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了《成唯識論》幾頁,喜歡。此問也想獲得鼓勵。

我最近才開始點正經地讀佛經佛學…有些喜歡讀《解深密經》可是確實沒多翻過唯識學的任何部論典,讀這部佛經的注釋,講解,也在一些概念反覆"任意"揣摩,有時能碰巧對上點正確義。但還是較喜歡讀…以前沒有打算將來精學唯識的計劃,一些學佛前輩告誡過的那樣:唯識切莫精學,佛法,對於根器較粗鈍的人,可能需要知識性地多學,卻還更多要的是"悟"。

在我提問"僅讀《解深密經》一部佛經也能覺悟嗎"獲得知乎學佛大德耐心指導。現想開認真學唯識,身邊也只有心月法師著作《解深密經略講》,和慈航法師著作《成唯識論講話》,多買佛學書已成奢望,家人反對,請您回答里也能指導末學買一部能踏實入門的書藉。匆匆寫問描,意極亂,見諒。


個人認為如果是以了解人生和世界真相為目標學佛,則唯識學的價值不可估量。對於佛教的認知論、存在論,乃至修證論,唯識學有結構完整而邏輯清晰的敘述體系,把能夠形諸於語言文字的基本都講清楚了。

具體學習的話,六經十一論建議從《解深密經》開始,古文功底好的可以閱讀原典,輔以圓測的《解深密經疏》。譯著的話我自己看的是林國良先生的《解深密經直解》,個人比較喜歡這種逐字逐句直譯的方式,不太喜歡用各種他宗宗義闡釋唯識義理或者發揮得跟原文難以對應的解讀翻譯。此書實體尚未出版(12.11補充說明: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電子書閱讀地址:唯識譯經網

我個人入門讀的是林國良先生的《成唯識論直解》,輔以《成唯識論述記》《樞要》《了義燈》《演秘》等古人註疏。如果說《解深密經》是唯識的基石,《成唯識論》則是一部總結性的集大成之作,收錄了當時印度十家論師的觀點。《成唯識論直解》的實體書大概已經買不到了,修訂版還沒有完成,上面給的網站中也可以找到電子版。其實《成唯識論》由破執開篇,對於初學者可能有點勸退,因為大量涉及部派佛教、因明、外道等相關知識,如果感覺閱讀困難可以泛讀過去,從第八識開始精讀。讀《成唯識論》之前最好大致掌握《百法明門論》,對唯識體系世間萬物的分類和一些基本名相概念有個認識。

上述兩本如果讀通,可以進一步讀《楞伽經》、《攝大乘論》(有世親、無性兩個注釋本),《瑜伽師地論》(有循倫記、窺基疏等註疏本),《俱舍論》(雖非唯識系但關涉較多,看過一部分智敏上師的講解感覺不錯,但未全讀故不能確定整體準確度)。如果時間和能力允許,因明和梵文能學一下會更好。

還可以閱讀的一些輔助書籍有:呂瀓《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站的是學術立場,雖有大乘非佛說的爭議,但對宗派間的分別和傳承流變說得還是較為清楚的。還有一本個人覺得不錯的是傅新毅的《玄奘評傳》。

唯識學對修證也有實際的應用。根據個人的粗淺經驗,以及來自一些法師和居士的描述,如果對唯識義理有較完整和清楚的認識,在日常心行的自我觀照中,對因果緣起的認識上,以及在止觀禪修的作意用功方法上,乃至對戒律的理解上,都會有極大的助益。


如果你喜歡讀唯識,成唯識論對你就有用,何況你翻了幾頁,確實喜歡。

但唯識有一個缺點,容易讓人陷進名詞大海里,使佛法變成對名詞的各種分辨和糾結。我當初讀百法明門論,就出過這問題,幸虧有比較深的禪宗底子,及時發現錯誤,才糾正過來。

後來在楞嚴經和各種禪宗公案及壇經圓覺維摩等經中,對佛法才有了突破性的認識。重點是楞嚴和禪宗公案。

這只是我自己的經驗,未必適合所有人,但也許可以給你參考。


佛教的正統修行路線就是聞思修,聞思,就是學習思考,所以學習思考正是佛教所鼓勵的,而不像某些人說的,學習思考對於解脫生死無用巴拉巴拉的。沒用的話佛教就不會鼓勵聞思了。

就聞思修來說,所謂的修,就是在禪定狀態下思維,所以,第一,學習永遠是必須的一步,先學習了,然後才能修禪定。第二,禪定是一般人修不起的,初禪以上就必須斷絕夫妻房事才能修成,所以對於在家人來說,「修」是不實際的,因此能做成聞思兩步就很好了,已經是隨順於涅槃,就算今生沒有修行證果,聞思的成果也會在後世導向涅槃,所謂的功不唐捐。何況學習唯識還可以同時走求生凈土的路子。

其實學唯識學以後,你會知道學唯識學的人是不注重個人生死解脫的。因為印度大乘,不管中觀還是唯識,都講修行成佛要三大劫,這三大劫是積累成佛資糧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漢傳佛教徒大多注重個人生死解脫,急於滅苦、脫離俗世,急於成就,所以才會開出凈土宗這種宗派,到現在甚至有人提倡一句佛號念到底,而置佛教根本的聞思修於不顧。其實聞思的過程就是積累成佛資糧的過程,它可能不能保證你今生斷煩惱和痛苦,但對於成佛的終極目的來說,它的意義是實實在在的,是成佛必須學的東西。所以,如果把心放大一點,不要只關注在今生的痛苦、煩惱、解脫上,而是關注在成佛上,你會知道學唯識乃至學教理是非常殊勝的。

