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城市化發展科學技術發展也會更快,但終究要用一定面積的土地種植,城市化後期,大部分土地都變為城市用地,如何解決糧食問題,難道要全靠進出口嗎?


城市越發展,土地的使用越集約,反而會有更多的土地可以用於耕地,而不是耕地減少。


也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農地越來越少這個結論的。

就拿日本來說,目前除了幾大都市外,其他的小城市包括農村都在人口衰減,很多房屋所佔用的土地被放倒重新變成了農田。

而且城市以極小的佔地面積創造了極大的財富,而反觀農村,單位面積的產值太低了。我國18億畝紅線只不過是因為以目前的農業科技水平達不到外國或者說未來的生產水平,但又為了維持現階段糧食自給而做出的無奈選擇,這並不是最優選擇。

不用說未來,就在現在,我國都已經誕生了農業工廠,遠看像廠房大樓,內部卻是多層種植平台,空間利用率比原先高了幾倍甚至十幾倍,而且因為與外界隔離,所以不用擔心病蟲害,也就意味著不需要打葯,真正的無公害。

我就問你,這麼一個集約化的工廠,就製造了原先幾倍的食物產量,那麼你覺得土地還會不夠用嗎?所以所謂的耕地不夠用是個偽命題。


我國大地母親真的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了,還子孫一個青山綠水,近50年來我國糧食和農產品都是靠進口,國家也在轉型進步升級,爭取獲得商品的定價權和標準制定權,技術創新使我們看到差距,因此把勞動力從農業轉到製造業再進入服務業和金融是必須的。而把土地集中利用使用農業大學畢業生和機械設備是必須的,縮小和世界的差距,增加科學的管理。

永遠不要忘記1960年把糧食運給蘇聯收買非洲黑老,自己餓肚子只是為了原子彈的技術。

永遠不要忘記到圖書館發現農業畜牧業的書籍基本沒有,教材主要靠翻譯,技術上的巨大空白,現在還到國外買書翻譯。

請善待農業大學生,給農業專家一條生路,讓農業學校不再低人一等吧。

至於土地請留給我們的孩子

多看看金燦榮的演講


不知道題主的具體疑問點是什麼。是中國如何解決?還是全球如何解決?是積極的解決方式?還是消極的解決方式?

先給個公式:

人口數*每年平均糧食佔有=糧食單產*播種面積

中國如何解決:

18億畝紅線保證糧食播種面積:

中國有18億畝耕地紅線,是用來保障基本口糧的,理論上是不應該有題主這個問題的,最壞也就是食物供應不足,不能大吃大喝罷了。餓是不會餓死的,即便出現最壞的情況還有糧票這一分配手段來保命。

如果說侵佔耕地,18億畝紅線保不住,那麼法律是幹嘛的?真擔心糧食不夠完全可以把侵佔耕地的違法者繩之以法。如果以法不責眾來推卸責任,那麼就接受糧食漲價,接受減少食物供應。

額外提一下袁隆平的海水稻(實際上就是耐鹽水稻),如果真成了,可以開墾原來不能耕種的土地,是另一種手段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個人不看好耐鹽水稻,因為即便成了,能利用的土地也遠不是其宣傳的那麼多,另外其開墾成本還不知道要如何高,更不要提其它成本了。畢竟我們需要的是便宜糧食,不是高成本的糧食。)

搞農業研究來提高單產:

為了防止18億畝紅線真保不住,也不願意得罪那麼多人去死保紅線,同時既不想減少口糧,又不想提高糧食價格,還有補救手段就是提高單產。

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其中前五項和糧食單產相關最密切。

1、改良土壤:

現有高質量耕地並不多,土壤有很大改進空間。

2、更好的肥料:

研究更有效,更適合的肥料,這個一般和土壤並在一起考慮。

3、修建水利:

現有耕地還遠沒做到全部是水澆地,而且灌溉技術普遍落後,進步空間巨大;更何況更多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以及這四十年來的懈怠,保證灌溉能做的工作還很多。

4、更好的種子:

雜交水稻、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這些全是在種子上下的功夫,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繼續,其中代表的就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5、更合理的密植:

套種,播種間距等等全是這一類,更偏向於更好的管理手段,一般用科學管理來統稱了;這方面可以做的事是進一步研究,找到更好的科學管理手段。

這五個方面最關鍵的都是技術和成本,這些能再進步多少看的就是從業人員的作為了。

上面兩類是積極方面的努力,靠的是自立更生,還有一個補充手段就是題主說的依靠進口,風險無法把控,即便風險爆了,也不過是接受更高的糧食價格,最多買不起罷了(買不起的後果我就沒必要細展開了)。

下面是消極方面的結局辦法:

等式右邊如果保證不了,可以減少等式左邊的兩項。

糧食不夠沒問題,吃的人少了糧食就夠了。不願意減少人口那麼減少每個人的糧食佔有量也是辦法,換言之就是吃飽就行,別講究吃好;再不行餓不死就行,別想著吃飽了。

當然我們都不想最終是用消極的辦法解決問題,但是積極的辦法失效了,消極的辦法不用也不行了。而技術手段都是現成的,歷史早就告訴我們有哪些技術手段了。

人類社會的解決方法:

消極的辦法沒啥變化不用贅述。積極的辦法大致一樣,只不過多了一種手段,就是轉嫁;搶糧食、搶耕地、搶技術,將糧食不足這個問題轉嫁出去,這也是一種方法,算是積極辦法裡面的消極手段。我國永不稱霸,所以這個消極手段不在我國解決選項之內,變相為進口:進口糧食,進口耕地(承包外國耕地),進口技術。


以30年到50年的期限來看中國是沒有希望的國家,中國邁不過低生育率給泥潭。低生育率很大程度和房子有關,現在連政府的精英都認為要限制住房土地供應來保證耕田面積。愚蠢!中國現有耕地20.3億畝,農地35億畝,現有城鎮住宅250億平方米佔用土地0.13億畝,改革開放40年使用土地0.1億畝(60億平方米)還不全是耕地。這40年來鐵路和公路佔用耕地也沒有超過0.2億畝,工廠佔用土地更少不超過0.05億畝,鐵路公里都有里程數字的,很容易算出佔地面積,就算全部按耕地計算也不會超0.25億畝。這些人思想還處於農耕時代,不知道工業對農業影響極其巨大,在工業的帶動下影響到農業科研運輸儲存每年使得農業增產2%,相當於每年增加0.4億畝耕地的產出。這些人眼睛 盯著住宅40年來佔用不足200分之一的土地不放,這樣將禍害國家。


糧食產量和農地面積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繫。

糧食也不只有稻穀小麥。

國際環境下的分工合作先去了解一下。

再弄明白前頭兩點我們再來談其它的。


城市化發展不僅會使耕地面積減少,耕地勞動力也減少了,而且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對gdp佔比也降低了,但是並不代表農業會消失,畢竟民以食為天(只能說餵飽問題已經不是我們的主要矛盾了),這一點還請放心。從這個背景出發我姑且提供三個思路:

第一,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可以解決糧食問題,機械化耕耘代替手工耕耘解放勞動力,研製高產的作物品種代替低產的,高效化肥改良土地肥沃程度提產,研發新的耕耘技術,比如無土栽培(或者類似的);

第二,全球化的時代下國際貿易體系的世界分工,讓各國都可以專門去生產自己最擅長的對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也恐怕是未來的大勢,而且理論上也能實現供需雙方的雙贏。我們去攻克更需要研究和更擅長的領域,而相對落後的農業國家提供了致富道路,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第三,現實層面,或者從國家戰略層面,國家肯定會將糧食產量(或者說最小耕地面積)的紅線控制住,畢竟糧食屬於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沒了糧食可是要鬧農民起義的哈(歷史上各朝代末日都要搞一波)。所以,基於以上三個思路,我覺得無需太過擔心,耕地問題應該會看看在國家可控狀態中,畢竟糧食戰略安排牽扯社會安定,事關重大,高層必然足夠重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