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的真意是什麼?

我不知道我我有沒有把握到學而篇的真意,但是願意將我的理解說出來供大家批評!

學而為什麼排外第一位?性相近習相遠,說明後天的學習很重要。

那麼何為學習呢?學習其實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學過毛主席實踐論的應該知道,認知源自於社會實踐,一個人因為出於生存或者其他的需求,需要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慢慢的積累了認知,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社會實踐中獲得的。但是對於個人,不可能你參加所有的社會實踐去獲得這些認知,所以學習他人的認知也非常必要,即書本中獲得間接認知,因為間接認知也是前人的實踐認知,所以相對來說雖然沒有第一手認知那麼深刻,也是可靠的認知。而且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的認知都是從間接認知中獲得。

但是學來的認知靠不靠譜呢?就需要實踐去檢驗,假如檢驗後成功了,證明自己學的是對的應該高興,假如檢驗後失敗了,說明自己的認知是錯的,你就可以提高自己,也是件高興的事。

而人類的知識太多太複雜,學習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學會抓主要矛盾,要有偏重,即君子務本。

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反覆的自我糾錯,即吾日三省吾身。

學習實踐的過程中要學會尋找規律,總結理論,即到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學習重在為了實踐,而不僅僅是知道這個道理,即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如果這個人實踐能力很強,雖然他沒學理論,實際上他對這個事情的認知已經超過只是學理論的人,吾必謂之學矣!

不重視實踐,那麼學到的理論知識便不穩固,要學會走羣眾路線,想羣眾虛心求教,錯了就不要害怕改正。

學習要追溯源頭,不能不求甚解,還要適當的擴展,推測發展規律,那麼你的學習成長就很快了。

走羣眾路線就要有謙虛的態度,這樣羣眾才願意指點你。

要明白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理論,從片面的理論到相對全面的理論,所以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停的去雕刻。

以上可以看到,學而篇就是關於對學習跟實踐的重要論述。只是儒家認為培養人的品格很重要,所以論述中就拿儒家認為重要的品格舉例。就像我認為毛澤東思想很重要,所以我全篇用實踐論的觀點去論述。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論語及禮記(中庸等)其實是都是對易經卦象的解讀發揮。

《學而》篇的真意或說主旨是什麼呢?根據我以洛書卦解,本篇是孔子對易經坎卦的解讀!

開篇夫子有三問——逢三句遞進者,多對應內卦三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對應習坎初變水澤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悟,為兌為體;時習為反覆練習,為坎水為用(坎為頻率為用功)——若有所悟,靈犀之(澤為少女歌舞之象)。

有朋自遠方來對應習坎再變水雷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震雷為志同道合,羣而不黨;坎水為枕道踐理,毀譽坎坎——證道不易,自得其

人不知而不慍對應習坎三變水火既濟六四,尊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為治學心得為經綸抱負(是取其精華,是去其糟粕),為傳道廣德為文化輸出——建德若偷,何之有?

以前只是略讀《學而》給出過洛書卦解草圖,應邀逐章細讀修正之。

三更已過,有空再更。先給出卦圖,大家對比原文領悟吧。

習坎:下坎為智者啟發(壬),上坎為改弦更張(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過則改。

炎離:下離為先王之道(丁),上離為宗法威固(午)。如同兩個凡是,四項基本原則,關乎國體架構。

巧言令色則為教條,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敬事而信、以禮節之,口號旗幟而已。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名正則言順。若先王之道不合時宜,何須忌憚禮讓賢德,改旗易色!


這纔是《論語》《學而》篇第一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

《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的,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闡析】

這句話是《論語》的開篇,顯得極為重要。

因為開篇就是對整部《論語》思想學習方法的一個概括,極具意義。

如果這句沒有弄得清楚明白透徹,就更加無從談及對整部經典的研習。

首先,關於 「學」,《論語》中提及極多,其後也會一一講解。

學,在甲骨文中的本意原為「教」,後來才引申為「受教」,「主動求知」的意思。

《尚書》「學,效也。」

學,首先是由師長教授你知識技能,參照模仿著去做,

進而有所覺悟,才能開啟下一境界,主動求知。

我們常講一句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總是會效仿父母的言行,這就是學的第一步了。

接下來,就是「習」。

多數時候,習被理解為溫習,複習,這其實有很大的一個誤區。

因為,在甲骨文中,習的本意是「練習,實踐」。

《說文解字》「習,鳥數飛也。」

也就是鳥兒多次練習飛翔,纔能夠掌握飛行的技能。

而回到孔子自身,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作為一個以身踐行學說的人,

習是練習實踐的意義就更加明顯了。

孔子自身就是在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言傳身教,

所以,學了之後,進一步的就要落於練習實踐。

那麼學習,綜合起來,其實也就是後來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修身的過程,

《大學》中講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天下平。」

這句可以說是學而時習之的延伸與闡釋。

學習的前提是正心誠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心態端正,誠心實意」,

這種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堅持不懈的精神,纔是學習的前提。

能夠正心誠意的堅持「學而時習之」這一過程,

方可從中體會到求知覺悟成長的快樂,

方能「不亦說乎!」

「說」同「悅」,意為「高興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古義同門曰朋,

意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趕來,也是值得高興的事。

今天的「朋」,被我們無限擴大,覆蓋了五湖四海,天下八方。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是極為重要的。

大意為「人們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才是君子所為嘛!」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人不知,不知的是什麼?

其實人與人之間,因為學識深淺,地位高低,語言表述等差異,

經常會有造成互相不理解的時候。

這種時候,就需要不慍,不生氣,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君子風度。

細細想來,難道不真的是這樣麼?

