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幾分鐘在手機上看精心製作的短片影視劇,是偽需求嗎?如果成為風潮,會有更多短片小說劇本被搬上大銀幕?Quibi 的出現會成為 Netflix、YouTube 的有力競爭者嗎?


一些不成熟的小想法:

  1. 不採用已經證明的平臺和產品形態做一步步的迭代和優化,而是上來砸錢做新平臺和似是似非的內容產品,感覺還是非常好萊塢的心態。不說絕對不看好,但非常難,因為這不只是內容好不好的問題,還有用戶怎麼靠少量內容短期內養成一個新的視頻平臺使用習慣的問題。
  2. 如果我是卡曾伯格,我就放下身段去做 YouTube 的內容提供者,同樣的內容,在 YouTube 上,驗證能否成功,變數少一些。畢竟內容本身也許還是需要迭代的。當然這樣可能對於好萊塢大佬顯得太 low 了,當然我也不是卡曾伯格。
  3. 十幾年前好萊塢就有人做過一個 Funnyordie,當時還是拉了紅杉資本的一個合夥人一起做的,做搞笑短視頻,但很快就結束了。核心就是一個問題:PGC 怎麼在 UGC 的汪洋大海里有自己的價值?畢竟你更貴,你試錯更少,你做一條內容,全世界已經出來幾萬條其他內容了,憑什麼你是最好的?只是因為你更貴嗎?這是十年前,當時還沒有 Instagram、Twitch 和抖音。
  4. Disney + 成功了,我還沒仔細研究為什麼,感覺是因為資料庫夠大夠獨家。Netflix 成功了,主要是因為當時競爭少且內容多。YouTube 成功了,因為 UGC 土壤良好,且平臺專心解決基礎設施問題,比如速度、比如幫創作者賺錢。Quibi 要解決什麼問題出能成功?我覺得內容要足夠多,多到能刷幾千小時起?我
  5. 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再說一次不嫌多:這個時代的內容競爭,已經從故事,轉向為角色。故事再精彩,不如角色可以在未來五十年上演連綿不斷真人秀。中國以前這種歷時悠久的明星不多,但現在越來越多,比如羅永浩、朱一旦,美國有卡戴珊家族,日本有眾多偶像和搞笑藝人們比如叱吒風雲幾十年的明石家秋刀魚,一個人一生的起起伏伏真真假假,當戲看好看過大多數電影電視劇。為什麼說這個呢?我覺得這是我這種有淺薄創作經驗的人能看到的未來,我很遺憾比我大佬無數倍的卡曾伯格,還在做過去的事情。


在羣裏看到大家討論這個 App,看了一圈知乎似乎沒有什麼帶圖的評測,自己下載了一個體驗,這可能是知乎首個關於 Quibi 的帶圖評測;由於版許可權制,軟體禁止截屏,部分圖片內容不為原作品內容,我用一些自己拍攝的照片進行了替換。

比較簡潔的 Logo 設計

類似於日本文化產業中,既有接近 1 小時一集的日劇、動漫電影和劇場版,也有 TikTok 之類短視頻平臺的火爆,作為 20 分鐘左右的動漫也可以很好的立足。我認為 Quibi 不會和現在的 TV Series 衝突,也不會像短視頻那樣碎片化,可以抓住「在喫飯或打車出行途中找點東西看」的場景,當然你在編譯代碼時看一看也不是不可以(逃。

Quibi 我是在美區 Apple Store 下載的,前 3 個月免費,之後觀看節目需要 4.99 刀一個月訂閱,7.99 刀可享受「節目+免廣告」訂閱,經測試國內互聯網不便訪問其電視節目。按照慣例,試用時需要至少有 7.99 刀賬戶餘額。

訂閱價格,提供三個月免費試用

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流媒體時間較短,屏幕錄製可以導致十分方便的盜版,Quibi 在 iOS 端直接禁用了節目畫面的截屏/錄屏功能,截屏結果為黑色(僅 UI),錄屏結果為切斷錄製。這種限制也導致 Quibi 不會有投屏功能(否則可以通過 AirPlay 等方式錄製)或者 PC 端軟體,其平臺的多樣性會收到限制,用戶使用時分享欲也會降低。以下兩張圖中劇情圖片為我自己拍攝的一張照片,UI 為軟體的真實 UI。

