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君子不厚重就沒有威嚴;

學習,就可以不粗鄙淺陋;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正."

另一種說法是講自尊和尊重他人


《論語》,不容易讀,更不容易講。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論語每一章都是有聯繫的,不通義理,便見支離。這一章在上一章必學之後。既成其學,然後可稱君子。

因而,這一章是對君子講,不是對著普通人。一般人,談不到什麼威。君子之威何來,在其行之篤。其行如何篤,看上一章。一個人做事能致身竭力,此人必能生威。

但君子本是和樂的,不是為了顯威,不重則不威,是一句勸解,是君子之修。一個人有了威之後,要懂得收斂。這威不是威風,而是自然的篤定。正是這種篤定,會給人以壓迫力。有一個簡單的例子,任何人在自己的專業裏成就,會形成一份普通人敬畏的較真。這份較真,就給人以壓迫感,是威。

不重則不威,事情不重,就不要過分較真。太較真的人,其實並非真的較真,而不是不如此較真,自身不得力。這是人在狀態中,才能使上全力。孔子指出了初學君子的修養,第一就是讓自己從這種較真得力的狀態裏解脫出來。不重則不威,能分出輕重緩急,則威用自如,君子就能輕靈自在,不會隔絕與人,該擔當處擔當,其他時間,就是和樂的狀態,不必時時刻刻都是一副嘴臉。

學則不固,君子是成意見之人,自己已經成就一番見識和邏輯,自我圓融無礙,此時怕的是固。君子之固,不是普通的執著,而是自有定見。君子既已成學,為什麼這裡還說一句學則不固。一個人明白了之後,是有了學問,但一個人明白之後,還需要不斷地去明白外在世界,如此纔不會偏執己見。

不固才能容人讓人,堅定而知容讓,纔是君子,是君子之大。

君子不重則不威,是讓君子從較真得力的狀態之中解脫,防止用力過猛,事事都重,無法輕靈自如。後世有許多謹嚴君子,所謂道學家面孔,漆黑如鐵,人見人怕,事事上綱上線,容易生成教條,拘泥不化。

學則不固,是君子有見,自我圓融,容易立理限事,無法融通世情,允人做人。後世有閉門稱王,不是無理,而是固結。似天下只此一事,似萬物只此一理,妨礙生化。

此二事,是君子之當止;餘下三事,則是君子之當行!此章之大旨,就是必學成德之後,身為君子應有之行止!

主忠信,此處之主,鄭玄注「親也」,親近之意。所以主忠信的意思為「親近忠信之人」,且前人由此以為,如此解釋與後文「無友不如己者」相接,文義曉白。談的是君子如何交友的問題。

其實不然,且不論說親近忠信之人這樣的意思,可以直接表達為「泛愛眾而親仁」,主解為親,本身也有一些問題。加上忠信,不是如後世理解的忠和信而已。在此之前章節,曾子也提及了忠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忠是心中之見,信是對人之言,忠信強調的是合乎自身,作自己,根據自己的真實出發。

君子成德,所見也大,篤行生威,不固而學,於事物能得自己條理,於萬事必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君子之行,當以何為本?

君子之行,以守善為本?利他為本嗎?都不是,而是主於忠信,換言之,就是以忠信為本,也就是從自己的真實情況出發,不刻意做大事,也不刻意去承擔什麼,自己是什麼人,什麼感受,什麼狀況,就從自身的真實開始。

這纔是主忠信,言從所感所受所存,可修而不可飾,即為忠信。成德君子,最為忌諱的便是自以為和別人不同了,這也是不忠信。天天出門做好事,一定要求自己做個大人,照顧他人的人,也並非君子,而是感動自己,討好他人的人。

主忠信,就是回歸自己,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處境出發。

那什麼是無友不如己者呢?

無是禁絕之意,甚為嚴格,不是隨意,是絕對沒有。君子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己」的。

什麼是不如己,是比不上,還是跟自己不一樣呢?

所謂同門曰朋,身相近也;所謂同志曰友,心相近也。身相近,是處於一片天地,可以和諧。心相近,則是彼此認同,不只是客觀的同處一方,而是彼此主動結交。學而首章說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泛指能相處下去,和諧無爭。但是此處說友,意思是彼此認同,相互接近。

既是友,表示就是自己願意主動接近的。那麼這個不如己,分辨的便不是比得上比不上的問題了,因為能力地位的差別,不是判斷友的標準。重要的是對方這個人,不是和自己一樣,有相同的志趣、操守以及品行。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志趣、操守和品行和我不一樣的人,按現代的話叫做三觀不同的人。君子怎麼會以之為友呢?不要說君子了,我們普通人,會認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為朋友麼?

