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对于此章的理解,看了大多数注家的译文让人觉得很郁闷。尽管「上善若水」这个词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水之善」究竟是什么,老子在这里推崇「水之善」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水之善」与「不争」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以前的注释中大多没有清晰答案。

我认为,如果想要对此章做出正确的理解,必须:一、理解先秦道家「明天道以喻人事」的理论模式;二、理解《老子》中经常采用的由自然规律推导为政规律的论说模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在用水来比喻道。老子在这里重点阐述了水之「几于道」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利万物」,一个是「居众人之所恶」。而这两个特点,同时也是,或者说正对应于,《老子》之中反复阐明的对于侯王的要求:「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和「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对于此句的理解,我大体上同意赵又春先生的意见(赵先生与其他注家的意见多有不同,但我认为合理的多)。只是,赵先生认为「上善」指「上善之人」,「道」指「得道者」,我不能同意。

赵先生认为:第二个善字也是名词,因为这句不是说「水善于利万物而又不......」,而是说「水之善(性)在于它既利万物又不......」,只有这样理解,后句「居众人之所恶」才自然也是水的善性的表现,就是说,能够让「善」字管到后一分句去;「善」若是「善于」的意思,则是管不到后句的——「居众人之所恶」是水的本性,不属于才能,谈不上「善于」不「善于」。我认为赵先生分析的非常在理,如此理解,无论从文章主旨的一致性上,篇章逻辑的连贯性上,文字训释的合理性上都有理有据。为了使这种理解在文本的表达上更加明晰,我对此句做了文中所示的断句。

我再补充一点关于将「水善」理解为「水之善」的原因:「利万物而有静」和「居众人之所恶」都是水之性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水的善的方面;水亦有恶的一面,也就是洪水猛兽恣意横行,「不利于万物」、「不居众人之所恶」的一面,这些显然也是水善于做的,但却不是水之善。所以,在此将「水善」理解为「水之善」而不是「水善于」可避免这一日常常识的矛盾。

此句的「有静」在各个版本中亦不相同。帛书甲、乙本均为「有静」,而在世传本中为「不争」。对于世传本本章前后同时出现的两个「不争」,我认为放在作为结论处的后面比较合适,而在此处说明水之善时则比较费解。静字在《说文》中为「静,争声。」,是可以作为争字的同声通假的,但具体怎么通假,则要结合语境,「有争」在此处义不相协,亦怕是无法通「不争」的,而且「有静」是能够得出合理解释的,故此处仍从帛书本。

对于「有静」,高明先生认为:「有字有求取之义,《广雅释诂》:有,取也。犹言取于清静也。总是争取到清静的地方去,这种品质不就是不争吗?所以,把有静看作与不争同义,或干脆改为不争,一点也不违反经文本义,倒是让文义更加显豁了。」赵又春先生也支持高先生的观点。但是我并不完全同意,我认为问题在于他们都对「静」字在此处作了一个望文生义的解释,而实际上,「静」在《老子》中是一个被给予了特定意义的概念,在「致虚极也」章中,对「静」的定义是「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也就是说「静」在《老子》中是「回复,归结到根本、本源」的含义。

所以我理解此处的「而有静」是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利万物」这一「水之善」才是归结到了水的根本。

此句可通译为:

上等的善就像水。水的善在于:水能够利于万物,这才是水求取归结到了它的根本;居处于众人所恶的地方,这些都几乎也是道的特性。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对「七善」如何理解并进而得出不争大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略引一二:

清世祖《御注老子》: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静默,深不可穷,善渊也;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洗涤群识,平准高下,善治也;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郭世铭《老子,究竟说些什么》:居善地,不争奢华;心善渊,不争地位;与善仁,不争贵贱;言善信,不争利害;正善治,不争功过;事善能,不争强弱;动善时,不争先后。

刘小龙《老子原解》:居善地,善于择地而居(自然流往低处,故于地位不争);心善渊,其中心善于会聚八方之水(自然形成中心,于权势无争)予善仁,善于公平无私地给予(不分亲疏泽及万物,故与他物不争)正善治,善于整治自身而处于既不多余又无不足的标准状态(无过度之欲求,故与私利无争)事善能,善于适用自己之能成事立业(能因地制流而不强争)动善时,善于适时而动(故于先后无争)。刘小龙先生的《老子原解》是以帛书甲本为基础,但解译时多采众说。

虽众说纷纭,且都头头是道,但仍令人莫衷一是。总结起来,对于这七句,大部分注家(包括我认为对此章的理解最贴近老子原意的赵又春先生)都认为,如张松如先生所说:「下面七句,都是水德的写状又是实指上善之人,亦即通过水的形象来表现圣人乃是道的体现者。」

我认为这种理解过于牵强。水德,如果从「居」和「动」的角度还算说的过去的话,何来「心」、「予」、「言」、「正」、「事」?

