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幾點。

1.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直接刺激了人口增長,和滿報人口情況的出現。這是基礎。

2,國內的長期穩定。三藩之亂後,中國核心地區超過百年未發生大規模戰亂。

3,滿清國策,重在養民,不發生大規模饑荒,一直是滿清統治的底線。屯糧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4,美洲農作物,番薯、玉米等作物的引進,使之在丘陵、邊坡也可耕種。滿清在高產作物引進方面給予了很大支持。

5,墾荒政策,清初湖廣填四川、清中後期下關東、走西口等移民政策,大大促進了土地開墾。據統計,嘉慶初年,中國可用耕地已超過5億畝。

6,天時,乾隆年間,世界進入小冰河時代後期,連續進入長達半個世紀的好時節時代,農作物產量大大提高。

就想到這麼多,想到再補充。


第一,清朝人口增長,外面世界人口有沒有增長。

第二,清朝人口的增長率和外面世界增長率的比較。

第三,大量可易成活農作物對人口的影響。

就想到這麼多,可以查查相關資料,說不定有答案。


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一段十分漫長的過程,而在這段漫長的過程當中,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文明作為主導。所以說勞動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要說起中國歷史當中哪一個朝代的人口數量最多,那麼一定要說到清朝。

實際上在清朝時期,突然出現了一次人口爆發性的增長。清朝時期從順治年間的7000萬突然到了道光時期增長至了三四個億,而這之間不過相差了100多年而已。要知道三四個億的人口數量可謂是一個天文數字,清朝之前中國曆朝歷代的人口數量最多的時期,是明代萬曆年間,而那個時候的人口總數不超過2億。而且清朝的人口數量在頂峰時,甚至達到了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這100年之間,清朝人口突然爆髮式的增長呢?

第一個原因很好解釋,那就是糧食作物得到了更多的引進,而且在農耕技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

不管是在什麼時代,糧食的產量都是和人口數量成正比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為天,而且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五穀。但這些糧食雖然能夠滿足人民的營養需求,可是產量卻並不足以達到能夠養活這麼多的人口。但是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和明朝時期解除了海禁以後,各種新的農作物全部傳入中國,並且在清朝時期得到了大面積的種植。而這些原產於美洲的外來作物,具有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特點,而這無疑是解決了人口增長的一大難題。

在種植技術上,也相比起傳統技藝有了改進。就比如說水稻喜熱好水的特性,在溫度高氣候濕潤的兩廣地區無法推廣。不過這時候卻有了雙季稻,使得一年兩熟或者一年三熟的收穫模式成型,所以水稻的產量一次性就得到了倍增。

第二個原因則是廢除了人口稅,使人地產生了分離。

在中國的古代土地稅和人口稅都是百姓最重要的負擔,就比如說土地稅是按照土地面積的多少來進行收取的,而人口稅則是按照人口數量來進行徵收的,俗稱為人頭稅。這種稅收制度一共延續了幾千年之久,這也導致了地主豪強地多人少,而他們的納稅也就少;貧困農民地少人多,但是納稅卻十分的多,這種不合理的現象也使得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因此歷朝歷代的地主們都會積極虛報土地,農民則是紛紛隱匿謊報人口,這也就使得人口大減稅收又減少。

後來到了清朝時期,康熙皇帝就曾說過不再徵收人口稅,而是將人口稅總數固定在一個數值之上。到了雍正皇帝的手裡,又進一步將康熙所制定的人口稅規則,平均分攤到了土地稅之中。也就是說再也不以人口作為收稅的一個標準,同時加上了一些放寬戶籍管理、解放勞動力的措施,徹底廢除了這幾千年來的人頭稅。從此以後人口和土地進行了分離,地主也不得不實事求是的用地交稅,農民生孩子也不再有所顧忌,這也導致人口迅速的得到了增長。

然而,人口數量的暴漲卻並沒有解決清王朝的「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君主專制頂峰」、「文字獄」、「政治腐敗」等一系列問題,最終導致一個坐擁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大國遠遠落後於世界大潮流,被西方列強肆意欺辱了一百餘年,實在是讓今人扼腕痛惜!


別的人大多都說過了。還有一個比較重要原因,從明後期開始,改土歸流一直推進,這樣原來不在國家實際管理的很多地方都進入了國家管理,也就進入了統計。這個在西南各省尤為突出。


首先一點,你得確信清朝時中國人口出現了暴增。

其次,如果清朝時中國出現了人口暴增,那麼相應的,中國一定會出現糧食總產量的暴增。

有人說什麼紅薯玉米土豆,不好意思,真能大量吃上紅薯玉米土豆的時代,已經是新中國了。

又有人說什麼雙季稻甚至三季稻,不好意思,真能大面積實現雙季稻和三季稻的時代,已經是新中國了。別的不說,年紀大點的,應該還記得一個富有時代特色的名詞「雙搶」。

實際上,紅薯玉米土豆、雙季稻三季稻都是五六十年代開始在中國大面積推廣起來的。以紅薯為例,五十年代平均畝產大約比傳統主糧高五分之一,折算成糧食(紅薯土豆水分含量高,熱量低,每四斤才抵得上一斤糧食。同時,紅薯土豆營養價值低,現代是每五斤才抵得上一斤糧食)後北方是八九十公斤,南方是一百多公斤而已!玉米雖然現代成為了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但主要是給豬吃的(主要做飼料)。土豆則主要集中在山區邊區,在內地主要是做菜而不是當主食。

實際上,五十年代初的統計數字表明,當時中國糧食總產量中只有13%是紅薯玉米土豆(以及其它一些傳統薯蕷類)。靠傳統糧食作物生存的中國人口大約是四億九千萬人。並且,紅薯的增產效果大約是傳統糧食作物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因為美洲作物引進而養活的人口只有13%的五分之一,即2.6%左右——2.6%能叫暴增嗎?

有人說什麼占城稻,不好意思,占城稻並不高產也不早熟。占城稻僅僅只是比江南地區常見的粳稻更耐旱一點,對於不便灌溉的農田有一定意義抗旱穩產的作用。而且,宋代所謂的占城稻,產自福建。而福建常年以糧食匱乏著稱——從明代開始,福建就開始進口南洋大米了。到了清代,甚至出現了台灣大米因農民起義運不到福建,福建清軍得啃紅薯乾的境況。

如果新中國的人口統計和農業統計數據尚且不可信,清朝的就更不可信了。而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新中國的人口統計和農業統計數據曾經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搞出過永載史冊的黑點。所以,清朝的統計數字是個什麼德性,心裡也應該有數了吧?

近代,曾經有日本人估算清朝的人口數字,得到的結果是2億左右。遭到了中國學者的一致反對,中國學者們表示:通過科學計算,也就是 以 清朝官鹽銷售量+估算的清朝私鹽銷售量 之和,再除以一個假定的中國人年均食鹽消耗量,就可以證明清朝人口統計數字沒有弄虛作假!(跟這些年某部門某些學者計算中國人口出生率的方法差不多)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1911年到1949年,的38年間,中國人好像突然變性了一般,人口突然停止增長了。這與太平天國(據說死了2億人)、捻軍、回軍、丁戌奇荒、義和團、八國聯軍來回折騰、人口卻突破五億的清末景象畫風很是不同。

最後,人口就是政治。尤其當某個政府被認為不具合法性、特別是被認為是個外來侵略政權的時候。那麼,對這個政權而言,其治下的人口增長常會被當作其合法性的佐證。這個套路,很多政權都用過。如果你經常關注中國新聞,你也會發現,我朝現在也在用這個套路來回擊西方對中國的詰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