Quibi 可以在豎屏和橫屏播放。不同於短視頻無進度條的播放,也不同於 PGC 長視頻的橫屏,豎屏右側進度條的設計十分優雅,左側/右側雙擊屏幕實現快退/快進 10 秒,整體使用體驗比較舒適。

豎屏播放界面(虛構畫面)
橫屏播放界面(虛構畫面)

在其他功能方面,Quibi 提供了推薦流、搜索、關注、下載四個頁面,整體風格和 iOS 十分契合。

  1. 推薦流包括看過的劇,向下滑動可以看到更多推薦的內容。我用了一個多小時,看的劇集不太多,沒有感覺到推薦「個性化」的部分,不過很明顯經過了篩選,可能是基於 tag 做的,畢竟目前劇集總量也不多。
  2. 搜索頁點開也有推薦,其推薦可能更加傾向於熱點/新品推薦。搜索頁可以無法進行劇集類型模糊搜索,也基本不能使用劇名中關鍵詞搜索,需要輸入劇名全名或開頭幾個字母,十分不智能。搜索結果有「Top Result」「Show」「Episode」三個部分。
  3. 關注頁面是針對於劇集的,可以將一些劇集加入關注,更新時會收到推送。
  4. 下載頁面就是單純的下載,有標清/高清可選,實測標清並不太清晰,建議高清。

主要頁面

Quibi 在其宣傳中聲稱:Quibi 將指導劇集創作者適配豎屏和橫屏兩種場景,保證用戶任意一種模式觀看時都可以理解劇情,不丟失太多關鍵要素。本來以為所謂的「適配」是切割畫面,將原拍攝場景切割到另一種場景,後來發現遠不止如此。這種適配是在同一個場景中,使用不同的鏡頭設計完成對劇情的表達,在同一個片段中,橫豎屏播放時剪輯可能完全不一樣;劇集創作者應該是在剪輯前已經考慮到了橫豎屏時的不同,復用大多數鏡頭的同時,針對少數場景單獨拍攝了鏡頭。此外,在播放時可以無縫切換橫豎屏。這裡給出一個橫豎屏場景下的對比,其精妙的鏡頭設計和剪輯在各類 App 和劇集中無出其右。

在 Most Dangerous Game 第一集末尾,有一個男主出門的場景。

  • 豎屏觀看時,鏡頭先正面拍攝了男主起身,之後拍攝了男主出門的背影,最後鏡頭切到門外拍攝男主出門。
  • 橫屏觀看時,這個場景使用一個較長的鏡頭,攝像機始終在門附近,一氣呵成拍攝了男主起身、走向門、出門的過程。

手殘黨畫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圖中豎屏場景為第二個鏡頭。橫屏剪輯始終為男主正面,連帶另一個人拍攝整個房間,直到退出門外;豎屏剪輯為男主的背影,表明正在走向門。

不能截圖所以只能靈魂畫手上場了(X

Quibi 作為一個全新使用場景的 App,可以參考的先例比較少,Quibi 除了搜索外完成度比較高。在橫豎屏剪輯方面、特別是豎屏(傳統 PGC 內容主要以橫屏為主),雖然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對於用戶體驗的提升時巨大的。

Quibi 的市場佔有應該不會受到 Netflix 等流媒體平臺的太多影響,畢竟兩種場景的製作成本、使用場景不太一致,即便用戶羣體重合度較高也不會造成競爭。倒是當前 YouTube 等 PUGC 平臺用戶付費意願較低的情況下,Quibi 可能會吸引一部分高質量創作者轉移大本營;一旦 Quibi 在三個月試用期間內吸引到較多的用戶,對於高質量創作者而言,訂閱模式收入完全有能力超過靠廣告+會員盈利的收入,高質量的內容提供的正反饋也會推動 Quibi 更長遠的發展。


文 | 何潤萱

最近中視頻的概念被炒得很火,這是因為近期國內外都出現了同賽道的產品:北美有Quibi,中國有隨刻,一時之間中視頻成為流媒體的熱門概念之一。

Quibi劇集《Dont Look Deeper》橫豎屏轉換效果 ,圖源Wired

中視頻到底是什麼?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個詞還有點陌生,但其實「中」很好理解,它是相對於我們慣用的「長」和「短」視頻概念的再區分,指播放時長平均在7-8分鐘到10幾分鐘的視頻。如果你是B站用戶,對這類視頻就更加不會陌生,比抖音更長、比愛奇藝更短,這是很大一部分B站視頻的屬性。