關鍵在主動這個態度,主動和人接近,結識暢談,表面上分明是以之為友,一起消磨了時光。但是心底卻是因為別的目的,為的是結識的價值,卻以朋友的態度親近了。

這是大問題。所以用了「無」這個字眼。普通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目的,假裝與人交友,但是君子不可以。不要說虛與委蛇,只要內心有絲毫的不認同,就不該與之為友。

注意的是,不是不能打交道,而是不能用朋友相處的方式,與之相處。這一句的重點,在嚴友,所以關鍵不在不如己,而是這個「無」字,是絕對的禁絕。

什麼是君子?主忠信,做自己得人,如果為了其他目的而與人為友,那置自己的真性情、真好惡於何地?那麼朋友和利益還有什麼分別呢?今天的人也知道,有些人認識了,叫人脈,只有少數的叫做朋友。但是呢,有時候對人脈的接觸、親熱,比朋友還朋友,朋友呢,反而不知如何相處了,因為無利害相接,容易淡漠。不是朋友關係淡漠,而是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如何汲取利益了。

這一句「無友不如己者」,不是談什麼人際關係,其實內在還是君子之真實,以自己的真實,而有真實的朋友,分別朋友和其他有交往的人,使得君子由內而外,昂然朗然。

最後一句說「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是完人,世上也無完人,所以君子也會有過。君子會比普通人更難改過,為什麼呢?因為君子內在好惡分明,是非動然,不會如小人一樣,文過飾非,掩蓋自己的問題。面對自己的過錯,君子比誰都更加的自責。

什麼叫勿憚改?意思是,君子害怕改正自己的錯誤嗎?並不是這樣的。假如能夠彌補,能夠做什麼挽回,君子肯定是毫不猶豫,會傾盡全力的。

君子真正所憚的,也就是畏懼的,不是不承認和不彌補眼前的錯誤,而是從此以後,君子一直記得自己的這個過錯,而始終無法放過自己。君子責備自己,會讓自己長時間處於一種良心債之中,甚至覺得不應該放過自己。永遠翻不過去這一篇。

君子的心和眼睛都是那麼明亮,完全知道自己的用心用行的過錯,所以這個改,不是改正的意思,而是改變和更新。夫子在這裡告誡的是,君子不要執著自己過去的錯誤,不要心心念念在自責之中,不要害怕翻過這一頁。

君子之憚,是自承其責,把錯誤在時間裡無限的放大,怕改變之中形成遺忘,導致此後再度犯錯。君子之自潔也如此,卻也因此過於圓滿,難以承受缺憾。

天地常新,日月易改,君子當與之不息也!

淺而言之,這三句錶行,談的就是做自己,合自己,舍自己。


學而第八章主題是論學,前句強調學要有所偏重,學好的不要學壞的,後句指出具體需要重視的三個方面。後句與9.25僅差一字。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前句:重威學固;後句:忠信友過。


先聊重威學固。

A 重字釋辨

重字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三章,如下:

1.8子曰:「君子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20.1堯曰:「諮!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論語有三重

  1. 不重則不威。(及物動詞,隱去賓語,分詞形式作形容詞)

2.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置於動詞後作名詞)

3. 所重:民、食、喪、祭。(及物動詞)

學當有所重,所重:「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B 威字釋辨

威對嚴,意思相近又有不同。

你有威嚴,別人不敢冒犯你。

你的威和嚴,是兩種對別人不同的恫嚇。

威是陰嚇,嚴是陽嚇。

對古人而言,最嚴莫過於父,最威莫過於姑,所以有威姑和嚴父之說。

你管你爸叫嚴父,你老婆管你媽叫威姑。

嚴是你爸叫你幹嘛你都得聽,你不能拒絕也無法違抗。

威是你老婆不敢對你媽下命令,不能下也不敢下。

嚴是明著的對別人有絕對壓倒式的影響力。

威是陰著的對別人的影響有免疫力,別人甚至不敢給你下命令。

威是防守,嚴是進攻。

論語沒有嚴字。論語往往以猛字和威字並稱。

威字在論語中出現三章:

  1. 君子不重則不威。
  2.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3.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威字和安字都有個女。

這個女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女,代表人心中的陰處。

安是把女放在一個房子裏養著。

威是戌女,就是手持一把戈站著防守,戌,烕也。烕是滅的古文。

君子為學,正心修身,都知道近仁,卻往往不注意遠佞。

佞者比仁者多個女,得萬分注意。

C 學字釋辨

學業有攻守,善善是攻,惡惡是守。

學好的是攻,不學壞的是守。

古人譬小人君子為身心。君子為心,小人為身。

對內主攻,威則身從心,心定則身安,學就是作出改變,固是說這種改變能穩定下來。

對外主守,威則小人不敢靠近,固則不被小人迷惑。

君子固窮。窮是不達,求仕不得位。固便是不變節。

D固字釋辨

理解重威學固這句話的一個難點是固字。

詞性到底是虛是實?固於之固是實;固然之固是虛。

語義到底是褒是貶?牢固之固,固窮之固是褒;毋固之固,疾固之固是貶。

君子肯定是希望威,但君子到底是希望固還是希望不固呢?

"學則不固"之固可作兩解:

  1. 牢固之固,是褒;

2. 頑固之固,是貶。

固字在論語中出現9章,如下:

1.8子曰:「君子不則不威,學則不固。

7.36子曰:「奢則不孫,儉則。與其不孫也,寧。」

9.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毋我。

9.6「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14.32「非敢為佞也,疾也。」

14.36「夫子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15.2「君子窮,小人窮斯濫矣。」

15.42「然,相師之道也。」

16.1「今夫顓臾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E 前句理解。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這兩個則字句放在一起似乎有問題?

這句話究竟是兩勸還是一勸?

1.作兩勸解:君子得重,君子得學。

不重的話,有一個後果:不威。

不學的話,也有一個後果:固步自封。

2.作一勸解:君子得重。

不重的話,有兩個後果,一則不威,二則所學不固。

若作兩勸,孔子當說:不重則不威,不學則固。

若作一勸,文字似乎不通。

私以為兩勸當合為一勸,兩個則字句既非並列,也非遞進,而是嵌套。

整句勸君子重學。

勸重只是方式,勸學纔是核心,合在一處,勸「學當有所重」。

更恰當地說,這句的主題是: 勸學當有所守。

F 重字再辯

不重就是輕,輕者浮,重者沉。

君子當敏於行而訥於言,當敏於事而慎於言。

輕就是你說話沒分量。

君子當威而不猛。不猛則仁者自近,威則佞者自遠。

君子之重,不僅在言還在色,所謂色就是容貌方面保持溫和恭敬。

說直白點就是不要把臉擠成一塊麻花,也不要把臉拉得長長的,就老實點別亂動。

君子的「重言重色」與小人的「巧言令色」有所不同。

「巧言令色」是一時的權衡,是有意識的控制;

「重言重色」是習慣的反應,是無意識的本能。

重物有慣性,重複學而習得,所以叫做習慣。

重字古代不分兩音,輕重的重就是重複的重。


接著再聊忠信友過。

G 主字釋辨

如果說前句重心在重字上,那麼後句重心在主字上。

有所重就是有所主,重和主都是中。

主字在論語中出現5章。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16子曰:「射不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9.25子曰:「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2.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16.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主,及物動詞,相當於「主於」的省略。

射不主皮,射主中不主皮,就是射中才是重點,射穿不是關鍵。

H 忠信之辯

忠信是事君。

《孝經》把這個說得很清楚。

孝悌是事親,忠信是事君。

悌就是敬,信就是順。

父慈子孝,兄惠弟敬,孝敬是仁的兩端,事親以仁。

君信臣忠,上恕下順,忠順是義的兩端,事君以義。

I 友字釋辨

同門為朋,同志為友。

同志就是同道。志向相同的叫做友。

友不是朋友,友只是友。友是及物動詞。

「無友不如己者」並非說:不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朋友。

「不如己者」指的是志向和自己不同的人。

關於交友的問題,子張背後說了子夏的壞話。

19.3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交和友是兩個不同的動詞。子夏和子張說的是交,不是友。

