊張,沒有那麼多錢來支撐房產價格,就會出現要麼房價失去支撐,要麼企業倒閉。無論是哪個發生,大家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所以大家看政府凍結樓市交易,企業投進去的錢變成紙面財富,拿不出來,生產東西也賣不出去,只能大砍成本,降價促銷。前者導致失業率提升,後者就是標準的費雪債務-通縮模型,發改委想玩漲價去庫存,短時間有效,長時間是無效的,不然他肯定可以拿經濟學獎了。

再說CPI。CPI已經連續上揚很久了,疊加失業率的提升,有變成滯脹的趨勢。但我認為目前的滯脹只是暫時的,原因在於大家的有效消費因為房產市場的存在拉高了太多租房成本,導致根本沒錢,最近再疊加失業率提升的因素,結果變成了這樣一個局面:以前可以天天吃肉喝酒再帶一些點心,可能現在就是三素一葷講究「佛系、養生」了,這真不是養生,這是沒錢。沒有閑錢,怎麼去支持實業生產商品?價格控制的了一時,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就如同外匯管制一樣,管制的久了必然無效,屆時如果實際價格和官市價格過大,就會催生類似90年代的外匯black market(防和諧)。所以要麼就等著企業因為有效需求不足,又費用高企導致大量倒閉形成高失業率,然後這樣繼續的惡性循環下去。根源還是在於有效需求,要麼就是找到它,輸出過剩產能出去,企業恢復盈利了,要麼就是自己投資拉動需求,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效果越來越差,要麼就是戰爭/殖民形式的毀滅一些需求,或者自我救贖,提升工資,政府兜底走歐美模式,然而這是邪路你懂的。

還有一點就是,大家如果看國際市場的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類商品,那叫跌的一個慘,近期很多資本都沽空原油期貨,根源就是需求不足,要那麼多原油有個屁用?大家千萬不要小看原油類大宗,當今世界但凡要發展工農業的地方就少不了油。油這個東西太重要了,它的衍生品對於現代化社會的支撐比煤、鐵更重要,評價它是工業社會的血液真的一點都不為過,所以它的價格也可以作為世界經濟的風向標。尤其是對咱國家而言,世界工廠怎麼能少油?這玩笑開不得,但是如果生產都不願意生產,需求減弱,原油失去了一大塊需求,不空它一波,更待何時?

姨媽走矣,下月見。


怎麼看待?先搞清楚一個事情,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有人說M2上漲,所以貨幣超發。後面房價要漲。這顯然是連根本邏輯都搞錯了。

房地產是創造貨幣的最大殺器。

一套100萬的房子,買家拿出30萬首付給開發商,同時銀行貸出來70萬給開發商。本來整個市場上只有30萬貨幣,因為這一次交易。市場有了100萬的貨幣。所以不斷上漲的房價,和不斷火爆的房地產交易,是天量M2的製造機。

當然,房地產不是M2的唯一製造機,企業融資貸款了是。企業以股票,或者廠房其它固定資產,或者信用做抵押直接從銀行貸款出來。直接增加市場上的流通貨幣也是M2的重要來源之一。

把這個前後邏輯理順,對於怎麼理解經濟很重要。

首先,房地產火爆,銀行通過信貸放出來大量的貨幣,表現為M2上漲。而通過房地產乘數出來的貨幣,新房部分流向開發商,開發商拿到大量貨幣,就更加大買地投入,推動地價,加大開發。目前中國房地產的開發周期是1年左右,所以1年後大量商品房入市,供給增大。房價抑制,交易下滑。而從二手房市場交易流通出來的貨幣,流到居民的手中,在房地產還火爆的時候,這裡面大部分的錢還會繼續買房,重新回到房地產體系中,而在房地產交易下滑的時候則走向物價。

從07年到現在可以去對照一下數據

06年M2同比增速22.12%,是房地產交易的第一次火爆(大家還記得那部著名的官員小三買房電視劇嗎?反應的就是這段時間房價開始起飛的情況),07年次貸危機開始出現問題,影響到中國,07年的M2增速下滑到了16.74%。根據貸幣的傳導邏輯。06年M2增速大量上漲,房地產創造了大量的貨幣,到了07年,房地產交易下滑,居民手上持有的大量貨幣就衝擊物價,所以07年明明經濟不好,M2下滑,CPI卻從06年的1.65%上漲到了07年4.82%。

08年4萬億刺激開始,09年的M2從17%直接提到28%。相反的,CPI卻在09年降到了-0.73%。

11年開始第一次大規模限貸限購,CPI則在11年漲到5.55%,12年的M2從17.32%下降到14.39%,

再看下一個節點,14年,M2降到11.01%,接下來有15年的降准降息去庫存。所以15年M2回升到了13.34%。CPI從1.92降到1.44%。而後又在16年大規模限貸限購,CPI則在16年,從1.44%,回到2%。

很多人的基本經濟學識都是錯了。事實上,M2大量在高位運動的時候,CPI是比較低的,而CPI高起的時候,往往是M2下滑的時候。

那麼從18年到現在,按道理央行多次降准,應該推動大量貨幣流入市場,為什麼M2還是在8%的基礎上運動?