日常生活中,夫妻口角爭執多源於因為自己的思行不被理解而生氣,

上級因為下屬「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而勃然大怒,

因為與同事,與客戶間溝通,對方沒有理解你的想法而新生怨懟。

其實,細細想來,這些不僅沒有所謂君子風度,

而且還有害身心,不利於事情的溝通解決。

而且,反過來想一想,別人知道的事,我們又都知道嗎?

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別人跟自己一樣,我知道的,人家就有義務知道;

我認為很簡單很簡單的道理,對於別人也應該很簡單。

也有一些對於別人來說很簡單的事,我們根本弄不了呢!

【其他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

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

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

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

「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

「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

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

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

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

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

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

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

(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

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

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

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

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

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

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

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瞭解。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中心:中間的暗線是——中庸。

詞註:時,一年有四時,即季節。一季就是三個月。

朋,東北得朋,西南喪朋。

君子:心為君,腎為子。君子實是指能心腎相交的人。

翻譯:(中庸)學後用一個季節來練習,不也愉快嗎?(煉精化氣)有朋自東北來,不也愉快嗎?人不知自己而不惱怒,不也是能心腎相交嗎?

解釋:喜怒哀樂之謂發謂之中,挑土夯牆謂之庸。中庸就是堅持情來不發的功態。

證據:

1.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2.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各種論述多如牛毛,論語歷代之著解也多多,故在此簡述之。

論語的真義就在開篇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也更是學而篇的真義。

這一句簡稱為兩個字:學習。但客觀而論,我們均偏在一邊,要麼只學而不習,要麼只習而不學,要麼又有學又有習,卻沒有學習的喜悅,而是充滿痛苦。這三種均有問題。

可見不只要學,還要時習,更要法喜充滿,方入學習之門。反之,只學則流於理論;只習則偏在實踐;有學有習而不樂則雖有理論又聯繫了實踐,卻沒有解決自己和他人最關心最關鍵的麻煩和問題,故雖有學而時習,內心卻無喜悅快樂。

因此,真要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一句,是相當困難的。論語在後面對於【學習】有相當多的論述,例如:思之無益,不如學也。

又如: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又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又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又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又如: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又如: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又如: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又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又如: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略舉以上原文,實則多多矣。總之,學習志在聖賢而非富貴,學習為成就自己的真實道德學問而非嘩眾取寵,學習為五倫十義、為五常十善、為四維八德,學習為煩惱輕、智慧長,學習為了天下為公、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久力。故學有所長,用之於民,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方達【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註:五倫為五種關係,即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這五種關係。十義為如何處理好這十種關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君仁臣忠、朋友有信。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則必須處理好這五種關係,而這五種關係要處理好必須遵守這十義。五倫十義是相互的,必須雙方都遵守纔行。

五常十善,五常為仁、義、禮、智、信。仁者無敵,沒有敵人,不會傷害任何一個眾生,此為不殺生;義者,合情合理合法,不義之財,視之如浮雲,此為不偷盜;禮者,守規矩,落實為不邪淫;智者,不糊塗,落實為不飲酒;信者,不妄語。儒之五常即佛之五戒,名雖不同,其義相同。十善則為身三口四意三,身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則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則不貪、不瞋、不癡。

四維八德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八德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四維八德之目的只為仁愛和平,天下大同,現在所謂共產主義即是。


這一篇開宗明義,闡明瞭孔子的思想剛要,點明瞭「誰」學?「學」什麼?學了要「做成」什麼?並且明確了天、地、人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基礎構架,並且也指明瞭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不知之人的慍」的問題(其中知是通假「智」,慍就是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的鬱結。)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其實這一章節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思想的總綱。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格局之大,科技水平如此之高的現代人根本無法觸及。但可悲的是他的弟子把他的思想完全曲解,甚至南轅北轍,一直到現在。看了纏中說禪對論語的解釋,才大徹大悟。


學什麼?關鍵是內容!

《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傳什麼?傳道,所以學生要學的內容就是道!

什麼?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的客觀規律!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譯:學道以後有機會就去發現道認識道瞭解道掌握道應用道,即認識客觀規律,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培養新生事物,取得自己希望的成果!


《論語》每篇都是以第一章來命名,各章之間也沒什麼聯繫,就是掛在一起,所以你說某一篇的真意本身就是個偽問題。


很高興能刷到這樣的問題。我個人並不知道學而篇的真意是什麼。但論語存在兩千多年,自然不乏解論語的人,而大多數人解的都是差不多的。這裡沒有什麼對錯的問題,都是每個人自己的理解。 前不久有幸讀到了一位奇人對論語不一樣的解法。在此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裨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詳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開頭,當然不是一般所解那般膚淺可笑。不過,這從原句中摘錄兩字當成章節題目的「學而」,除了讓以後的李商隱找到了命題的好方法,以及讓八股文命題多了一種壞方法,就沒有更大意義了。章節的題目都是後人所加,而整個《論語》是氣脈貫通的,其實並不需要分什麼章節。

題目說完,開說正文。這三個「不亦」,大概是漢語語言歷史中被最多人的口水所吞沒過的。但真明白這三句話意思的,大概也沒有。這劈頭蓋腦的三句話,彷彿好無道理,又好無來由,憑什麼成為中文第一書的開頭?如果真是這樣,這《論語》一定是歷史上最大的偽劣商品,或者就是瘋人院裏隨意採錄的瘋言瘋語。

其實,這三句話只是一句話,這是一個整體,是整個儒家思想的概括。浩如煙海的儒家經典,不過是這三句話的一個推演。明白了這三句話,整部《論語》就豁然了,就知道上面「整個《論語》是氣脈貫通的」那話並不是隨便說的。】

上面是纏師(纏中說禪)對論語新解的開篇裏的一段,具體的解這裡不方便展開。有興趣可以去網上搜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