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驗性雜多以及對經驗性雜多進行綜合,以形成一種知識,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康德對先天雜多的解釋是「時間中和空間中的雜多」或「純直觀的雜多」,並且還要對這種雜多進行「純粹的綜合」,這該如何理解?這種雜多具體指什麼,綜合以後形成的是什麼?


就是感性雜多。當感性相對於知性來說,他就構成了知性的材料,就是雜多。當知性判斷形成之後,相對於理性來說,就成為理性推論的材料,也是雜多


謝邀。

按照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的論述:外在對象作用於我們的外感官,這時產生的是顯象,顯象中與感覺相應的是質料,心靈中存在的是形式。康德認為:「顯象的形式卻為了顯象而必須全都已經先天地蘊涵在心靈中」。按照康德的說法,這裡的顯象的形式是先天的。「感性的這種純形式自身也叫做純直觀」, 「廣延和形狀。它們也屬於純直觀」,還有空間和時間也是感性直觀的純形式。從康德這裡的論述可以看出,空間的三維就是雜多,純直觀中的各種形狀顯然也是純直觀雜多, 要形成立體的空間,當然要把空間的三維綜合在一起。另外,各種線段曲線之間的綜合(組合)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純直觀的綜合。

供參考。


「先天雜多」可以有兩種理解。

一是理解為純粹直觀(即先天直觀,時間和空間)自己給出來的雜多。時間和空間作為整體是不可表象、不可呈現的,但是卻可以作為部分的時間與部分的空間被表象出來,而且作為部分的時間與空間也總是作為表象而存在。作為表象的時空,或者說,作為部分的時空,一方面由於是來自作為整體時空的純粹直觀形式,因而是純粹的,先天的;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整體時空在外部刺激下「分化」為表象事物的諸感性條件。就它們作為表象存在而言,它們當然也就可以被視為一種先天的雜多表象或表象雜多。

二是把先天雜多理解為純粹直觀中顯現出來的純粹現象。它們都只是在時空中或相續或並列地呈現,只有時空序號之分,尚沒有量、質、關係、模態方面的性質。

所謂「純粹的綜合」,就是以「先天的綜合統一」為基礎,對先天雜多的綜合。而「先天的綜合統一」就是以一個先天(在先)的「單位」去統攝被相互歸置在一起的雜多,使之以某種「一」而不是「多」的方式出現。在康德,這樣的先天「單位」也就是諸如量、質、關係、模態這些類型概念或概念類型。


對於經驗性雜多以及對經驗性雜多進行綜合,以形成一種知識,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康德對先天雜多的解釋是「時間中和空間中的雜多」或「純直觀的雜多」,並且還要對這種雜多進行「純粹的綜合」,這該如何理解?這種雜多具體指什麼,綜合以後形成的是什麼?

這是康德先驗感性論的內容,先驗感性論在《純批》中算較好理解的一章,在這章中康德提出了「先驗」這個重要概念,很抽象難懂,但一定要理解好「先驗」的概念,這樣才能讀懂康德。

先驗就是先於經驗,這也很好理解,要注意的是這個先於指的是邏輯上的先後順序,不是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在時間上它們是同時發生的。

先驗感性就是對時間、空間的感知,為什麼是時間、空間呢?因為它兩是人認識世界的基礎,其他屬性如:顏色、味道、觸感、快慢沒有它們人類依然可以認識世界,唯獨缺不了時間、空間,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時間的運動、也不能想像一個不佔空間的物體。這種先驗感性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認識世界不了或缺的、而且是自動運轉著的,只要你一睜開眼睛空間、時間就自然顯現出來,不依賴任何後天經驗的培養、訓練……。

先驗感性也是有很多對象的,映入眼簾的每一個物體、每個運動,都是先驗感性是對象,這些雜多的對象就是「時間中和空間中的雜多」或「純直觀的雜多」。

所謂綜合就是把兩個不相關的東西聯繫起來,這裡提到的「純粹的綜合」就是指:把「純直觀的雜多」和經驗雜多結合起來,也就是把時間、空間 和 經驗雜多結合起來,形成可靠的知識。關於綜合又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後面還會說到「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 這個全書的總問題,在此篇幅有限就不多討論了。


1.先天的(a priori)不是指天生的意思(不是心理學生理學的概念,而是認識論意義上的)是指邏輯上在先的意思,也可以譯作「驗前」。它相對於「驗後」,或者說「經驗性的」(empirisch拉丁文)。所以先天的知識就是不依賴於經驗的知識。比如說邏輯推理,數學運算。

2.而 「在先天知識中根本不參雜任何經驗性因素的知識叫做純粹的知識」,這就更進一層,不僅不依賴,而且根本不參雜。比如時間、空間。

3. 「我把一切不研究對象,而是一般的研究我們關於對象的認識方式的知識稱為先驗的(transzendental)。這樣一些概念的體系可稱為先驗哲學」。也就是說,先天的不一定是先驗的,而先驗的必定是先天的。可以理解為先驗的知識就是在認識論上對先天知識何以可能的說明和辯護,是先天知識的自我反思。所以,對一切先天知識何以可能的研究就是先驗哲學的任務(其實就是康德的認識論)。


讓我來查一查詞典,內容如下:

