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人說呂蒙目光短淺才會偷襲荊州,周瑜才是戰略大師。那是否周瑜一直活著的話,就不會襲荊州了?


首先,你這個問題可以用小吏在赤壁之戰篇章的一句話來做回答:周瑜的年少殞命,基本標誌著江東一派的進取能力與風格就此打住,孫權方的開拓進取性將領斷代乏人,也標誌著劉備的春天正式開啟。

假如周瑜可以活到那個時候,可能不會存在是否會偷襲荊州的問題,因為 假如他還活著,可能都不會同時「借」荊州,注意一個細節,劉備來「求督荊州」的時間,周瑜就已經注意到了關張二人,並且建議軟禁劉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周瑜的想法中,可能是沒有劉備的位置的。但是在他死了,魯肅卻同意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可以把劉備拉到前面來和他們一起扛打,減少東吳的壓力。

假如他成功續命,或許會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取兩川之地,但是真的會那麼容易嗎?在這個過程中,劉備集團就處於一個比較危險的狀態了,只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就是被東吳完全兼并,另外一種就是變成僱傭軍團。劉備有張松,法正這樣的帶路黨,劉璋還送人送糧,劉備還佔了要地,條件也不差了吧,結果真的打起來了,還是打了三年左右。(名義上的,實際上開頭收買人心花了不少時間),假如換成周瑜的話(這裡設定為南郡在東吳手裡),沒有帶路黨,還找不到理由忽悠劉璋讓吳軍入川,這樣就只能硬打,那麼他們會花多少時間呢?(在周瑜的計劃中,還有聯合馬超圍攻曹操的想法,可惜還沒有實施就病逝了。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可惜,要是可以的話就可以看見馬騰韓遂和曹操的大戰了。),除此以外,曹操也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他會看著東吳拿下兩川做大嗎?會不會出手阻止呢?另外,孫權是否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去管理兩川之地呢,在周瑜立下如此大功以後,又是否會猜忌他呢?實在是令人浮想聯翩,可借他壯年而逝,實在是令人嘆息。

所以,假如按照題主的設想,根本不會有是否要偷襲荊州的問題。因為假如他活著,南郡會被他緊緊抓到手中。根本就不用武力去「討」。(不過到時候劉備集團的命運就難料了)

完畢


周瑜如果活到219年,則東吳是否襲擊荊州,完全取決於他能否拔取合肥。如果連大嘟嘟都對張遼無可奈何,那麼佔領荊州就是孫權唯一的選擇。在此之前,歷史的走向基本不會有太大改變。

首先赤壁之戰後曹操一家獨大的局面決定了孫權不能馬上跟劉備翻臉,即使周瑜不死,出借江陵仍在所難免。

周瑜是《榻上對》的忠實執行者,對劉備集團較為強硬,力主吞併劉備,獨竟長江。如果孫權完全採納其方略,那麼東吳在赤壁之戰後就會和劉備君臣兵戎相見。

《吳書 周瑜傳》: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但周瑜等人的小心思是瞞不過劉備的,於是新姑爺免不了在大舅子面前給大嘟嘟上眼藥。而提出《榻上對》的魯肅也對周瑜的急於求成不以為然。孫權在權衡利弊後,最終沒有聽從周瑜的意見,而是「以土地業備「,劉備遂有江陵。

《江表傳》: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江表傳》:劉備之自京還也,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餘人共追送之,大宴會敘別。昭、肅等先出,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吳書 魯肅傳》: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漢晉春秋》:呂范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

周瑜本傳記載他在軟禁劉備未果後,轉而提出遠征西川。表面上雖得到了孫權的首肯,然而據《江表傳》和《漢晉春秋》的描述,孫權在劉備訪問京口時已決定出借江陵,這就和周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的計劃存在明顯的衝突。足見孫權所謂的「許之」很大程度上是模稜兩可的敷衍。

