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另一种说法是讲自尊和尊重他人


《论语》,不容易读,更不容易讲。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论语每一章都是有联系的,不通义理,便见支离。这一章在上一章必学之后。既成其学,然后可称君子。

因而,这一章是对君子讲,不是对著普通人。一般人,谈不到什么威。君子之威何来,在其行之笃。其行如何笃,看上一章。一个人做事能致身竭力,此人必能生威。

但君子本是和乐的,不是为了显威,不重则不威,是一句劝解,是君子之修。一个人有了威之后,要懂得收敛。这威不是威风,而是自然的笃定。正是这种笃定,会给人以压迫力。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任何人在自己的专业里成就,会形成一份普通人敬畏的较真。这份较真,就给人以压迫感,是威。

不重则不威,事情不重,就不要过分较真。太较真的人,其实并非真的较真,而不是不如此较真,自身不得力。这是人在状态中,才能使上全力。孔子指出了初学君子的修养,第一就是让自己从这种较真得力的状态里解脱出来。不重则不威,能分出轻重缓急,则威用自如,君子就能轻灵自在,不会隔绝与人,该担当处担当,其他时间,就是和乐的状态,不必时时刻刻都是一副嘴脸。

学则不固,君子是成意见之人,自己已经成就一番见识和逻辑,自我圆融无碍,此时怕的是固。君子之固,不是普通的执著,而是自有定见。君子既已成学,为什么这里还说一句学则不固。一个人明白了之后,是有了学问,但一个人明白之后,还需要不断地去明白外在世界,如此才不会偏执己见。

不固才能容人让人,坚定而知容让,才是君子,是君子之大。

君子不重则不威,是让君子从较真得力的状态之中解脱,防止用力过猛,事事都重,无法轻灵自如。后世有许多谨严君子,所谓道学家面孔,漆黑如铁,人见人怕,事事上纲上线,容易生成教条,拘泥不化。

学则不固,是君子有见,自我圆融,容易立理限事,无法融通世情,允人做人。后世有闭门称王,不是无理,而是固结。似天下只此一事,似万物只此一理,妨碍生化。

此二事,是君子之当止;余下三事,则是君子之当行!此章之大旨,就是必学成德之后,身为君子应有之行止!

主忠信,此处之主,郑玄注「亲也」,亲近之意。所以主忠信的意思为「亲近忠信之人」,且前人由此以为,如此解释与后文「无友不如己者」相接,文义晓白。谈的是君子如何交友的问题。

其实不然,且不论说亲近忠信之人这样的意思,可以直接表达为「泛爱众而亲仁」,主解为亲,本身也有一些问题。加上忠信,不是如后世理解的忠和信而已。在此之前章节,曾子也提及了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是心中之见,信是对人之言,忠信强调的是合乎自身,作自己,根据自己的真实出发。

君子成德,所见也大,笃行生威,不固而学,于事物能得自己条理,于万事必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君子之行,当以何为本?

君子之行,以守善为本?利他为本吗?都不是,而是主于忠信,换言之,就是以忠信为本,也就是从自己的真实情况出发,不刻意做大事,也不刻意去承担什么,自己是什么人,什么感受,什么状况,就从自身的真实开始。

这才是主忠信,言从所感所受所存,可修而不可饰,即为忠信。成德君子,最为忌讳的便是自以为和别人不同了,这也是不忠信。天天出门做好事,一定要求自己做个大人,照顾他人的人,也并非君子,而是感动自己,讨好他人的人。

主忠信,就是回归自己,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处境出发。

那什么是无友不如己者呢?

无是禁绝之意,甚为严格,不是随意,是绝对没有。君子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己」的。

什么是不如己,是比不上,还是跟自己不一样呢?

所谓同门曰朋,身相近也;所谓同志曰友,心相近也。身相近,是处于一片天地,可以和谐。心相近,则是彼此认同,不只是客观的同处一方,而是彼此主动结交。学而首章说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泛指能相处下去,和谐无争。但是此处说友,意思是彼此认同,相互接近。

既是友,表示就是自己愿意主动接近的。那么这个不如己,分辨的便不是比得上比不上的问题了,因为能力地位的差别,不是判断友的标准。重要的是对方这个人,不是和自己一样,有相同的志趣、操守以及品行。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志趣、操守和品行和我不一样的人,按现代的话叫做三观不同的人。君子怎么会以之为友呢?不要说君子了,我们普通人,会认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为朋友么?