這個概念之所以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是因為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在Q4的財報分析師會議上提到了YouTube模式,隨著5G和AI技術的成熟,龔宇判斷,YouTube模式App的市場潛力將在未來2-3年顯著增長。

眾所周知,YouTube上的內容是大量的PUGC,打開熱門,無論是在"Funniest Clips"還是"GoodTaste"裏都能看到時長超過10分鐘的視頻。一些相關性研究顯示,在YouTube的首頁出現的視頻平均長度在14分50秒

因此YouTube模式基本可以等同於中視頻。儘管目前國內各大視頻網站都有片花、衍生短節目、CUT等類似時長的視頻,但均未成氣候,這正是龔宇認為YouTube模式在國內有潛力的原因之一。

中視頻,指播放時長平均在7-8分鐘到10幾分鐘的視頻

就在提出這個概念後兩個月,愛奇藝上線了自己的中視頻產品「隨刻」,內容主要分成兩種:第一種是MCN機構生產的專業PUGC,第二種是主站長內容的二次分發(即上文提到的那些內容形態)。

愛奇藝想做這件事並不難理解,這兩年各家長視頻都在防禦短視頻的入侵,面對主戰場滲透率的逐漸飽和,開闢新戰場在情理之中。此外,承接平臺上游流下來的各種物料,用影劇綜cut等增加用戶的粘性,增加留存也同樣是長視頻的目標。

雖然龔宇預測的這個賽道DAU僅有1億左右,但相比平臺們增長減速的會員大盤,這個數字依然存在著吸引力。不過,從目前隨刻的內容來看,它更像是愛奇藝號的簡單整合,質量還有待提高。一位接近愛奇藝的人士告訴毒眸,「要變味還得燜一會」。

愛奇藝推出的隨刻

龔宇此前的判斷是,中視頻的市場培育還需要2-3年的時間。從土豆優酷成立,到第一部超級網劇《盜墓筆記》出現,長視頻的市場培育花了差不多10年時間,中視頻的這個時長理論上他們等得起。但一個尷尬的情況是,對於想要佈局中視頻的視頻網站來說,越過山丘,他們發現B站早已經站在了自己的業務延長線上。

雖然B站把自己的內容稱之為PUGV,但業內公認的最像YouTube的產品還是它,紅沙發創始人金葉宸曾經總結了YouTube模式的三大特質:

△具備大量「可以被搜索」的視頻信息;△平臺的內容足夠細分且長尾;△有優渥的UGC創作者生態並有孵化PGC創作能力的溫牀。

顯然,B站都符合。根據財報數據,去年Q4 B站月活UP主投稿量為280萬,月均互動次數達24億次。

而B站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生態,和其社區氛圍關係密切——來自於Z世代的共同興趣構建了這個社區的底色,在中文互聯網世界幾乎無可替代。這個底色就是泛二次元。它的形成,有人口、代際、硬體、技術等種種原因的助推,是天時地利人和。

因此,想要做類B站的產品,視頻網站們第一個要攻克的難題就是建立社區。在過去幾年,無論是優酷星球還是愛奇藝泡泡、騰訊Doki都展現了入局社交的野心,但遺憾的是,在長視頻用戶端,不存在一個明顯的文化公約數。

愛奇藝泡泡與《青春有你2》的互動

冷啟動新產品,互聯網公司最常見的打法就是燒錢補貼,然而這一招視頻網站們肯定不想用:好不容易告別了天價IP時代,他們巴不得每一分錢都掰成兩半花,這點看幾家都在助推分賬內容就一目瞭然。

因此,一個合理揣測是,愛奇藝想做中視頻也是為了提高內容成本的使用效率:2018年YouTube和Netflix分給內容創作者的成本幾乎都在120億至130億美金之間,但前者覆蓋了20億MAU,後者同期的付費用戶僅1.39億。一直拿著中國Netflix劇本的愛奇藝,當然也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更高性價比地獲取用戶。

所以,愛奇藝也好,騰訊和阿里也好,想拿B站的劇本沒那麼容易。

當然,想做中視頻也有別的玩法。龔宇提出YouTube模式的時候,Quibi還沒上線,但其實黑馬Quibi是更接近他們業務形態的:狠砸錢,專註高質量內容,內核還是Netflix式的,因此基因相通。所以理論上來說,國內的視頻網站也可以複製Quibi的路徑,用足夠強大的PGC能力在長短之間開闢一個新戰場,繞開B站,吸引新的用戶。

但這就來到投資和回報的問題上:視頻網站們捨得嗎?投資人會捨得嗎?