《吳書 周瑜傳》:瑜乃詣京見權曰:"......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究其緣由,一是孫權雖對劉備有提防之心,但也沒能完全信任周瑜。如赤壁之戰時周瑜求兵五萬,孫權不但只許三萬,還安排與之關係惡劣的程普「各領萬人」以行鉗制。故深明其心的周瑜不得不主動提出讓宗室孫瑜一同入蜀,並表示取蜀後立刻東還,與孫權共圖襄陽,以釋主君疑心。

《江表傳》:瑜請見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權撫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吳書 周瑜傳》: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吳書 吳主傳》: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吳書 孫皎傳》:後呂蒙當襲南郡,權欲令皎與蒙為左右部大督,蒙說權曰:"若至尊以征虜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此目前之戒也。」

二是此時的東吳並沒有自行取蜀的實力。要平定西川,不能僅僅依靠甘寧等少數益州叛將,還需要羽翼漸豐的劉備積極配合。所以歷史上直到周瑜病死,南郡易手,孫權才提出共同取蜀的建議,結果被劉備斷然拒絕,還差點上演了一出劍拔弩張的鬧劇。事實上,饒是有帶路黨法正張松的支持,劉備取蜀仍九死一生。

《獻帝春秋》:孫權欲與備共取蜀,遣使報備曰:"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備欲自圖蜀,拒答不聽,曰:"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 計也。"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其次《榻上對》是孫策病故後的備胎計劃,並非東吳集團首選,故孫權最初並不能下」殺羽絕漢」的決心。

孫策時代的孫吳集團銳意進取,富有「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的雄心,曾企圖在官渡之戰時趁火打劫,挾持天子。同時,由於孫策的謀臣班底主要以徐州士人為首,所以主攻方向長期在於徐州之廣陵。孫策臨終時,告誡孫權「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這也要求他在政治上高度倚重以張昭、張紘為首的徐州士人集團。

《吳書 孫策傳》:是時袁紹方強,而策並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皆禮辟策弟權、翊,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赤壁之戰前,曹操專力河北,對孫權一直採取懷柔政策,一面遷廣陵太守陳登於東郡,一面聽任孫權攻殺逆亂的李術。故孫權亦投桃報李,改以《榻上對》為藍圖,轉而攻打江夏黃祖,一則為曹操牽制袁紹盟友劉表,二則企圖地跨荊揚並「竟長江之極」。

《魏書 陳登傳》:布既伏誅,登以功加拜伏波將軍,甚得江、淮間歡心,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遷登為東城太守。廣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隨登,老弱襁負而追之。登曉語令還,曰:"太守在卿郡,頻致吳寇,幸而克濟。諸卿何患無令君乎?"孫權遂跨有江外。

《江表傳》:初策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權移書求索,術報曰:"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權大怒,乃以狀白曹公曰:"嚴刺史昔為公所用,又是州舉將,而李術兇惡,輕犯漢制,殘害州司,肆其無道,宜速誅滅,以懲醜類。今欲討之,進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仇,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願敕執事,勿復聽受。"是歲舉兵攻術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

《吳書 吳主傳》:五年,策薨,以事授權,.....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

《吳書 魯肅傳》: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吳書 吳主傳》: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惟城未克,而山寇復動....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十三年春,權復征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凌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

赤壁之戰後,曹孫關係迅速惡化,遂長期捉對廝殺。擔任孫權主要謀士的張紘受鄉土情結影響,復進言建都秣陵,進窺徐土。至劉備出訪東吳,也提出秣陵和蕪湖均適合作為都城,此時孫權才明確表達出對徐州的圖謀。所以劉備表權為車騎將軍並徐州牧,實際上是投孫權所好,倒不完全是禍水東引的戰略忽悠。

《吳書 張昭傳》: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吳書 張紘傳》:張紘字子綱,廣陵人。.......曹公聞策薨,欲因喪伐吳。紘諫,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讎棄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從其言,即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曹公欲令紘輔權內附,出紘為會稽東部都尉。《江表傳》:初,權於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張昭曰張公,紘曰東部,所以重二人也。《江表傳》:紘謂權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權善其議,未能從也。後劉備之東,宿於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遂都焉。《獻帝春秋》:劉備至京,謂孫權曰:"吳去此數百里,即有警急,赴救為難,將軍無意屯京乎?"權曰:"秣陵有小江百餘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之。"備曰:"蕪湖近濡須,亦佳也。"權曰:"吾欲圖徐州,宜近下也。」《吳書 吳主傳》: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但隨著張昭的失寵和張紘的病故,徐州集團在江東的地位大大下降。一方面以呂蒙為首的新生武將集團不斷蠱惑孫權向荊州用兵,另一方面曹操四越巢湖,也使得孫權的徐州攻略徹底擱淺。

