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打斯诺克十多年了,对于出杆很喜欢研究穿透力,已经基本掌握低杆高杆,但是长距离低杆或者短距离高杆,始终不能「轻松自如」的打出穿透力强的杆法。初学者都会被告知,出杆后不能立即收力,杆头要有延伸。但是,我想请教大家,究竟什么时候要开始收力,因为观察很多职业选手(小丁,希金斯等)出杆后,杆头是一动不动「定」在那里的,甚至发大力时,出杆完成后杆头会不由自主的有一种往前的「冲力」,这股冲力是怎样被停下的(是瞬间紧握球杆?还是缓慢握住球杆让其匀减速停止?)?希望大神能告知这个困惑我很多年的问题!谢谢!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简单概述一下撞球的运动原理。撞球的运动,无非是主球碰撞目标球,目标球按照所瞄准的方向前行的,那么,主球在碰撞目标球之前的过程中,它有三个基本的运动形态,即:滚动,滑动,旋转。比如:要想打一杆推杆,其实就是主球滚动向前,碰撞静止状态的目标球;要想打一个定杆,其实主球是以滑动的形式去碰撞目标球;要想打一杆高杆右塞的球,其实主球是以滚动加旋转的复合形态去碰撞目标球的。关于穿透力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击打撞球,有三种发力技巧,即:推,打,搓。比如:推杆,是以轻柔、均匀的力量推主球,主球碰撞目标球后,主球将一部分力量传送给目标球后,还剩余一部分力量,保持它自身继续向前行进。打,则是瞬间发力,比如低杆:它是在皮头接触主球的瞬间,力量和速度为最高。随著主球前行的过程中,杆头会继续延伸,那是为了充分把力量送给目标球。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延伸其实是延长皮头咬合主球的时间,使得皮头尽可能地把力量完全传送给主球。那么,从皮头接触主球的A点到杆头延伸的K点,这一过程的加速度是保证你低杆质量的重要过程。所谓的穿透力,也就是A点到K点的过程。

文中提到怎样打出很好的低杆,我在给孩子们辅导时,举了一个例子:当你将四个目标球排成直线贴在一起,你用低杆去击打,主球碰撞目标球后,会很轻松的反弹回来;减少一个目标球,主球反弹回来的速度就会减弱,距离会变短,以此类推,当球台上只剩下一个目标球后,主球反弹的速度会最弱,距离会最短,为什么呢?希望你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可能会给你的技术提高有所帮助。

时间的关系,就不赘述了,说得不好,莫笑!

首先在保证标准姿势的前提下,用四个字就可以说明了——触胸停止

就是后手触到胸部的时候就停止,以此为基础,后手往前抓一点和往后抓一点就会造成不同的效果,不信你打球的时候试试,走位会有各种差别

p.s.你看奥沙利文在打球的时候,趴下之前右手食指一直在球杆后面前前后后的点,就是为了找一个停止的参照


后拉时候松开手指,延伸到最前点,夹紧大臂(夸张的杆法需要,大臂下沉),手自然的握住球杆,防止球杆飞出去

没有收力,很自然握住球杆即可。
首先,感谢两位球友提供的经验。经过这段时间的琢磨,似乎有了新的领悟,那就是打球时不要过于琢磨。都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其实只要有个五六年的时间(乱盖的哈),一定是有球感的。曾经看采访视频,戴维斯说过他到了巅峰过后无论怎么练习球技也提不高,他甚至于琢磨自己的握杆手指(小拇指与无名指的位置关系等),我深有体会。PS:我这样说不是说我跟戴维斯一样水平,其实我就一杆二三十分的样子。

我曾经琢磨了过多的东西,比如:支撑腿绷直、大臂夹紧、虎口夹紧控制球杆还是食指弯曲成环控制球杆、瞄进球点是三维想像(退一个半径)还是二维平面强行记忆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我现在看来就是想得过多,体验得过少。当然,我也相信有些朋友会觉得我真是疯了,打个球而已何必这么累,能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不就行了吗?

但是,我真的是乐在其中,经常打一天不觉得累,因为我在不断尝试自己的新想法。好了,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我对斯诺克的热爱以及没有大师指点的一个普通撞球爱好者的心声。不管是撞球还是人生,都希望各位球友积极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欢迎吐槽。

不要收力,不要刻意延伸很长。


大多数情况肘部收紧就停,如果需要刻意控制母球多走或少走,就控制收紧那下的位置,多穿透或者少一点穿透。

职业球员会在握杆手再做一点文章,加强停那一下稳定性。比如火箭,就是用食指抵住杆子贴紧虎口,当手肘夹紧的时候,杆子也会卡在虎口贴紧。类似地,希金斯用拇指第二关节贴到中指第一节,让虎口贴著杆子。


你怎么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当然是你自己的大臂肌肉控制球杆停下的了,跟握杆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大,握杆只是保证球杆不被白球的反作用力撞歪。比如你用手指拎著球杆打到球后一样也能停下来。比如你泼水,泼出去你手的位置,一样都是可调整的,这个来源与你泼水之前的身体控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