Quibi的「燈塔計劃」每分鐘成本高達12.5萬美元,即750萬美元一小時。而龔宇在去年Q1的時候提到,採購劇的成本已經從1500萬/集回落到了800萬以下,也就是說國內劇集正常每小時成本可以估算成1000萬左右。對於頭部劇集來說,單集單價也才剛過千萬,Quibi的這種燒錢玩法,至少沒輸血的愛奇藝是扛不住的。

前不久Wolfpack做空愛奇藝,雖然其手段業餘且不瞭解中國市場,但個中也有看它資金孱弱好欺負的緣故:雖然凈虧損不斷縮窄,但2019年愛奇藝全年的凈虧損仍然高達93億元。

在Quibi上發布的中視頻內容

除了財務收縮,長視頻平臺不想瘋狂砸錢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已經發現了長內容爆款的週期和頻率已經是固定的,通常來說兩三年出一個大爆款,和當年劇集的總數無強關聯。根據雲合數據,2019年上新劇達到390部,比前年多了21部,但是去年並沒有出現像《延禧攻略》這樣的全網爆款。

而和質量效率沒有明顯提升的另一個同期現象是:用戶對平臺提價、超前點播的接受意願依然非常低。這就使得長視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為了吸引用戶,掏錢做好內容,帶來持續虧本;希望用戶買單但未能如願,於是繼續虧本。在短時間不會改變付費習慣的用戶面前,平臺只能希望在內容成本的使用上達到效率最大。於是,分賬模式出現了。

這種邏輯也帶到了隨刻。但此分賬不像彼分賬——在影劇綜,平臺幾乎形成了壟斷,分賬可以最高效地獲得優質內容,在這個全新的UGC領域,內容生態的形成成本需要平臺先期「墊付」。

YouTube也是在發展初期就確立了分賬模式,但它的社區形成是在Google的支持下虧損了十年換來的。有數據顯示,在收購後,Google花了至少70億美金來建設YouTube的內容生態和變現能力。這就又回到了上面那個投入問題:要不然就是最少成本,要不然就是砸錢投入,在視頻戰爭的下半場,中視頻的最大難點是沒有中間態。

有長視頻行業的從業者告訴毒眸,他們非常想選擇Quibi模式,但是做不了的原因也很簡單:沒有錢。「現在貿然下水,製作方肯定獅子大開口,他們不管你能不能賣出去,反正你採購我的內容就行了,但是都要薅羊毛,平臺薅禿了,產業鏈上誰也活不了。」

因此,YouTube模式看起來是最安全的。雖然這種安全也代表了一定程度上的無趣:目前,愛奇藝隨刻上的內容更像一些上游流出的安全牌,還在發育之中。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延展問題是,短視頻平臺是否可以長出新的中視頻產品?這幫選手更財大氣粗,一些更長的內容也顯示了他們入局的野心。

去年年中,西瓜視頻市場與娛樂中心總經理謝東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西瓜視頻的定位是PUGC視頻平臺。而根據36Kr報道,西瓜視頻正在大力挖掘B站的up主,號稱給出10-20倍的現金收益和更多流量扶持,已經有如敖廠長等老牌up主倒向了頭條系。

但就個人來看,這個入局難度同樣非常高:西瓜視頻在原生綜藝上的受挫已經證明瞭PGC能力是非短期能建設的,隨著視頻內容的時間拉長,對PGC的能力要求也逐漸提高。和社區氛圍一樣,內容能力並非錢可以快速買到的貨品。

另外,像位元組跳動這類公司,總體邏輯服膺於流量,這1億不確定的DAU,在他們的邏輯裏真的會是優先順序較高的流量嗎?以及,這些用戶的變現能力足夠強勁嗎?他們對於回報的週期期待是不是會比長視頻更短?