《江表傳》:權既即尊位,請會百官,歸功周瑜。昭舉笏欲褒讚功德,未及言,權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

《吳書 呂蒙傳》: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

東漢時候的巢湖地處中原與東南地區的交通幹線。曹魏由此進軍,便於從大本營鄴城直抵東吳的腹心之地;孫吳經此,則利於乘舟船之力攻伐合肥、壽春,窺伺中原。故赤壁之戰後,雙方在此地區的攻防極為頻繁。

從建安十八年開始,曹操兩次對東吳大規模用兵,都在濡須口受阻。第二次濡須之戰,他雖然表面佔據上風,但並沒能殲滅孫權的有生力量,吳軍最大的損失源於狂風大起引發的舟船傾覆,所以孫權的表面臣服並沒能使他放下戒心,臨去前仍使夏侯惇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魏書·夏侯惇傳》 :「(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而孫權雖沒有吃大虧,但曹操擋在巢湖這條東吳進入中原的必經之道上,也導致他的宏圖壯志化為泡影,所以轉而向曹操妥協,伺機而動。後來在襄樊之戰中損失巨大的曹操為了增援曹仁並爭取孫權,聽從司馬懿的建議撤走了居巢與合肥的駐軍。北進無望的孫權這才最終下定決心背刺關羽,全據荊州。

《魏書 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

《魏略》:(孫權)又曰:「先王以權推誠已驗,軍當引還,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權長驅不復後顧。

綜上,東吳集團的戰略走向,實際上受限於天地人等諸多因素。周瑜是否在世,並不能完全左右孫權的抉擇。如果他能驅逐張遼,那麼東吳還有可能問鼎中原。則襲荊州亦可,不襲亦可;如果他也不過「能將十萬」,那麼與劉備交惡是遲早的事。但關羽對呂蒙尚且忌憚三分,面對雄姿英發的周瑜,想來更不敢露出那麼大的破綻,聽其偷襲後方。因此周瑜續命的意義如何,實在值得商榷。

《吳書 呂蒙傳》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僅以周瑜生前的構想,怕是會讓劉備很不舒服,兩家在荊州不一定干不出「過激」行為!

周瑜對於荊州的控制是有一定的問題的,周瑜整個戰略都存在一個在他眼皮子低下的問題,就是「怎麼消除劉備在荊州的影響力」,這個問題不解決,蜀漢、東吳在荊州就會一直有戰爭陰雲。

劉備在荊州數年,無論是在劉表軍中,還是當地民望,都不是「外來戶」孫家能比的,況且孫家與荊州軍民可謂血仇滔天。

孫堅陣亡於荊州,孫策、孫權數征荊州,劫掠人口,孫權還襲殺了劉表大將黃祖,當劉備被「逐出」荊州的情況下,周瑜可以逐漸控制荊州,但劉備一旦牢牢卡在荊州地界,結果就......不怎麼好看了,江表傳里就指出周瑜在荊州的控制有大問題。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周瑜也一直致力於消除劉備的影響,不然也不會想著把劉備「綁」到東吳給軟禁了╮(╯▽╰)╭~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

周瑜在大戰略方面,確實是有一套,局勢看的屬實狠辣,在周瑜的構想中,劉備是一定不能出現在荊州,因為周瑜知道劉備的影響力大於自己,大於東吳,周瑜活著的話,蜀漢和東吳的矛盾也許主要集中在劉備(大耳賊屬實人氣之星╮(╯▽╰)╭)!