Kant described the manifold of a priori sensibility as the material for the concepts of pure understanding , without which the latter would be『without any content』 (CPR A 77). For knowledge arises from the synthesis of a manifold, which requires that the manifold 『be gone through in a certain way, taken up, and connected『(ibid.) by the spontaneity of thought. Manifolds may be either empirical manifolds of sensibility, or a priori manifolds of space and time, but in both cases they issue from the receptive capacity of the mi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lone it can receive representations of objects』 (ibid.). Yet this poses the problem of how the synthesis of two heterogeneous capacities-the spontaneous unity and the receptive manifold - may be accomplished. What is required is a 『special act of synthesis of the manifold (CPR B 139), one which would combine the manifold with the modes of transcendental unity represented by the categories.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synthesis forms the core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and in particular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foremost among them, of the axioms of intuition (see CPR A 162/B 203 for magnitude as the 『homogeneous manifold』). In the A deduction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CPR Kant also describes the specific synthesis of the manifold in terms of the syntheses of apprehension, reproduction and recognition. All involve making the manifold compatible with the unity of the understanding, with the synthesis of apprehension be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This synthesis 『runs through』 the manifold and 『holds it together』 (CPR A 99); the synthetically apprehended manifold is then gathered into an image by the reproductive synthesis (A121), which is then unified in a preliminary way by the synthesis of recognition in a concept.(Howard Caygill,A Kant Dictionary ,p284-285)

這就是康德詞典裏對於雜多(manifold)的解釋。下面看看我尷尬的eng譯(一遍的翻譯,沒檢查,應該有小錯誤,不過無傷大雅.jpg):

康德將先天感性雜多描述為純粹知性概念的質料,否則後者便「無任何內容」(CPR [1]A 77)。因為知識是由雜多綜合而成,這種綜合需要將雜多通過思維的自發性以一種特定的方式貫穿、接受以及聯結在一起。雜多可能既是指感性經驗的雜多,也指先天時空中的雜多。但兩者情況下他們都來自於心靈的感受性,即在這種條件下,心靈只接受客體的表象。但是這也出了問題:兩者異質的能力——自發的統一和雜多的感受性的綜合是如何得以完成的?這就需要一種雜多綜合的特殊活動。(CPR B 139)。一種通過範疇所表現的先驗統一圖式將雜多相綜合。這種綜合的探索形式是批判哲學的核心,並且對於這種直觀公理的原則甚至其至上原則進行特別討論。 (CPR A 162/B 203 裏雜多看成是同質是十分重要的)

在純批的第一版的演繹中,康德也描述了雜多綜合(在統覺、再生以及認知的綜合)。這些都使得雜多與知性統一在統覺綜合這種極端重要的情況下得以兼容。這種綜合「貫穿」和「聚合」 (CPR A 99)雜多,這種被綜合理解的雜多被再生的綜合匯聚成一個圖像(A121),然後初步地通過在一個概念中的綜合認識而被統一。

現在再來回答你的問題:

1、雜多具體指什麼?

詞典已經告訴我們了:康德將先天感性雜多描述為純粹知性概念的質料,否則後者便「無任何內容」。也就是說,雜多是被我們感性接受下來的質料,這種質料通過知性概念的綜合統一而產生知識。

2、先天雜多的綜合問題

我覺得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我們感受的最原始的感性經驗的雜多經過時間和空間先天感性形式的整理之後形成了先天雜多。而這種先天雜多最後還需要知性自發的綜合纔是被認識。

3、綜合以後形成什麼?

這不是很明顯嗎???,就是形成知識啊。

還是不懂就建議看看純批裏康德怎麼說雜多的了。

參考

  1. ^即《純粹理性批判》英文名簡寫(Critique of Pure Reason)


這個概念(所謂純粹直觀的雜多)確實是一個很詭異的,學術界至今還爭論不休的概念。我聽過最好的解釋是說純粹直觀的雜多隻涉及空間關係,而不涉及任何感官因素(比如顏色,味道)。這是受到了當時發展的物理學的影響(認為世界就是空間和空間中的運動)。也有的的學者說純粹直觀是對作為我們認知形式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綜合,從而使我們有一個關於純粹無限時間和無限空間的直觀(然後我們就可以在這兩個無內容的無限直觀裏認識經驗直觀),然而這樣就導致了一個詭異的問題,即直觀的形式和概念的形式(範疇)不是完全分開的:我們在直觀對象的時候範疇已經混在裡面了。康德自己都對直觀和概念的二分搞得不是很明白,他在感性論裏把這兩者分開,在原則分析裏又指出範疇和直觀形式一起才能產生認知世界,充滿自相矛盾。讀純批題主大可不過度咬文嚼字,康德很多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不是超驗的,也不是經驗的,相對於統覺,可能是他自創的,但不是發明,而是他理論體系推導出來的,無法描述又存在的複雜表象吧,可能也不能用表象,統覺的相對吧。


問題:康德的先天雜多具體指什麼?

回答:雜多是指各種不同的表象,這個概念是同一的。根據表象的不同,可分為經驗性的和先天地被給予的。「先天雜多」即是關於「時間中和空間中的雜多」或「純直觀的雜多」,例如純粹數學中的點、線、面等概念。

雜多必須通過「綜合」的過程,才能上升為知識。這個過程依賴於概念。而概念有先天的和後天的之分。因此,「先天雜多」的綜合即是利用先天的概念對雜多進行整理,所得結果就是純粹數學中的各種具有必然性的命題。書中給了一個例子:

一般地來看,純粹的綜合提供純粹的知性概念。但是,我把這種綜合理解為依據先天的綜合統一性的一種根據的綜合:因此,我們的計數(尤其是在數目較大的時候更為明顯)是一種按照概念的綜合,因為它是按照一個共同的統一性根據(如十進位)發生的。因此,在這個概念之下,雜多的綜閤中的統一性就成為必然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就是根據感官刺激產生表象的大腦功能在沒有外在刺激的情況下製造的表象,也就是虛無的空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