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分如下幾類:

自主:國產品牌,熟悉的品牌如,比亞迪,吉利(還有幾何,領克),長城哈弗(還有歐拉),上汽榮威,廣汽傳祺,一汽紅旗,蔚來汽車等等品牌

外資(進口):品牌和生產基地在海外,需以進口方式進入國內,銷售至用戶。典型代表:豪華跑車品牌等,基本以訂單形式生產並進口至國內。

合資:國外品牌,與自主車企合資,在國內設廠生產並直接自建渠道銷售,如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東風本田等等。

由於早期中國工業體系較弱,汽車工業發展不給力,進口車銷量不滿足人民的需求,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組建合資汽車品牌。

可以看到,合資品牌目前是國內汽車市場的銷量主力,如一汽大眾年銷量200萬多。口碑也較強。

而自主品牌也在發力,已經逐步趕上,如五菱汽車的爆款宏光mini ev,銷量已經吊打特斯拉了。

希望大家多支持國產品牌,真的不錯。


顧名思義就是由中方與國外投資方共同成立的項目。中方出資的方式:出讓土地廠房使用權、資金;國外投資方出品牌、技術、資金、人才等合資汽車就是上述情況合作情況下的產物。國外提供技術、人才、品牌等在國內組裝,但核心技術還是由國外掌握。

我國和外國汽車生產廠商建立的合作依存度略低,一般我國在學習外國汽車生產商更多的是組裝技術、企業文化、內部管理等等,但是對於我們真正需要了發動機以及變速器等核心技術往往是國外進口,賣給我國的一般都是落後10年到20年的技術。也正因此,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我們花大價錢去買這些技術或者成品,自然就造成合資車價格大部分高於國產品牌。


簡單來說就是「借腹生子」。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汽車的歷史了。在我國的汽車消費中,經常會提到進口車,合資車,國產車之類的區分,那我們的汽車行業是怎麼形成這樣的局勢的呢?這個事情其實非常有意思,今天我給你捋一捋。

1949年建國的時候,中國汽車保有量僅有5.1萬輛,還停不滿今天的一個大型廣場,而且這5萬多輛車沒有一輛是我們自己造的,都是進口的。這種進口車對於我國來說資金流出去了,除了買了一台車,任何技術和經驗我們都得不到,這當然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於是我們的前輩們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從無到有,開始發展中國自己的汽車工業,不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產的車主要以卡車和工程車為主,直到1978年中國有了多次出國考察的機會,這才意識到我們的差距竟然有那麼大。

於是合資這個模式才被提出來。合資的初衷是向外國的先進技術學習,來提高我們自己的工業水平。那麼怎麼樣才能吸引那些在全球已經很知名很成熟的汽車汽車品牌來國內和一些工業技術非常落後的企業合資呢,人家沒有必要帶著我們玩,是吧,

這個時候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以及一系列的政策就出台了,簡單通俗的來說以市場換技術就是告訴國外那些汽車廠商,我們中國的市場需求非常大,要買車的人很多,你們國外的那些大牌汽車想要在中國銷售賺錢,要麼還像原來一樣進口,但是也要收相當比例的稅,那你可能10萬塊錢的車你賣到20萬才能賺到錢,另外一種方式和我們當地的企業合資生產經營,把你的生產技術分享出來,在國內製造汽車。相對於進口車可以減免關稅,消費稅等等稅收,那你就可以用相對較低的價格賣出去更多的車從而賺到錢。

通過政策的不斷調整以及和外資漫長的談判,在1983年的五月五日北京JEEP的經營合同簽署,這是我國汽車行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緊接著上海大眾,天汽大發,廣州標誌等合資品牌也相繼成立。

一隻金鳳凰帶來的一個地區的產業升級,而一群金鳳凰則帶動了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向前發展,它給中國消費者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把世界上那些最優秀的車型以更加親民的價格擺在了眼前,讓消費者有能力購買到更加優秀的產品。

OK,以上就是合資車的介紹了,不知道你懂了沒有。有什麼疑問歡迎評論區提問。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請點個贊。謝謝


進口的品牌,國內生產,依託一個國產品牌的生產線,稅費啥的有優惠,所以車價降低了,購車人和車企都有好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