故我认为这里说的就是君德,它们和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们都是在上面所论的「几于道」的「利万物」和「居众人之所恶」的总原则指导下的君德。这正是《老子》中典型的论说模式:先言「天道」(此处言的是「几于道」的水之上善),而后喻人事,也就是对「君德」的要求。

对于具体的文字,当我们确定了「君德」这一大方向,从「君德」的角度来理解后,便容易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了。

我认为,这里正像赵先生说的「这里的七个善字仍都是名词,每一个的前一字是交代这一句是从哪个方面论其善,后一字则说明它的具体表现。」当然,我更倾向于将后一字理解为是对「君德」的要求。(以下对各句的理解多有参考赵先生意见处,如有雷同,绝非巧合,特此鸣谢。)

居善地:居,从「君德」角度来看,绝不应当是指居住地,而是指「居位」,即社会政治地位或者直接就是居于君位。地,不是指地方,乃是指「卑下之处」(《荀子》「至下谓之地」; 又如「阴阳大论曰:黄帝问于岐伯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大虚之中者也。」。),可见,「地」完全可以理解为「居众人之所恶」的处下之道。此是说:居位之善(或者说君位之善),应当做到甘于处下。

心善渊:心之善,应当能够如深渊般容纳百川。

予善天:给予之善,应当是象天那样无私给予不求报答。

言善信:这里的言取言说意没有不可,但我还是取在《老子》中一贯采用的「政令」义,即:政令之善,应当能够真实诚信。

正善治:此处的治取其与乱相对义,即:为政之善,应当是能够天下太平无事。

事善能:此处的能取其「亲善、和睦」义,如《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即:处事之善,应当能以亲善、和睦为原则。

动善时:行动之善,要能够顺时应变。

此句可通译为:

居位之善(或者说君位之善),应当做到甘于处下;心之善,应当能够如深渊般容纳百川;给予之善,应当是象天那样无私给予不求报答;政令之善,应当能够真实诚信;为政之善,应当是能够天下太平无事;处事之善,应当能以亲善、和睦为原则;行动之善,要能够顺时应变。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后这句是对前面「七善」的总结,是作为在天道的纲领之下的明人事的七善的行动指南。「上善若水」对于「七善」来说,是「几于道」的理论基础。而「不争」是「七善」的行人事的指导原则。只有「不争」,即不与民意相争,才能真正的贯彻落实「七善」,才能「无尤」。

此句可通译为:

只有不争,即不予民意相争,才能保证(在为政的过程中)不犯错误。

章节通释:

上等的善就像水。水的善在于:水能够利于万物,这才是水求取归结到了它的根本;居处于众人所恶的地方,这些都几乎也是道的特性。

居位之善(或者说君位之善),应当做到甘于处下;心之善,应当能够如深渊般容纳百川;给予之善,应当是象天那样无私给予不求报答;政令之善,应当能够真实诚信;为政之善,应当是能够天下太平无事;处事之善,应当能以亲善、和睦为原则;行动之善,要能够顺时应变。

只有不争,即不予民意相争,才能保证(在为政的过程中)不犯错误。


你会喜欢哪种人?高高在上还是平易近人?踏实勤勉还是争名夺利?


上好的作为、行为要如水的作为,善是善于的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此为原文,其实原文有很多没有详细叙述的东西,许多翻译也并不到位。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的是什么呢?不争的是名次位列。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通常的翻译为:善于处于人们厌恶卑下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但这个并不能完全解释水几近道的原因。其实应该是,水可以在任何地方,哪怕是无人问津,又或是惹人生厌的处境,却从不焦躁,不以为然,静且安,所以和道的行为很接近。 接下来就是七个善。 1.居善地。书上的翻译是,处于卑下的地方。其实不然,我个人觉得本意为:选择一个可进可退的良好的地方,这里便是中庸之道。 2.心善渊,个人觉得本意为:内心要擅长像深渊一样深沉,遇事不可尽出于面,沉著冷静,让人不可轻易琢磨。这是为君之道。 3.与善仁,个人觉得本意为:交友待人要仁厚友善。这是社交之道。 4.言善信,个人觉得本意为:说到就要做到,要办好你说的事,这样就有了诚信。这是为人之道

5.正善治,个人觉得本意为:做事需要选择高明的正确的办法。这是处事之道

6.事善能,个人觉得本意为:做一件事就必须具备能力,也就是边做边学。这是为学之道 7.动善时,个人觉得本意为:行动不可鲁莽,应该要思前想后,选择最恰当的时机行事。这亦是处事之道。

最后老子说,有了这七样还不够,这七个诀窍不应该是为了搏出位而故意为之的,应该是你用来提升自己修养,品行而做的,不然的话就会忧患不断,惊前恐后,所以,只有不去刻意争抢名利,顺其自然而功成者才是符合道行的,这样才不会有忧患得失之愁。

此文仅为参考,如果大家觉得有错敬请提出
属于魔改。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