無論長短平臺,都有太多的問題擺在眼前,YouTube還是Quibi只是眼前一個難題,之後可見的還有更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一個從業者的發言或許正說明瞭行業的態度,「現在大家都在觀望。」視頻戰爭,已經結束了它的上半場,下半場的大幕正徐徐拉開。可以肯定的是,這依然是巨頭之戰。

參考文獻:

1、「中國YouTube」發展史,紅沙發,金葉宸

2、千億美金估值的Youtube:收購後的13年裏,Google做了什麼?(一),漂浮的兔子洞,Jade

發佈於 2020-04-19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程墨Morgan程墨Morgan?

知乎十年新知答主

我先說結論:不會改變大家看影視劇的習慣。

Quibi這家公司不少骨幹都是從我司Hulu去的呢,他們吭哧吭哧搞了好幾年,我們也好奇他們要搞出什麼驚世駭俗的東西,當知道他們做得是『中視頻』這個產品之後,我們的反應就是:哦,這樣子啊,和我們沒有任何利益衝突,祝他們好運。

這個『中視頻』,可以這麼理解,『中視頻』的長度居於『長視頻』和『短視頻』之間,就好比『輕博客』長度居於『微博』和『博客』之間,但是,不只是長度的差異,表現形式也有很大差異。

這次Quibi搞的中視頻還有在橫屏和豎屏下的鏡頭內容不同,據說是一個有專利的『祕密武器』,叫做Turnstyle,效果是讓你無論橫屏豎屏都看到內容創作者希望你關注的畫面,以官方發布的圖片來說明一下。

很明顯,Quibi上的內容製作的時候就要做兩份,一份適合橫屏,一份適合豎屏。

你看,角色在橫屏(landscape)模式下,就展示全景,但切換為豎屏(portrait)模式下,自然就切換為豎屏內容。

技術只能做到探測屏幕方向、兩份內容之間的平滑切換,但最終還是要視頻製作要做成兩份,這個過程中技術也許能幫一點忙,但是還是要製作者勞神。

這就大大提高了製作門檻啊!

我個人覺得,Quibi這個Turnstyle,是一個不錯的噱頭,但是不會是一個決定公司或者行業成敗的噱頭,這個創新,絕對不會讓Quibi具備挑戰其他媒體平臺的能力。

其實圈內人都知道,搞視頻這行,技術絕不是決定性的,產品設計也只是錦上添花,真正決定性的,就是——內容。

誰內容牛誰的產品就牛啊,用我們常說的話來講就是——用戶來註冊一個會員,就是為了看你一個劇而已,我們搞技術最重要的是保證用戶能穩定流暢地看劇,盡搞那些花裏胡哨的產品功能沒用!

如果你覺得Quibi能夠挑戰Netflix、Youtube或者Hulu,不用關注什麼技術,只需要關注他們能不能獲得高質量的內容就行。

那麼Quibi能夠獲得高質量的內容嗎?

我個人不是特別看好,因為製作這樣濃縮在10分鐘之內還好看的內容太費勁了,電影業和電視業把將一個故事的時間定為那麼長,也是幾十年總結沉澱出來的結果,換句話說,對於大部分故事,需要那麼長時間才能講明白,濃縮10分鐘之內,不是說不可以,但是很難形成規模量產。

雖然斯皮爾格伯格也說會給Quibi拍片,但是我覺得他就是玩玩,畢竟他老人家是批評過Netflix拒絕承認在網上首映電影的人,他同意給Quibi拍片,那肯定是收了錢才那麼做的吧:-)

總之,Quibi這樣的『中視頻』是一個新的嘗試,也許能闖出一片新天地,但是肯定影響不了Netflix、Youtube和Hulu這些已經枝大葉大的公司了,因為根本不是一個領域的,雖然大家都是在搶佔用戶的消費時間,但是Quibi搶的是10分鐘以下的碎片時間,和傳統的視頻消費方式不一樣。

而且,拿『輕博客』比較一下,上一個火過的輕博客tumblr今天怎麼樣了呢?懂了吧。


我先說結論:不會改變大家看影視劇的習慣。

Quibi這家公司不少骨幹都是從我司Hulu去的呢,他們吭哧吭哧搞了好幾年,我們也好奇他們要搞出什麼驚世駭俗的東西,當知道他們做得是『中視頻』這個產品之後,我們的反應就是:哦,這樣子啊,和我們沒有任何利益衝突,祝他們好運。