因為信貸貨幣也不是可以無限創造的。

從M2的產生機制可以知道,M2的背後其實是債務。開發商得到100萬,但是銀行70萬不是白給的。需要以居民20-30年的房貸利息做為基礎。同樣的,企業的借貸同樣是需要還貸的。

所有的信貸貨幣當然理論上最終都會迴流央行,這只是理論,沒有一個國家會讓貨幣迴流央行,因為這就意味著貨幣消失,意味著惡性通縮,意味著經濟完蛋。房貸當然最終是會迴流到商業銀行的,因為70萬不是讓你白白拿出來的,是要還本還息的,有的人10年還,有的人20年還,有的人30年還。但是這個時間拉長效應就意味著某一時間裡面市場上存在超量的貨幣。甲乙兩個人,甲給乙打工,每個月1萬塊收入。甲手上有30萬,乙手上有一套房,整個市場總共就30萬貨幣。現在甲以30萬做首付,買了乙的套房。甲手上貨幣=0,乙手上100萬貨幣。在這個時間點,市場就是多出來了70萬貨幣。誰都知道甲要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償還70萬的貸款,但是就現在這個時間點,市場就是多了70萬的貨幣,以後乙每個月給甲1萬月薪,甲每個月還給銀行1萬的話,市場上減少1萬貨幣。最終經過70個月,甲的貸款還清,市場重新只剩下30萬貨幣。這就是所謂的最終信貸貨幣回歸銀行體系。

但那是想像模型,真實情況下:甲貨了70萬,不可能還70萬就結束的,因為還有利息。這就是說甲必須努力工作,創造更多的價值爭取漲薪。所以甲要每個月從乙那邊拿到不止於1萬的錢,總的要拿到90萬的工資,問題是乙和甲的交易,只獲得100萬的貨幣,如果真給甲90萬還銀行,市場的流通貨幣就只剩10萬了,整個市場流通貨幣減少,經濟惡性通縮,大家完完。所以乙除了跟甲交易,整個市場還要繼續擴張信用,市場要有不止120萬的貸幣,這樣,當甲還完90萬的時候,整個市場還有30萬貨幣,不至於發生惡性通縮。這就是說M2的增速,要不低於甲漲工資的速度。

不對,還有一個事情忘了算。因為短時間突然增加70萬的貨幣在乙手上,乙雖然要給甲發工資,但是每個月才發1萬,還有剩餘其它錢可以先投資,買買買,買原材料,買石油,消費買買車,買買好吃的豬肉,買買鑽石,所以短期市場上流通貨幣增多還會帶來一個效應就是CPI上漲。所以甲還要對衝掉CPI帶來的結果,不然甲的開銷增大,每個月還不一定能拿出1萬塊還給銀行。也就是甲的漲薪速度,要再跑贏CPI。

結論是什麼?市場上貨幣的增速,不能小於甲的漲薪速度,而甲漲薪的速度=創造更多價值漲薪+CPI。

個人是漲薪,整個社會怎麼體現?因為社會是流動的,有的人在還貸款,消滅信用貨幣,有的人在貸款,創造信用貨幣。所以討論整體經濟,只能用整體增速概念,比如漲薪這個事情,表現在社會整體上,就是GDP,國民生產總值。

也就是M2的增速要不低於GDP+CPI。

如果M2小於GDP+CPI,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市場用來還債的錢多於市場創造出來的新貸款。整個市場上的可流通貸幣在減少。

那麼現在是什麼情況?8.5%?是高還是低?

國家的GDP增速目標是6.5%,假如2019年M2的最終增速是8.5%,那麼CPI的調控目標就是2%。一旦CPI高過2%,市場上的流通貨幣就會呈現萎縮,新借的債跟不上還老債的速度。結果就是,一些老債要爆雷,這就是一些三四線城市,農商行開始爆雷的主要原因。當然,這也是年初國家積極推動地方政府發債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不再繼續推動房地產,前面我們說過了,房地產火爆的時候,會創造大量的貨幣,從而拉升M2,同時會有力的吸收社會熱線,從而壓低CPI。為什麼這種模式不可持續?因為房地產創造的貨幣效應,要靠增長的GDP來還。可是房地產火爆所創造的價值卻不夠債還其擴張出來M2的債務。這是模式不可持續的重要原因。