如果劉備「安心」做了孫權的客將,自己在吳下「享福」,周瑜帶著諸葛亮、關、張一眾猛男一路向西,那極可能天下二分,東吳自然不需要偷襲荊州,只需要藉助劉備的人望,做好安撫統治工作。

但劉備可能在吳下「安心享福」嗎?周瑜活不活著,都不影響劉備爭霸天下,恢復漢室天下的決心,當劉備收復荊南,已成氣候,軟禁劉備就成了一個偽命題,日後孫權可以趁漢中兵鋒進攻劉備,劉備怎麼就不會趁周瑜入蜀,要挾下孫權呢?

在荊州問題上,兩家不是一個人活不活著就能改變的,要麼是一家徹底退出,要麼是一家甘願人下!


周瑜的死,對孫劉兩方都有利,唯獨應該傷心的倒是北邊的曹操。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對於積極致力於東吳進取的周瑜來說,劉備的存在「有似養虎」,起衝突是早晚的。南郡戰後周瑜想吞併劉備,遭到孫權反對作罷。退而求其次,周瑜想先取益州。

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明白的天下形勢周瑜自然也明白。當時天下大勢,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的很好,北方的曹操不可與爭鋒,可以繼續發展的地方無非荊、益二州。

也就是說,即便周瑜不立刻與劉備火併,孫劉兩家的總戰略也是打架的。諸葛亮要跨有荊益再攻曹操,同樣,周瑜也要跨有揚荊益再圖謀北方。只不過比起隆中對的兩面同時北伐,對付曹操的具體方法周瑜沒講。

我們不好說周瑜不死一定怎麼樣,只是孫吳兩家發展的方向一樣,都想更多的控制荊益二州,周瑜斷然不會看著劉備發展壯大,劉備也不會放任周瑜搶佔先機。

劉備想占益州,周瑜也想,兩方都不會等到另外一方真佔了益州再有行動。

所以周瑜不死,孫吳兩家翻臉至少會提前。且是在雙方都沒佔到絕對利益的情況下,正常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

所謂鷸蚌相爭,曹操得利。

應該是不會出現219年偷襲荊州的情況了。

魯肅上位後繼續聯劉抗曹,等於放棄孫吳的發展,任憑劉備在荊益二州壯大。

這也就是為什麼東吳說荊州是借的,用劉備以抗曹操的心思先不談,明面上東吳不再繼續周瑜防劉、控荊、取益的戰略,轉而允許劉備都督荊州,在荊州發展,這就是吳人所定義的借,所以我說東吳後來要三郡也算合理。周瑜若不死,按他的戰略不會放棄進取,也就不存在借荊州的問題。即便借了也不會安寧,短期內必有衝突。

曹操聽說後落筆於地,以對抗曹操這個角度來說,孫劉聯合對兩家都有利。

順便,我覺得周魯呂三人做的都不錯,在相應的形勢下做出相對合適的決定而已。呂蒙那時候,打合肥屢屢無功,以東吳水軍取徐州更是痴心妄想,劉備跨有荊益,還在不斷壯大,此時東吳不想落後於人,不想被曹劉同時壓制只能偷襲關羽全據荊州,儘管這很冒險,儘管有點背信棄義。東吳沒有資本做更好的選擇,不能說呂蒙目光短淺。


周瑜活到219年,荊州是誰的都不好說,還用偷襲?別說荊州了,周瑜活著的時候,對益州那都是虎視眈眈。

《三國志·周瑜傳》: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周瑜這可是準備入蜀,聯合馬超搞一波大的,結果在巴丘病逝了,否則,這傢伙說不定真能搞出來個大新聞。不過周瑜的死,對孫權來說未必是什麼壞事,這種威名赫赫功高震主的,還是早點去見他大哥比較合適;對劉備來說,就更是好事情了,周瑜死了,益州我替他打,荊州我替他鎮守,甚至還可以幫他聯合馬超,去搞曹操一波;對曹操來說,也是好事情呀,周瑜死了,最起碼不用擔心這貨是不是再給自己憋一個大招,這去了一個大威脅呀!