關於如何擇友,老師說得很清楚了,這兩位好學生不會不明白。

友是往來相處同道而行,友在身,交在心。

有些人可交不可友,有些人可友不可交。

曾子說: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如果子夏不能「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如何能說出這樣的話:

19.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老師怎麼又會如此告誡他:

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總而言之,「無友不如己者」就是孔子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正如Smith和Taylor很難聊到一塊。

此「不如」非「智愚或賢不肖」之「不如」。

J 過字釋辨

過則勿憚改,這句說的也是學。

孔子認為眾弟子中唯有顏回稱得上好學,依據有二:

  1. 不遷怒;
  2. 無二過。

不遷怒,則知己過。

知過能改,則無二過。

知道不易,做到更難。

勿憚,就是勇。

君子要有智有仁,還要有勇。

好學不僅是花時間讀書,而是勇於發現自己的過錯,

並且勇於做出改變,通過反覆練習形成自然而然的習慣。

K 後句理解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三個小句說了三樣,為何是這三樣?

同樣的問題,曾子說每日三省其身,也說了三樣。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對應「主忠信」, 說的是君臣之間;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對應「無友不如己者」,說的是朋友之間;

「傳不習乎」對應「過則勿憚改」,說的是師徒之間。

師徒就是父子,上下之道。

朋友就是夫婦,內外之道。

君臣就是兄弟,左右之道。

康德說事物之間有三種最基本的關係:類別關係,互惠關係,假定關係。

類別關係,古人稱為上下之道,以父子和師徒為代表。

假定關係,古人稱為左右之道,以君臣和兄弟作代表。

互惠關係,古人稱為內外之道,以夫婦和朋友為代表。

類別關係和時間有關,古人說天在上屬陽。

假定關係和空間有關,古人說地在下屬陰。

互惠關係和意識有關,古人說人居天地間,陰陽交匯。

這三種關係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齊家是立人之道,治國是立地之道,平天下是立天之道。

君子有三重身份:君,親,師。

在家為親,在國為君,在天下為師。

論語中很多章句表面看似乎毫無關聯,實際上,是有講究的。

其實論語中很多章句並非毫無邏輯關係,沒看出來不代表沒有。

再看以下這章: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事父母,是在家庭中的角色。事君,是在工作中的角色。與朋友交,是在社會中的角色。

家庭是立人之道,工作是立地之道,社會是立天之道。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

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不慎重,不自重,言行輕率,就不會在家庭朋友國家中有威信,學習也不會很紮實很牢靠。

主忠信:最重要的是要忠誠老實,誠實守信。

無友不如已者:沒有比自己差的朋友,和比自己更好的人交朋友。

過則勿憚改: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犯了錯誤及時修正。

這裡是孔子對一些想要成為君子,但現在不自重,現在是浪子的人給出的批評和建議。

不忠誠守信,學習搞不好,別人也不會服你。

一定要忠誠老實,誠實守信,多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

歡迎訪問我的專欄

道德經和論語註解


君子,指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領導者。

君子要穩重不輕佻,否則不能建立威嚴(講話沒人聽)

做學問的時候,則不能頑固不化,要善於與時俱進。

忠於內心,信於朋友,

與志同道合者為友,

發現有過失就改正,不要死要面子,諱疾忌醫。


個人更贊同前一種觀點。

「君子不重」,君子不敦重,不慎重。「則不威」,就不會有威嚴。「學則不固」,學習的知識就不會堅固。「主忠信」,主張忠誠守信。「無有不如己者」,不要與道義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注意,在道義上不如自己的人。)「過,則勿憚改」犯了錯,就不要怕改正它。

想問問題主後一種觀點是怎麼申發出來的?


不知這樣理解對不對。

上邊兩句說孝悌之人,行有餘力可以去學文。

而能做到孝順父母竭盡全力,忠君愛國,不恤性命,交朋友守信這種地步的,即便沒有上過學,我也認為這是一名君子。

作為一個君子要守節持重,發自內心的去守禮,不然外人看著就像個二流子一樣,這樣的人即便去上大學,也就混個徒有其表,鍍了個金而已,本質並沒有高尚起來。

所以呀,做人還是要以忠信為本呀。

交往的朋友都比自己強,自己看到自己有什麼過錯,要向朋友那邊思齊呀。


不重則不威,不學則不固。

別把論語看的太神聖,不順改就是了。


自我提高的方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