所以我是很贊成題主學《成唯識論》的,這個書是唯識學裡最重要的一本,唯識學最重要的就是三論一經,《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以及《解深密經》。而唯識學在佛學裡又有獨特地位,首先它是純正印度風味的大乘佛教,其次它它前承《阿含》和部派佛教,後啟漢地諸多宗派,像天台、華嚴都多少地受唯識學影響,第三它是唯識宗內部多位高手思辨的產物,代表了一個宗派多位大師不斷在前人基礎上推陳出新建立的最終版本的學說,裡面思辨的精巧程度幾乎達到了此宗派所可能達到的極限。能學透這一本書的話,對於整個人生都很有意義,因為它的功德將在無限長的後世中始終存在。

初學可以看林國良的《成唯識論直解》,不過這本書里還是有很多錯誤,作者自己有一個勘訂的錯誤表,不過似乎新版還沒有出版。另外推薦一下《攝大乘論直解》,丁小平著,這本應該錯誤比前一本少一些。

要深入學習的話可能繞不過《成唯識論》的古人註解了。

最後說一下關於「悟」的問題。首先,需要對「悟」下一個定義。如果「悟」就是「理解」的話,那「悟」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沒必要特別提它。如果「悟」指的是證果,那根據教理,小乘證果需要先聞思修,禪定中修十六觀智,修到十二觀智才能證果,大多數出家人專業修行一輩子也證不了,所以這個「悟」對於連禪定都沒機會修的大多數在家人來說很難,不必考慮。如果在大乘來說,今生證初地更難,不想具體展開了,總之,幾率略等於無,不必考慮。

所謂的「悟」,只是禪宗特別注重,因為禪宗不注重學習,只能特別注重悟了,但其實禪宗人士也說不清楚「悟」是什麼,因為他們本來就有神秘主義的傾向,能不說明白的話就不會說明白。而像唯識學這種不一樣,能說明白的話就會盡量說明白,實際上這也是佛教的主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沒必要講什麼「悟」,你只要學習、思考、理解就行了,有機會再進行禪觀實踐就完美了。所以,對於學教理之人來說,不必講什麼「悟」。注重「悟」的人都是一些受傳統漢傳佛教故事、主要是禪宗故事影響的佛教徒,他們其實並不知道佛教的主流教學模式是聞思修,而以為佛教修行就是靠「悟」堆上來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誤解,而且他們大多連「什麼是悟」「怎麼悟」「悟了以後是什麼樣子」等問題都說不清楚。反而是學唯識學的人能夠解釋這些問題,因為唯識學裡對修行的過程都講的清清楚楚。


謝邀。但是我對唯識方面認識不是很多,只能泛泛說幾句。

如果真要從唯識方面入手,推薦加上《瑜伽師地論》,這本書很系統,而且有很多大德和法師都做了白話講解的版本,電子版在網上很容易找到。所以我建議答主可以直接從網上找一下電子版,不必非要購買。而且網上各類共享的佛教經典及講解很多,沒必要非要購買。

另外,《楞伽經》也最好讀一下。

其實如果每天空餘時間有限,通常是不推薦研究唯識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唯識是大乘道,如果沒有實際止觀和持戒,那麼對於理論的研究永遠都是臆想而已,就算是腦袋裡貌似邏輯都很通順了,道理都很明白了,但是沒有定慧,遇到事情一樣顛倒,自身沒有受益。而且揣摩出來的道理和實修實證的道理是有偏差的,就像仰視和平視,視角不同,景觀不一樣,所以,如果實證不足而道理有餘,對於初學者而言,特別容易掉進一個說食數寶的坑裡。

對於空閑時間不足的人來說,可能把比較寶貴的時間放到實修而不是思維佛理上,或者更合適。當然如果你覺得我需要花個幾年時間去把佛教教義搞明白,然後更好更快的上路,也沒關係。只是不要忘記任何思維推理都要落實到現實中的實修實證上,搞明白怎麼回事就趕快上路,不要把熱情和精力全部放在思考經論上,因為經論里很多闡述並不是思考出來的,而是實證的體驗。

就我個人的感覺,對我自己來說,如果非要說價值,很多經論,比如我逢人就推薦的《瑜伽師地論》更類似於地圖,讓你更容易看清前面的路怎麼走,而各種實修和持戒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它可以讓我真正的向前走,而不是站在原地數遠處的山頭有多麼好看。

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如果答主很喜歡唯識,想要花個幾年時間把唯識搞明白,那麼可以儘管去讀去看,但是如果答主的舉動目的是為了自己得到學佛的種種利益,比如改變習氣,比如增加定慧,那麼可能閱讀經論未必符合你的價值取向,或許實修更適合你。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意見,祝題主修行增上,如意吉祥。


介紹太虛大師的《八識規矩頌》

琅琊閣:好文共賞:太虛大師"八識規矩頌講錄"?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唯識學是佛法理論建立的巔峰,《成唯識論》尤其不好讀。

玄奘寫出這樣邏輯慎密的論,就像是大學教授的名著。

玄奘精通小乘佛法《俱舍論》是唯識學的基礎),再去印度的那爛陀寺(等於佛法大學)學習梵語和大乘各家經論。等於說,他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讀到研究所,背景知識非常的紮實。

所以講解唯識學的書籍,很少是給初學者看的,因為唯識本身就建立在前期經論的基礎上來說。

佛法本身就浩瀚,唯識的邏輯更細緻,學習唯識首先要理解其高度專業性。

太虛大師這篇《八識規矩頌》講解雖然比較文言,但總結得非常到位。

若要對佛法體系有比較清楚的概念,可以讀太虛大師的這兩篇文章:

琅琊閣:好文共賞:太虛大師《佛法總抉擇談》?

zhuanlan.zhihu.com圖標琅琊閣:好文共賞:太虛大師《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