也只有周瑜死了,才會有呂蒙白衣渡江,襲殺關羽。否則很難想像,周瑜會把南郡給劉備,再搬個小板凳看著關羽威震華夏,周瑜當年可是想著把劉備這些軟禁了的。


周瑜、魯肅都是戰略大師,呂思勉稱二人: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幸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

兩人都是下大棋的人物,屬於製造時勢的狼滅。魯大師天天帶著一群少年演武,不會真以為他是老實人吧?

當時是否借南郡於劉備,利弊皆有。不借的話,孫權要承受與曹操兩線作戰的壓力,當時孫權已經是首當其衝,按常理曹操要打怎麼都該先打孫權。

孫權沒信心依靠自身實力統治揚州與荊州,而劉備素有霸王之略的名氣,能讓陶謙、劉表、劉璋等引為外援,讓劉備坐擁荊州對抗曹操不失為明智之舉。

只是事不如人願,曹操自赤壁之戰後把重心投向了馬超。讓南方的劉備、孫權都得以鞏固統治。當然,這也可能是曹操看到孫劉聯盟牢不可破後採取的變通思路。倘若曹操一直向南用兵,孫權借南郡是很明智的。

周瑜呢?孫權沒信心橫跨荊、揚來對抗曹操,可周瑜有這個信心。

劉備求督荊州實則就是周瑜與劉備之間的鬥爭,周瑜在赤壁之戰後已威震華夏,具備跟劉備較量的資格。

劉備甚至敢對孫權說周瑜恐不久為人臣,這事孫權不得不顧慮。只要周瑜活著,借南郡一事還有的談,恰恰正因為周瑜死的是時候,孫權徹底失去立足荊州的底氣,才正式使劉備都督荊州。

若是周瑜沒有及時死去,荊州問題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周瑜和劉備發生火拚,勝負未可知曉。另一種是周瑜兵行險招,讓劉備入駐南郡,周瑜在劉備支持下借道入川。

這還取決於孫劉聯盟的鞏固以及孫權對周瑜的信任程度,說真的,周瑜真要佔據西川,孫權可以說完全沒有制約周瑜的實力。周瑜無形間還帶走孫權一支精銳,比劉備入川還要驚悚。

孫權有勾踐之奇,但無劉邦、劉秀的韜略,終究放不開手。倘若周瑜是劉備的將,劉備倒可能有任其取蜀的氣魄。

說到底孫權可能是真不如周瑜適合當君主,周瑜取西川,與馬超聯合這種戰略風險很大,一旦兵覆西川,曹操又伺機南下,可能就徹底崩盤。但要取天下就得有這種賭博的氣概,二分天下一旦成勢,定會加大機會。

說到底,周瑜、劉備、諸葛亮才是同類人………這幾人要不火拚到底,要不合起來搞孫權?


周瑜本來的計劃是把南郡扔給劉備抵禦曹操,自己西進巴蜀。最後聯合涼州軍閥、劉備共同伐曹。

至於劉備,兩面被夾,只能作為東吳的附庸存在。就好比東晉末的劉毅,東西兩面都被劉裕把控,能用的時候就用,不能用的時候就滅。


知乎的三國類問題在腦洞方面還是太貧乏了,全是如果XX人能活得更長或者打贏XX之類的,一個送諸葛亮物資系列居然可以弄出幾十個來,都不嫌無聊?

當然這一點全世界都一樣,暗榮辦了個314劇本大賽,收到一千多個劇本,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假如XX不死會怎麼樣。日本投的最多的是孫策、諸葛亮,歐美投的最多的是孫堅,亞洲區(內地、港台、韓國)投的最多的是關羽。還好暗榮最後一個都沒採用,這種打開遊戲破個局就搞定的事,哪有必要專門出個劇本。

要拼腦洞,還是得看暗榮自家的本事。這家公司出了14部三國志,3部三國志英傑傳,2部三國志戰記,1部決戰,8部真三國無雙,外傳作品多到數不清,把三國的故事翻來覆去寫了好幾十遍。光靠演義和三國志自然是不夠寫的,所以裡面寫了一大堆假想故事,什麼劉備滅亡孫權和曹丕劃江而治形成南北朝格局,孫策統一天下讓位孫權和周瑜旅行到羅馬,續命郭嘉駕駛火船在赤壁和周瑜同歸於盡,呂布下邳突圍後逃往西北和馬超聯手對付曹操,曹操拆散苦命鴛鴦劉備貂蟬導致雙雄對立等等,哪個不讓人目瞪口呆?