关键在主动这个态度,主动和人接近,结识畅谈,表面上分明是以之为友,一起消磨了时光。但是心底却是因为别的目的,为的是结识的价值,却以朋友的态度亲近了。

这是大问题。所以用了「无」这个字眼。普通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假装与人交友,但是君子不可以。不要说虚与委蛇,只要内心有丝毫的不认同,就不该与之为友。

注意的是,不是不能打交道,而是不能用朋友相处的方式,与之相处。这一句的重点,在严友,所以关键不在不如己,而是这个「无」字,是绝对的禁绝。

什么是君子?主忠信,做自己得人,如果为了其他目的而与人为友,那置自己的真性情、真好恶于何地?那么朋友和利益还有什么分别呢?今天的人也知道,有些人认识了,叫人脉,只有少数的叫做朋友。但是呢,有时候对人脉的接触、亲热,比朋友还朋友,朋友呢,反而不知如何相处了,因为无利害相接,容易淡漠。不是朋友关系淡漠,而是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如何汲取利益了。

这一句「无友不如己者」,不是谈什么人际关系,其实内在还是君子之真实,以自己的真实,而有真实的朋友,分别朋友和其他有交往的人,使得君子由内而外,昂然朗然。

最后一句说「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是完人,世上也无完人,所以君子也会有过。君子会比普通人更难改过,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内在好恶分明,是非动然,不会如小人一样,文过饰非,掩盖自己的问题。面对自己的过错,君子比谁都更加的自责。

什么叫勿惮改?意思是,君子害怕改正自己的错误吗?并不是这样的。假如能够弥补,能够做什么挽回,君子肯定是毫不犹豫,会倾尽全力的。

君子真正所惮的,也就是畏惧的,不是不承认和不弥补眼前的错误,而是从此以后,君子一直记得自己的这个过错,而始终无法放过自己。君子责备自己,会让自己长时间处于一种良心债之中,甚至觉得不应该放过自己。永远翻不过去这一篇。

君子的心和眼睛都是那么明亮,完全知道自己的用心用行的过错,所以这个改,不是改正的意思,而是改变和更新。夫子在这里告诫的是,君子不要执著自己过去的错误,不要心心念念在自责之中,不要害怕翻过这一页。

君子之惮,是自承其责,把错误在时间里无限的放大,怕改变之中形成遗忘,导致此后再度犯错。君子之自洁也如此,却也因此过于圆满,难以承受缺憾。

天地常新,日月易改,君子当与之不息也!

浅而言之,这三句表行,谈的就是做自己,合自己,舍自己。


学而第八章主题是论学,前句强调学要有所偏重,学好的不要学坏的,后句指出具体需要重视的三个方面。后句与9.25仅差一字。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前句:重威学固;后句:忠信友过。


先聊重威学固。

A 重字释辨

重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三章,如下:

1.8子曰:「君子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论语有三重

  1. 不重则不威。(及物动词,隐去宾语,分词形式作形容词)

2.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置于动词后作名词)

3. 所重:民、食、丧、祭。(及物动词)

学当有所重,所重:「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B 威字释辨

威对严,意思相近又有不同。

你有威严,别人不敢冒犯你。

你的威和严,是两种对别人不同的恫吓。

威是阴吓,严是阳吓。

对古人而言,最严莫过于父,最威莫过于姑,所以有威姑和严父之说。

你管你爸叫严父,你老婆管你妈叫威姑。

严是你爸叫你干嘛你都得听,你不能拒绝也无法违抗。

威是你老婆不敢对你妈下命令,不能下也不敢下。

严是明著的对别人有绝对压倒式的影响力。

威是阴著的对别人的影响有免疫力,别人甚至不敢给你下命令。

威是防守,严是进攻。

论语没有严字。论语往往以猛字和威字并称。

威字在论语中出现三章:

  1. 君子不重则不威。
  2.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威字和安字都有个女。

这个女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代表人心中的阴处。

安是把女放在一个房子里养著。

威是戌女,就是手持一把戈站著防守,戌,烕也。烕是灭的古文。

君子为学,正心修身,都知道近仁,却往往不注意远佞。

佞者比仁者多个女,得万分注意。

C 学字释辨

学业有攻守,善善是攻,恶恶是守。

学好的是攻,不学坏的是守。

古人譬小人君子为身心。君子为心,小人为身。

对内主攻,威则身从心,心定则身安,学就是作出改变,固是说这种改变能稳定下来。

对外主守,威则小人不敢靠近,固则不被小人迷惑。

君子固穷。穷是不达,求仕不得位。固便是不变节。

D固字释辨

理解重威学固这句话的一个难点是固字。

词性到底是虚是实?固于之固是实;固然之固是虚。

语义到底是褒是贬?牢固之固,固穷之固是褒;毋固之固,疾固之固是贬。

君子肯定是希望威,但君子到底是希望固还是希望不固呢?

"学则不固"之固可作两解:

  1. 牢固之固,是褒;

2. 顽固之固,是贬。

固字在论语中出现9章,如下:

1.8子曰:「君子不则不威,学则不固。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与其不孙也,宁。」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毋我。

9.6「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14.32「非敢为佞也,疾也。」

14.36「夫子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15.2「君子穷,小人穷斯滥矣。」

15.42「然,相师之道也。」

16.1「今夫颛臾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E 前句理解。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两个则字句放在一起似乎有问题?

这句话究竟是两劝还是一劝?

1.作两劝解:君子得重,君子得学。

不重的话,有一个后果:不威。

不学的话,也有一个后果:固步自封。

2.作一劝解:君子得重。

不重的话,有两个后果,一则不威,二则所学不固。

若作两劝,孔子当说:不重则不威,不学则固。

若作一劝,文字似乎不通。

私以为两劝当合为一劝,两个则字句既非并列,也非递进,而是嵌套。

整句劝君子重学。

劝重只是方式,劝学才是核心,合在一处,劝「学当有所重」。

更恰当地说,这句的主题是: 劝学当有所守。

F 重字再辩

不重就是轻,轻者浮,重者沉。

君子当敏于行而讷于言,当敏于事而慎于言。

轻就是你说话没分量。

君子当威而不猛。不猛则仁者自近,威则佞者自远。

君子之重,不仅在言还在色,所谓色就是容貌方面保持温和恭敬。

说直白点就是不要把脸挤成一块麻花,也不要把脸拉得长长的,就老实点别乱动。

君子的「重言重色」与小人的「巧言令色」有所不同。

「巧言令色」是一时的权衡,是有意识的控制;

「重言重色」是习惯的反应,是无意识的本能。

重物有惯性,重复学而习得,所以叫做习惯。

重字古代不分两音,轻重的重就是重复的重。


接著再聊忠信友过。

G 主字释辨

如果说前句重心在重字上,那么后句重心在主字上。

有所重就是有所主,重和主都是中。

主字在论语中出现5章。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16子曰:「射不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9.25子曰:「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主,及物动词,相当于「主于」的省略。

射不主皮,射主中不主皮,就是射中才是重点,射穿不是关键。

H 忠信之辩

忠信是事君。

《孝经》把这个说得很清楚。

孝悌是事亲,忠信是事君。

悌就是敬,信就是顺。

父慈子孝,兄惠弟敬,孝敬是仁的两端,事亲以仁。

君信臣忠,上恕下顺,忠顺是义的两端,事君以义。

I 友字释辨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志就是同道。志向相同的叫做友。

友不是朋友,友只是友。友是及物动词。

「无友不如己者」并非说:不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朋友。

「不如己者」指的是志向和自己不同的人。

关于交友的问题,子张背后说了子夏的坏话。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交和友是两个不同的动词。子夏和子张说的是交,不是友。