討論一個說爛了的問題,房地產拉動就業的情況。一般說到房地產,總會有人跳出來拉橫幅,說房地產帶動就業,要保護。這句話是有問題的。事實上,只有新房拉動就業,二手房交易只肥了中介和少量裝修業,而投資性房產,可能連裝修都沒有。這就是問題所在,一套新房,從原材料,到運輸,到承建商,到開發商,到裝修等等一條鏈條下來,確實可以創造價值。而二手房交易,投資性房產,往往不產生新的價值,卻生生的創造了大量的貨幣出來。而這些貨幣,大部分沒有留向實體經濟,而是繼續在二手房市場,轉動。通過房地產效應,創造更多的貨幣出來,成為不創造新的價值,光吸收利息的純負債。而這個的純負債,要靠什麼還?靠原來的存款還,靠從其它行業,其它投資那邊挪錢過來還。

由於多年的房地產繁榮,創造了大量的貨幣,但是拉動的實際價值有限,大量不創造新價值的純負債,佔用了大量的其它產業的資金還債,導致房地產交易繁榮而其它行業蕭條。而實業(包括新房市場)是真正創造價值,也是真正可以持續發展還債的經濟來源。

一邊要壓CPI,一邊要拉經濟。這就是現在經濟兩難的原因。如果要壓CPI,就要加息,拉高貸款成本,收縮貨幣。但是加息,不僅會壓制房地產和物價,同樣會壓制實業。唯一的出路就是,即壓住CPI,又壓住房地產的同時,把實業拉起來。

有空再繼續。

什麼是「富人思維」? - 蔣亮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80854/answer/741005382


謝邀!誰說月經問題的?每月來的量不一樣,背後身體的原因是什麼,身體(經濟)有了什麼新變化,搞清楚這些才是關鍵。

M2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從投資、消費、進出口來看,

進出口,毛衣戰戰火重燃,當然是受影響。關鍵是外需還有乘數效應,牽連產業鏈上下游內需萎縮。

投資,當然,外需只是影響實體經濟的一個因素,更多的還是國內因素。

1-5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跌1.6%,反彈走弱,帶著房地產新開工增幅收窄。年初財政積極加槓桿之後,金融大環境收緊,房地產信貸需求受到抑制。沒有房地產拉動企業訂單,供給側原料端(鐵礦石可見一斑)又蹭蹭地漲,工業品利潤就被擠壓得吐血。工業企業不賺錢,就不會追加投資,也就沒有貸款需求,所以,5月非金融企業中長期貸款(2524億元)較去年同期(4031億元)大幅減少,M2就上不去。

再加上毛衣戰提高了高端的晶元、集成電路等進口品成本,以及上面說的外需牽連,實體生產就萎縮得厲害。信貸不是央媽想放就能放,銀行拿著找央媽借的各種麻辣粉(MLF)、酸辣粉(SLF),企業不想借也沒轍。

企業不想借錢,不僅表內信貸萎縮,表外信託、委託等融資也持續減少(當月合計減少1453億元)。沒有了高息借錢的企業,缺乏好的投資項目的城商行、農商行貧血就越來越嚴重,失血過多就造成壞賬,就有了BAOSHANG銀行被接管。過去經濟好的時候,企業都加槓桿借錢,表內借不到的,就通過表外借,給了中小銀行存活的空間;等到了衰退期,企業面臨還債的時候,先天不足膽子又大的城商行、農商行最先受到貸款收不回來的衝擊。風險一旦暴露,銀行間同業貸款再不借給城商行、農商行,分分鐘就是2008年美國銀行面臨的危機。只不過美國當年是民眾還不起房貸,現在是企業還不起貸款。

消費,就更別提了,進出口企業、民營企業吸納了大多數就業,也是此次衰退中受影響最大的。不失業就是好,漲工資就不要想了。高房價對消費再擠出。5月汽車消費繼續下滑,連新能源車消費增幅都收窄了。

總結起來,實體經濟真是難,刺激房地產就是飲鴆止渴。短期能解燃眉之急,長期卻對實體經濟造成致命傷害。

我們這麼高的資產價格背後(主要是房價),對應的是眾多世界工廠。如果世界工廠一個個都完蛋了,就會陷入經濟停滯、資產價格崩潰、資本出逃。等外匯被資本外逃掏空,匯率就會直線跳水,閩幣大貶值,錢不如紙。

怎麼應對?

民間投資收縮,政府投資就會重新頂上。這是毋庸置疑的,經濟衰退期,民間投資收縮的部分用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彌補是最有效的,貨幣再放水,實體企業不借錢也刺激不了經濟。

此外,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都是為了維護脆弱的實體經濟,降低實體經濟的成本,讓他們有錢可賺,才能重新啟動民間投資和借貸。

現在就是對房地產這個身體的大腫瘤進行化療,通過整治銀行,不像過去源源不斷給它供血。就看剩下身體部分能不能支撐經濟繼續活下去了。不行就財政加槓桿搞基建,還要守住不發生銀行系統性危機,威脅到整個身體的安危。只要我們能撐住,緩過一口氣。

天佑中華!

我是保寶,帶你全方位應對人身健康、金融投資、宏觀經濟風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