三國志曹操傳里的藍線劇情里周瑜就活到了襲擊荊州。這條線里諸葛亮在赤壁求東風時不小心破壞了遠古魔王的封印,魔王想要附身到劉備體內,諸葛亮為了保全劉備的名聲自願被魔王附身。後來魔王陰死了龐統,復活了周瑜,在關羽北伐時把劉備張飛誆騙到荊州。結果吳軍襲擊江陵,周瑜率領荊州軍裡應外合,諸葛亮在成都叛變,張飛斷後而死,劉備含恨而終,關羽和曹操聯手向諸葛亮和周瑜復仇......

比起去看知乎上千篇一律的無聊提問,還不如玩兩把遊戲。


偷襲荊州是東吳的政治正確,

沒有荊州,三國最窮的就是吳國了

還要時刻擔心有人朝發白帝城,暮至江陵

蜀吳關係會比王敦司馬睿更尷尬


想啥呢?如果周瑜活到219年,一定是打合肥,然後徐州,反包許昌。

盛京浪人:孫權殺死關羽是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www.zhihu.com圖標

首先,曹劉在漢中打得不可開交,關二爺又已經把所有的仇恨拉到了他自己身上,這時候自己防線上的壓力早就大幅度減輕,曹操完全沒有兵力守合肥防線,張遼都拉走了。如果周瑜的能力依舊夠強,那麼打下淮河是一定的。孫權怕張遼,周瑜也怕張遼么?

況且,周瑜最早是跟孫策混的,孫策在被刺之前的發展計劃就是:利用曹袁的矛盾,打曹操,甚至直接偷許昌。塌上對只是一個方案,誰知道周瑜會不會拿出之前孫策的另一個方案?

打荊州,也能打下來。但是問題就來了:你不得不面對劉備的復仇,還要面對曹老闆回血之後南下的滅頂之災。歷史上真的是給大魏吳王太幸運了,要是曹魏真的南下,你東吳哪來的那麼多兵去防守?還指望長江?人家吃過一次虧,還能再吃第二次?

還有說入蜀的。。。別,周瑜真的繼續活下去並且入蜀,恐怕怎麼死的都不知道。第一,劉備已經實打實的額外佔領了荊南四郡,手裡又多了龐統,黃忠,魏延這種又忠誠又能幹的(魏延是劉備的腦殘粉,不像三國演義里寫的反骨之相)。好好好,周瑜入蜀進去打劉璋,來,你給我計算一下南京到成都的距離。如果嫌長,再計算一下赤壁到重慶的距離。在古代,這個距離逆水行舟行軍,頭皮都發麻。好好好,周瑜入蜀打劉璋了,劉備直接以「支援漢室宗親」為由切段荊北的路,再與劉璋合力殺了周瑜,滅了周瑜的幾萬人。你補給運不進去,打不了而且逃不出去,這不是瓮中捉鱉么?然後就是順著長江打江東,劉備手裡可是有幾萬人,而且有諸葛亮,龐統,關張趙,黃忠魏延等優秀人才。對於劉備來說,折損了周瑜和幾萬人的孫吳勢力真沒什麼好怕的,你正疲敝不堪。諸葛亮帶著黃忠魏延或者關張守荊州,備爺帶著龐統趙雲以及另兩個將順水打江東,成功率真的不低。別忘了,還沒入蜀的劉備集團,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龐統這個軍師啊。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啊!

劉備背刺周瑜師出無名?你打我漢室宗親我興復漢室為啥師出無名?興你玩背刺為啥我不能玩背刺?

然後好辦,劉備與劉璋結盟,還都是漢室宗親。劉璋的主要敵人是張魯,不會也沒條件搞事情;劉備這邊,關羽張飛諸葛亮一路作為荊州戰區,劉備自己帶著黃忠魏延龐統趙雲一路作為江東戰區,兩路對抗曹操可是應付得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