关于如何择友,老师说得很清楚了,这两位好学生不会不明白。

友是往来相处同道而行,友在身,交在心。

有些人可交不可友,有些人可友不可交。

曾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如果子夏不能「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如何能说出这样的话:

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老师怎么又会如此告诫他: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总而言之,「无友不如己者」就是孔子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如Smith和Taylor很难聊到一块。

此「不如」非「智愚或贤不肖」之「不如」。

J 过字释辨

过则勿惮改,这句说的也是学。

孔子认为众弟子中唯有颜回称得上好学,依据有二:

  1. 不迁怒;
  2. 无二过。

不迁怒,则知己过。

知过能改,则无二过。

知道不易,做到更难。

勿惮,就是勇。

君子要有智有仁,还要有勇。

好学不仅是花时间读书,而是勇于发现自己的过错,

并且勇于做出改变,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

K 后句理解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三个小句说了三样,为何是这三样?

同样的问题,曾子说每日三省其身,也说了三样。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对应「主忠信」, 说的是君臣之间;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对应「无友不如己者」,说的是朋友之间;

「传不习乎」对应「过则勿惮改」,说的是师徒之间。

师徒就是父子,上下之道。

朋友就是夫妇,内外之道。

君臣就是兄弟,左右之道。

康德说事物之间有三种最基本的关系:类别关系,互惠关系,假定关系。

类别关系,古人称为上下之道,以父子和师徒为代表。

假定关系,古人称为左右之道,以君臣和兄弟作代表。

互惠关系,古人称为内外之道,以夫妇和朋友为代表。

类别关系和时间有关,古人说天在上属阳。

假定关系和空间有关,古人说地在下属阴。

互惠关系和意识有关,古人说人居天地间,阴阳交汇。

这三种关系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齐家是立人之道,治国是立地之道,平天下是立天之道。

君子有三重身份:君,亲,师。

在家为亲,在国为君,在天下为师。

论语中很多章句表面看似乎毫无关联,实际上,是有讲究的。

其实论语中很多章句并非毫无逻辑关系,没看出来不代表没有。

再看以下这章: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事父母,是在家庭中的角色。事君,是在工作中的角色。与朋友交,是在社会中的角色。

家庭是立人之道,工作是立地之道,社会是立天之道。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

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不慎重,不自重,言行轻率,就不会在家庭朋友国家中有威信,学习也不会很扎实很牢靠。

主忠信:最重要的是要忠诚老实,诚实守信。

无友不如已者:没有比自己差的朋友,和比自己更好的人交朋友。

过则勿惮改: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犯了错误及时修正。

这里是孔子对一些想要成为君子,但现在不自重,现在是浪子的人给出的批评和建议。

不忠诚守信,学习搞不好,别人也不会服你。

一定要忠诚老实,诚实守信,多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

欢迎访问我的专栏

道德经和论语注解


君子,指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领导者。

君子要稳重不轻佻,否则不能建立威严(讲话没人听)

做学问的时候,则不能顽固不化,要善于与时俱进。

忠于内心,信于朋友,

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发现有过失就改正,不要死要面子,讳疾忌医。


个人更赞同前一种观点。

「君子不重」,君子不敦重,不慎重。「则不威」,就不会有威严。「学则不固」,学习的知识就不会坚固。「主忠信」,主张忠诚守信。「无有不如己者」,不要与道义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注意,在道义上不如自己的人。)「过,则勿惮改」犯了错,就不要怕改正它。

想问问题主后一种观点是怎么申发出来的?


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上边两句说孝悌之人,行有余力可以去学文。

而能做到孝顺父母竭尽全力,忠君爱国,不恤性命,交朋友守信这种地步的,即便没有上过学,我也认为这是一名君子。

作为一个君子要守节持重,发自内心的去守礼,不然外人看著就像个二流子一样,这样的人即便去上大学,也就混个徒有其表,镀了个金而已,本质并没有高尚起来。

所以呀,做人还是要以忠信为本呀。

交往的朋友都比自己强,自己看到自己有什么过错,要向朋友那边思齐呀。


不重则不威,不学则不固。

别把论语看的太神圣,不顺改就是了。


自我提高的方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