這個『中視頻』,可以這麼理解,『中視頻』的長度居於『長視頻』和『短視頻』之間,就好比『輕博客』長度居於『微博』和『博客』之間,但是,不只是長度的差異,表現形式也有很大差異。

這次Quibi搞的中視頻還有在橫屏和豎屏下的鏡頭內容不同,據說是一個有專利的『祕密武器』,叫做Turnstyle,效果是讓你無論橫屏豎屏都看到內容創作者希望你關注的畫面,以官方發布的圖片來說明一下。

很明顯,Quibi上的內容製作的時候就要做兩份,一份適合橫屏,一份適合豎屏。

你看,角色在橫屏(landscape)模式下,就展示全景,但切換為豎屏(portrait)模式下,自然就切換為豎屏內容。

技術只能做到探測屏幕方向、兩份內容之間的平滑切換,但最終還是要視頻製作要做成兩份,這個過程中技術也許能幫一點忙,但是還是要製作者勞神。

這就大大提高了製作門檻啊!

我個人覺得,Quibi這個Turnstyle,是一個不錯的噱頭,但是不會是一個決定公司或者行業成敗的噱頭,這個創新,絕對不會讓Quibi具備挑戰其他媒體平臺的能力。

其實圈內人都知道,搞視頻這行,技術絕不是決定性的,產品設計也只是錦上添花,真正決定性的,就是——內容。

誰內容牛誰的產品就牛啊,用我們常說的話來講就是——用戶來註冊一個會員,就是為了看你一個劇而已,我們搞技術最重要的是保證用戶能穩定流暢地看劇,盡搞那些花裏胡哨的產品功能沒用!

如果你覺得Quibi能夠挑戰Netflix、Youtube或者Hulu,不用關注什麼技術,只需要關注他們能不能獲得高質量的內容就行。

那麼Quibi能夠獲得高質量的內容嗎?

我個人不是特別看好,因為製作這樣濃縮在10分鐘之內還好看的內容太費勁了,電影業和電視業把將一個故事的時間定為那麼長,也是幾十年總結沉澱出來的結果,換句話說,對於大部分故事,需要那麼長時間才能講明白,濃縮10分鐘之內,不是說不可以,但是很難形成規模量產。

雖然斯皮爾格伯格也說會給Quibi拍片,但是我覺得他就是玩玩,畢竟他老人家是批評過Netflix拒絕承認在網上首映電影的人,他同意給Quibi拍片,那肯定是收了錢才那麼做的吧:-)

總之,Quibi這樣的『中視頻』是一個新的嘗試,也許能闖出一片新天地,但是肯定影響不了Netflix、Youtube和Hulu這些已經枝大葉大的公司了,因為根本不是一個領域的,雖然大家都是在搶佔用戶的消費時間,但是Quibi搶的是10分鐘以下的碎片時間,和傳統的視頻消費方式不一樣。

而且,拿『輕博客』比較一下,上一個火過的輕博客tumblr今天怎麼樣了呢?懂了吧。


不知道是啥,看到張小北在關注,所以大概瞭解了一下,原來就是十分鐘左右的視頻啊,這東西國內也在做了,我可能要為一個類似的app拍這類影片,正在商談中。不知道前景會怎樣。

國外的情況我不瞭解,但如果是國內的同類app的話,我覺得關鍵還得看內容。如果僅僅是「更小的影視劇」,也就是短劇,我覺得這種需求不大,不會對影視劇有影響。愛奇藝、騰訊去年就開始搞短劇了,結果呢,都抱著「小情景喜劇」、「大段子」的思路去做,都沒做起來。

但如果是「節奏更快的影視劇」,這個需求就大了。不信你們看視頻平臺的播放界面裏都有一個「倍速」或「快進」鍵,為啥呢?就是因為很多用戶嫌影視劇節奏慢嘛,另外,影視解說片的火熱也應證了這一點,所以這個就是真需求了。我就是準備走這個路子,我的故事還是影視劇的故事,不是短片更不是段子,但我的節奏非常快,大量運用預告片、電影解說片的手法去加快節奏,時長短是因為節奏非常快,而不是內容量少。但這種做法的編劇成本非常高,我因為自己寫劇本所以可以承受。

總之關鍵還得看內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