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國,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後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灶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灶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灶糖(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 「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飲食: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麵條。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裡,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
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
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衝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http://3lian.com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2016-02-01 木水杯 歷史故事每日讀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中國的小年。

掃塵,祭灶,吃糖瓜,就是在今天了。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說的可就是今天送灶王爺上天彙報的祈福語。

灶神,灶君,又叫灶王爺。主管一家人的伙食,最主要的要記錄這一家人一年之內的善惡之事。灶王爺左右兩邊各有一個神靈,各捧一個罐子,一個是善罐,一個是惡罐。這家人要是做了善事就在善罐里寫張紙條記上一筆,要是做了壞事,就在惡罐里記上一筆。然後到年底,直接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賬目,有點會計的屬性昂~

所以每年到農曆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就是今天,過去的家庭一般都會清掃灶台。畢竟灶王爺在灶台那盯了一年了,煙熏火燎的,尤其是碰上家裡沒有抽油煙機的,那得多煩。所以臨走的時候一定得給灶王爺打掃打掃環境,整的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的,是不。

其次,還得給灶王爺弄點好吃的,為啥?主要是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就是到了天上,只說好的,不好的事可一件也別提。怎麼辦呢,對了,給灶王爺吃甜的,又甜又粘的,關東糖、糖瓜!灶王爺嘴裡甜了,就不會 說壞話了,嘴裡粘了,就不願意講壞話了。

糖瓜、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製品,又甜又粘呀,小時候吃特別粘牙,好多年沒吃了。

另外,到了小年吃餃子也是由來的習俗,「送行餃子迎風面」,給灶王爺送行,不得吃點餃子嗎。

灶王爺臘月二十三走,大年三十那天彙報完畢還是要回來的,所以別忘了迎接灶王爺回來哦,當然迎接的時候,就是重新貼一張灶王爺的像就可以了,新的一年又開始嘍!


今天就是小年了,這麼應景的問題讓容小聲來回答一下。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傳統的祭灶日,稱「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小年可以說是宣召春節開啟的序幕篇章。

說起小年的由來,有個有意思的故事。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得知後,認為他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負責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挨家挨戶的狀態,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於是,民間就有了祭灶「小年」的習俗。

我們現在經常會發起關於小年是哪一天的討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別,民俗專家解釋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所以,因為受古代的影響,流傳到現在。古時北方多是政治中心,官家較多,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臘月二十四居多。

小年象徵著新年的開始,所以,在這一天也有很多和去陳迎新相關的習俗,比如做大掃除,洗澡理頭。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傢具。不同於以往的日常打掃,小年做的打掃要徹底,很多平時清理不到的地方都要好好打掃。比如,角落裡的塵垢蛛網,需要費勁拆洗的被褥窗帘等等。北方稱為「掃房」,南方叫做「撣塵」。因為「塵」與「陳」諧音,小年掃塵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寓意著把一切「霉運」、「不好的」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同時,這一天也有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的需求。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除了這些特有的習俗,中國人一過節絕對離不開特定飲食的慶祝。

最常見的還是要吃餃子,除此之外,還要吃灶糖。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有種說法,因為灶王爺要上天跟玉皇大帝彙報,大家為了堵住灶王爺的嘴,會抹上一層糖,俗稱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冬天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冷,糖總是凝固得很硬,裡面還會有一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又脆又粘,十分香甜。一年之中,也就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了。小時候吃灶糖粘牙的樣子我可是到現在還記著,真是痛並快樂著。

小年到了,距離大家團圓的日子又近了。對於,遠在異地的大家來說,小年可能就是一個提醒,告訴大家,該回家了。在這裡,容小聲也希望大家可以從這一天起,掃去過去一年來積攢下來的灰塵和不開心,乾淨開心地迎接新年。

http://ronshen.suning.com/ (二維碼自動識別)

編輯於 2019-01-2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寒冰幽蘭寒冰幽蘭

今天就是小年了,過完小年新年的氣息就更濃了。。。然而卻在上班。。。上。。。班。。。


今天就是小年了,過完小年新年的氣息就更濃了。。。然而卻在上班。。。上。。。班。。。


今天就是小年了,小年,通常指掃塵、祭灶的日子,被視為「忙年」的開始。由於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區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1-2]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除夕。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四,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三。近代我國一些地方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傳統上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在清朝之前,北方地區官民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因清朝中後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灶王爺,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1-2]

在清朝中期之前,北方的祭灶日也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北方人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說:「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也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 [4]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1] [4]

時間差別


農曆臘月廿四日(或廿三日),中國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故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度很虔誠,且很尊重。送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小年這天,也是中國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對聯

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又休妻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文章轉自外星人源碼論壇


小年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最主要的一項活動就是——祭灶神!

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

雲簡APP檔案查詢—秘殿珠林石渠寶笈

乾隆御筆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一卷)祭灶詞

清周鯤繪高宗御書范成大祭灶詞 :

雲簡APP文獻資料查詢——台北故宮書畫圖錄

其實,傳統上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

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

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

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

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

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

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在清代御制詩文中,記錄了此事:

(圖片來源「觀箴雲簡APP」)

坤寧宮祭祀處:

此圖來自觀箴藝術文獻中心資料庫

相傳灶王在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回天宮

向玉帝彙報自己所在這一家人的德行過失

以便確定來年該戶人家的禍福

上圖來自觀箴藝術文獻中心資料庫

祭灶的供桌上,兩支紅燭一爐香

桌上擺放有糖瓜、南糖

人們希望灶神甜甜嘴,多說好話少說壞話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以保來年平平安安

「灶王」的形象為一戴官帽

穿官服的五髯中年男子

有的配一位灶王奶奶

有的配兩位灶王奶奶

周圍還畫有八仙、童子、

聚寶盆、喜慶新年等內容

清版後印 灶君府:

祭灶禮成之後,供桌上的糖瓜、關東糖

就分給眼巴巴等待著的孩子們。

糖瓜和麥芽糖(也叫關東糖)

清乾隆祀灶畢啖糖餳

供品歷來豐厚,不只有糖瓜

除了宋朝的「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到了清代,清宮除糖品,供奉黃羊也必不可少

帝京歲暮八詠擬樂府 並序之祭灶記載:

此圖來自「觀箴雲簡」APP——檔案查詢

《後漢書》曾記載:

「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後人仿效陰子方,將黃羊作為祀灶祭品之一,

希望亦能如其一般得灶神庇佑,

家業興旺,後嗣繁昌。

清黃鉞《畫龢豐協象》之《黃羊祀灶》圖 嘉慶御筆題詩:

祭灶這一天,

各家歡送灶神上天述職

寄託了人們辟邪除災、

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諺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由於全國各地風俗不同,故而小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小年節日由來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漢族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漢族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小年到,祝福到,小年送你小祝願:願你小心情,一年更比一年美;心情美人更美哦。

吉祥小年已至,

新年也開始倒數啦!


希望能夠有所幫助哈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所以家家要打掃得乾乾淨淨,供上灶糖,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