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0.92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5.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当月净回笼现金1334亿元。


来了来了。

11月份宏观指标分析:

  1. PMI 侧: 从下面的图就可以看出,10月份PMI指数继续向好,其中制造业51.4%(同比4.26%) , 非制造业 56.2%(同比6.44%)。应该说自今年疫情以来,受惠于财政政策的宽松效应,企业PMI指数持续从萎靡中恢复,整体数据来看是可以得到比较乐观的结论的。

不过根据PMI指标的计算方法,PMI=订单×30%+生产×25%+雇员×20%+配送×15%+存货×10%(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以及原材料库存指数),几个细项的变化姨妈哥试著也查了一下,分享给大家:(数据来源:

国家数据?

data.stats.gov.cn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开订单和原材料购进之外,其余对PMI的贡献均在逐年下滑。姨妈哥来给你们描述一下这个场景:

1.1订单突然变多了,一方面是因为疫情产生的订单归集效应(这个姨妈哥强调了很多次),产能输出国家因为疫情压制的因素,导致订单大量向我们集中。也正是因为订单变多的因素(此为需求拉动),上游原材料侧价格得到提升,这是最近以来PMI持续好转的最重要因素;

1.2.即便订单变多,那也只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的多。实际上因为全球需求的萎靡,制造业正在经历裁员+清库存的操作,不敢积累大量库存(通常来说如果企业真的预期未来需求持续向好,那么原材料的增长速度必然要大于产成品速度);

1.3.也正是因为第2点,企业为了过冬不得不紧缩各种成本,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裁员(从业指数)。

我再把CPI那边的那段话拿过来做个总结:现在基本上全部的出口订单都是抢别人国家手里的,这次疫苗出来后,其他国家恢复产能,订单后续增加会明显下降甚至减少,也就是说后续出口萎靡后,债务推动的经济增长就必须要找另外一条路来堵住了——货币口。这就是为什么现阶段 央行持续鹰的主要原因,如果现在鸽,后面债务赌不住,如果没有弹药就很被动。再说现在市场上已经很宽松了,已经有财政在发力,观察一下财政政策效应,让子弹飞一会不好吗?

反全球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什么时候看到这个大趋势逆转,啥时候再谈通胀。尤其是作为全球化多头的咱们。

2. PPI 侧。看数据:

本月的PPI数据继续延续前几个月的增长势头,丝毫没有抬头的趋势。与其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利润的增加值在最近几个月猛烈回升。这里借用一下 @Chris金融评论 回答里面的图:

在TA的回答里面TA提到从工业利润角度没有办法解释PPI低。事实上很好解释,上面我们从PMI侧已经知道了本次工业利润的提升主要还是临时订单的突然变多,企业从原来的几乎揭不开锅到突然有单子开干了,工业利润上升是必然的(叠加这段时间的减员增效,财政政策的负债利率置换效应)。但恰恰是因为这样的订单本身很难说具备持久性,企业也不敢贸然扩张,转而先卖掉现有的库存是当下最应该做的。这反映出制造业领域里面普遍性质上的悲观情绪。还是那一点,看宏观指标必然还是需要逻辑互证的。

所以PPI侧的持续低迷并不是突然降临的,本质上还是需求不足,制造业企业卖不出去东西,就赚不到钱,赚不到钱拿啥交税和分配财富,工人们没钱怎么消费?一环扣一环,万千线圈,一根叫需求的线贯穿始终,怎么解决需求已经成了当今领导层每日思虑的第一课。同样,全球不景气也是考验平民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本事的试金石,以后大家就会看到买东西怎么省省省。

3.CPI。去年CPI高企的时候姨妈哥都是大张旗鼓的一直给大家喊通缩通缩,那会多少人不信?现在这时候带节奏的人走了,姨妈哥反而都不太想聊这个指标。猪肉在国内就不是工业领域的东西,拿它来看国家的宏观指标是真的太看得起猪哥哥了,就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猪哥就没法回答:猪肉能起到财富分配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吗?既然它不能,那宏观政策就几乎不会考虑猪的影响。如果猪肉价格飙升,有的是办法压制价格(进口,替代品,扩张生产),但需求可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所以聊CPI本身现阶段就不是重点,倒是核心CPI持续低位运行都快变成日常了,这是最值得大家关心的,想要大家兜里有钱,核心CPI,大哥快起来吧!央行和财政局都指望著你起来才能施展拳脚呢。

4.M1、M2相关: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0.92万亿元,同比增长9.1%。

M2继续高位运行,值得注意的是本月M1增速喜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回顾几个月前,在持续财政宽松的背景下为什么M1增速缓慢,持续半年多的高位M2半死不活的拉M1那么费劲,结果你看,订单一来,气也顺了,脚了不抖了,空气都香甜了。说明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造出来的「繁荣」,还不如海外的订单来的香。事实再次证明,不管是国内的需求也好,海外的需求也罢,咱们抢到了(不管什么方法抢到的),M1就真的会告诉你真香,老百姓兜里就真的会钱变多,老板气色也真的会变好,咱们996还能缓口气。。。。你看M1神教就是这样,非常直观,非常精准,直接定位问题根源。

