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剛接觸mlb,有些看不太懂,比如有一條規則是進攻一方上壘,防守一方用手拿球觸碰到上壘一方的身體,該名上壘隊員就算出局,這好像叫觸殺。

問題來了,我經常看到有些防守員追著上壘員跑,結果沒有碰到人家。反到先讓人家觸碰到了壘。

那他如果老老實實在壘上站著,或者是守在壘附近不就好了嗎?壘就那麼大點地方,你用身體擋住,他不就怎麼也碰不到了嗎?

誰可以幫我這個新人解答一下?


有要求。

雖然通用規則解釋了什麼是一二三壘手和游擊手,但規則不是死規定,由於允許野手自由移動,所以實際上出現了針對不同類型打者的移防布陣,移動位置,針對性防守不同打者擊出的球。

壘包所佔的地方是很小,但是整個內野防區卻大多了,按照通用規則里解釋的二壘手和游擊手的站位,其實防守方是絕對很難防守得了內野滾地球的,因此內野野手的移防布陣在近年來逐步成了主流。

一般來說,打者擊出同方向的滾地球是多數現象,而擊出反方向的滾地球是少數現象。也就是說,右打者更有可能擊出二三壘之間的滾地球,而左打者則是會擊出一二壘之間的滾地球。

如果你是教練,面對這樣的一個從數據上來說更有可能擊出二三壘之間的滾地球的右打者時,你會選擇怎麼樣的防守策略,是按照通用規則上說的來,一壘手站一壘壘包附近,二壘手站一二壘之間,游擊手站二三壘之間,三壘手站三壘壘包附近,還是說選擇移防布陣,讓你的野手隊員活動活動?毫無疑問,答案是後者。

一般的做法是:三壘手站位基本不變,游擊手站位要往三壘手靠攏,確保兩者的最大防守空間要能重疊,二壘手負責鎮守二壘壘包附近的區域,要能和游擊手及時協作,而一二壘之間的區域則交由給一壘手負責。如果遇到更極端的一些打者的話,防守方甚至會選擇放棄打者的反方向防區。

針對左打者的移防布陣一般就是反過來了。


舉幾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面對這樣的一個左打者,防守方放棄了內野左方向防區,四名內野手集體防守內野右方向防區。三壘手鎮守二壘壘包但是站位靠後,一壘手鎮守一壘壘包也是站位靠後,而二壘手和游擊手可以說已經到外野防區了。這樣布陣的目的就是要及時攔截打者擊出的一些偏深遠的滾地球。

再來看看這張圖,防守方道奇擺出的騷戰術,一二壘之間直接站了四個野手,這樣的目的就是在針對一些極端型的打者。如果不是教練有問題,那就是打者的確是有些極端了,以至於道奇隊選擇擺出這種防守布陣。(感謝 @Wang Bruce 的在之前回答中的配圖)


但是正如其名,移防布陣相當於要放棄某個方向的內野防區來作為補強另一個方向的防區的野手陣容的代價。也就是說,缺點也很明顯。無論一個打者再怎麼極端,哪怕有99%的情況下能將一個低角度的來球擊出成同方向的滾地球,可他往往還有1%的情況會擊出反方向的滾地球。而移防布陣往往不能針對的,恰恰就是這1%的情況。

在過去的幾個賽季(2015-2020)中,針對左打者的移防布陣比例要比針對右打者的移防布陣比例要高得多,針對左打者的內野移防布陣防守已經非常普遍。在2020賽季期間,有超過一半的左打者打數都因為移防布陣而出局。

而大量的數據表明,相較於更容易被移防布陣針對的左打者而言,右打者並不容易被移防布陣所針對,但儘管如此,針對右打者的移防布陣策略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球隊所使用。從2017年到2020年,針對右打者的移防布陣比例從6%一直增長到了約23%,增幅為283%。

這樣針對右打者的移防布陣策略的的確確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帶來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在2015-2020年賽季中,右打者擊出的為同方向滾地球時的打擊率從0.265一直下降到0.239,而擊出的為反方向滾地球時的打擊率則從原先的0.253一直升高至0.311。也就是說,雖然右打者也的的確確是被移防布陣的防守站位給影響到了,但是打穿布陣的可能性也高了。

在今年的國聯冠軍賽決戰中,第三局下半局,兩出局二三壘有人,道奇捕手Will Smith(右打者)上場打擊,他從Ian Anderson手中擊出了一個反方向的滾地球,直接穿過一二壘,穿到外野防區。儘管二壘跑壘員Max Muncy回本壘時與勇士捕手發生衝撞,但主審認為他的滑壘沒有問題,因此判了Safe,這樣的話道奇就把分給扳平了。

當時勇士的內野移防布陣正如我上文提到的那樣,二壘手Albies站到了二壘壘包左側,這樣的話其實右側就空出來了,而一壘手Freeman的站位則是在一壘壘包附近,並沒有走到一二壘之間,這樣的話,這個區域的大部分就空出來了,沒有人防守。而這顆滾地球就是從這個區域穿了出去。

當然了,勇士選擇這個防守策略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幾年來,Will Smith擊出的滾地球的確是有很大可能打到同方向去,所以Albies沒有保穩選擇站二壘壘包右側,而是站到了二壘壘包左側去。結果,天不佑勇士,低概率出現的事還是出現了,正如道奇在這個系列賽的大比分讓二追三完成大逆轉一樣。

所以,儘管針對右打者採取移防布陣的防守策略不無道理,但是總教練該如何使用這個風險性較大的策略仍然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聽捕手的就是了,他會根據打者和場上跑者的特點進行配球和戰術安排,不同的跑者和不同的壘位有人,防守人員的站位和移動都不一樣,不然怎麼靠幾個人堵住那麼大的場地啊


先稍微糾正一下,觸殺是跑者在向下一個壘包推進的過程中被守備球員用拿著球的手套或拿著球的手觸碰到跑者身體的任意部位,不只是用拿著球的手。(可能這麼說也不太全面)

常規的站位,一般是根據自己的守備範圍來站的,而且一般都會在壘包周圍。但守備球員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是按照各自的常規站位來守備的,防守方會根據打者的打擊特點,結合打擊分布圖、場上情況等來採取相應的守備,也即移防布陣。一般來說,移防布陣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但也有打者打出與移防布陣方向相反的安打或打穿移防布陣的安打的可能,畢竟棒球本身的不可控因素很多。而且,移防布陣也有比較極端的方式,比如四人外野、五人內野等。

個人觀點,可能不太全面,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以上。


看打者習性和現場壘包上的狀況吧,比如壘包沒人,打者是左打拉打型,那麼內野外野就要靠近右外野布局,再比如比分很接近,得點圈有人,那就要趨前防守…


不漏球不失誤躺著也不會有問題,不過沒啥人做的到,所以還是從常規開始吧


分觸殺和封殺兩種,強迫進壘的(比如你打完球,必須 要去一壘)的情況,這時候用只要封殺就可以,也就是說只要防守球員接到球自踩壘包就可以讓進攻方出局,無須觸到對方身體。

進攻方非強迫進壘的時候,(最簡單的理解就比如盜壘的時候,他的有效壘包可以是一壘也可以到其他壘包)就必須觸殺,也就是你提到的追這進攻球員跑的情況,就必須觸到進攻方球員才可以

你剛開始看 簡單理解就是,強迫進壘和非強迫進壘的區別。強迫進壘用封殺就行,非強迫進壘就必須觸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