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本身就是虛擬的東西,何來實際需要一說呢?一斤肉10塊或者10萬塊,不都只是一個數字嗎,有什麼實際區別?還是說存在除貨幣和商品之外的第三者標的物?


當總供給等於總需求的時候宏觀經濟是平衡的,額外說一句,這樣的狀態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通貨膨脹經濟發展才有動力。

言歸正傳,把總供給理解為社會上所有的商品物資,把總需求理解為買社會上所有商品物資需要的錢。當總供給小於總需求的時候,也就是商品少於總錢數的時候會出現通貨膨脹;實際貨幣量是正好能買社會上總供給的數量。


或許可以這樣說,貨幣可以看成將物品成本量化的一種工具,本來大家相安無事,一斤豬肉100萬還是1塊錢都可以,突然有一天,國家悄咪咪的印了一個億,大肆購買豬肉,農民伯伯就開始加價,要是國家控制市場價格,不讓上升就會挫消生產積極性,不控制的話就會使得貨價上升,造成通貨膨脹。

在上面的例子里,豬肉就是貨物,本來一斤豬肉的市場價升高了。類似的,全國家的貨物價格隨發行更多貨幣而上漲,來適應(人們要多賺錢啊)新的貨幣總量,這就是流通中貨幣(總)量大於需要貨幣(總)量。

個人見解,大家隨便噴,只希望能幫到人就好,嘿嘿嘿。


這麼說吧,溫和通脹是實際需要的,所以

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未來一段時間流通貨幣的溫和上漲,稱作溫和通脹

任何研究不能脫離時間,也就是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跟GDP相匹配的?我瞎猜的,靜等專業人士解惑。雖我覺得豬肉價格要放在一個貨幣總量的前提下來說,當前這個貨幣或者行情下,豬肉是10塊一斤,它就不會瘋長到10萬一斤,也許因為豬瘟什麼的可以50一斤,但是漲價後的豬肉會吸納更多的貨幣在這一版塊儲留,其它的某一些行業相應的貨幣量下降,價格會下跌出現通縮?總體來講,以價格計算的話,總值似乎相對還是平穩的。


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是大家日常使用的時候效率最高的狀態。幣值太低,拿一捆錢出去花就效率不高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