5.社融数据:数据量较大我就不一一贴在文章里面了,挑重点来讲:

结构线:

5.1 10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3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05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3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83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13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1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82亿元。————老百姓继续丢钱进房市,姨妈哥这边没有更详细的数据,应该是要查一下全国各个地方的房地产销售情况,盲猜应该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增速较大,反应出大城市的吸血效应,日本模式应该是在继续形成(形成几个一线城市圈,最优质的资源来烘托本地房价,类似京都那样);

非结构数据:

5.2企业债券净融资2522亿元,同比多49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931亿元,同比多3060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27亿元,同比多747亿元。 这个一句话总结即可:宽财政政策。

文章最后的几点思索:

1.如果说这次经济指标的回暖是可以持续的(持续时间视疫情而定),那么当其他国家走出疫情泥潭的时候,他国国内工人反全球化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固。从这点来看,疫情反而成了我们度过经济持续萎靡的大功臣了,通过它我们抢到了本不属于我们的订单;

2.这批订单的客户黏性必然是不如平常时期客户的,需不需要维系这些订单的客户忠诚度呢?出口业的企业家们得好好思考思考了;

3.M1这个月拉的这么好看,随著疫情持续肆虐,我新冠会继续带著M1飙起来,但新冠下面挂著这么诺大的我国,它也很累,等他死前能不能找到下一个靠山(需求),是蛮值得期待的;

4.国内还是一片紧缩,农产品价格普遍缺乏上涨动力,工业系的农业产品比如鸡蛋,其实价格在逐渐下降的,换句话说其实大家的钱变值钱了;

5.货币政策已经非常紧了,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估计还得上行,财政政策的宽松效应还在,央行可不会停止鹰的步伐,不加息就不错了,幻想这时候宽松可能还为时过早。先等疫情过了再说。

下月见。


LPR保持了6个月不变了,M2的增速回落是自然而然的。

不过今年基数很大,几个月前的回答中就分析过:

全年保持10%没有问题,

这也意味著新房价格不会跌,二手房分化。

如果大于11%,则房价全面普涨,低于10%,新房价格拐点出现。

现在,CPI增速只有0.5%,创了11年新低,

猪肉价格同比负增长,明年2月CPI可能直接跌成负数。

而人民币则创了2年新高,没有贬值的压力。

所以说,货币政策的空间已经完全打开,

我认为,今年未来50天里面,逆回购降息到MLF降息最后到LPR降息,

至少还有一次!

笔者为为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jingji-xinli,凡是关注的,都发财了。


CPI和PPI都走低,按理央行应该加大水量,最近金融暴雷的又变多了。但是央行最近拚命吹收紧的风,玩的哪出啊。还是坚持原来看法,不提供超额流动性,实体经济压力很大。让我们看看央行后几个月真能屏牢吗。虽然外贸形势异常好,腾挪的空间还是比较大


难怪这两天诡异大跌,原来是金融数据的问题,除了社融规模,M2和新增贷款都低于预期!其中新增贷款6000多亿,环比降了1万多亿,市场流动性抽掉了,还怎么涨啊?

还有一个原因,外资在逃离A股港股,回去欧美抄底了。有人会说,美股在历史高位啊,为啥要回去接盘呢?因为他们有疫苗了,经济有了复苏的希望,人家自然愿意回家了。因为很多的北上资金,只把大A当做套利,或者避风港的地方,而不是长期投资的场所。

老牛想说,7月到现在大A始终上不去,原因就是我们内部没有大的刺激,一直靠外资+机构资金带动。现在人民币一直在升值,猪肉价格也一直在降,CPI也降到1%以内了,这样下去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啊!所以央妈该出手了,可以考虑降准啊,下周一有MLF操作,拭目以待吧!


逻辑很好理解。大号没了,小号随便大白话讲讲。

宏观来说,逻辑是,经济恢复—通胀上行—央行加息预期—市场反应预期,减少负债。总负债增速继续减少,m2预期就减少了。

微观上说,这个过程中,一般伴随著股市流动性趋紧阴跌,银行贷款审批收紧,各个地市的财政收紧。

目前大概是基钦周期的中间偏后的过热段,朱格拉周期的末端,库涅兹房地产周期的尾端,市场有滞胀已经结束,衰退快结束,准备到萧条的时期?

至于m2和m1差值越来越少,在以前16年出现过这种情况。那个时候是因为外贸收紧,企业负债降低,m2减少。同时投资回报率下降,企业的现金都放在口袋里去了,导致m1上升。

今天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外贸因为集中在这段时间,所以m2理论上应该要提升才对,但是并没有大幅提升,所以那些外贸小企业应该都是本著做完这一票就散伙的想法在经营,赚的钱都存起来了,导致m1上升。所以m1和m2都在升,而m1更快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