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應是龍字,龍誒,感覺古人寫得繁體龍才真的有氣勢!


有「萬能『又』」部件的


你不能丟掉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1、蘇——魚米之鄉就應該這麼寫——有草有魚有禾,這些字農民都能很快學會,組合起來不會很難。

2、國——在表讀音的或字周圍畫一個方框(或字是一個很常用的邏輯詞,工人、農民和士兵都應該認識方形,例如方形的零件、方形的田地、方形的隊列),就像在拆字周圍畫一個圓圈一樣。

3、塵——張北冥在他的《演義》里說得非常清楚。

4、龍——很多招牌和商標都在用。

詳見張北冥的《演義》


太多了,那些跟傳統文化有關的漢字,像「漢」、「華」、「國」、「禮」、「義」、「龍」、「鳳」、「書」、「畫」 、「東」,與一些主省去字部而看上去很空蕩的字,如「廣」、「蘇」、「寧」、「電」、「農」、「廠」、「業」,還有那些隨意簡化偏旁的漢字。


這種話題其實無聊至極。什麼叫韻味,你覺得好看就是韻味。在我看來,繁體字就是腐朽,沒什麼韻味,就像裹小腳一樣。

高跟鞋有韻味吧,現在很多人都好這一口,網上還有一群高跟鞋愛好者。不穿高跟鞋就失去了穿高跟鞋的韻味了?失去了就失去了,人穿鞋首先是為了保暖的,你覺得高跟鞋有韻味,自己穿就行。

絕大多數人用漢字就是交流,字形本身的含義沒人關注,只要大家都認識這個字,用於交流就可以。你覺得這個字有韻味,在我看來就是噁心腐朽。關心字形的人,一般都是繁體字的愛好者,或者少數看不慣繁體字擁躉,特地來爭論的(我就算後者之一)。

還什麼「正體字」,在中國大陸,簡化漢字才是正體字。說繁體字是正體字的,什麼居心一看便知。

最後說一句,挑起各種繁簡之爭的,除了極少數是學術交流,基本上都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這個問題就是其中之一,不就是想通過比較繁體字的「韻味」來否定簡體字,進而說簡體字是「破壞傳統文化」「數典忘祖」之類的,然後再否定中國共產黨么?這種套路,當年天涯雜談、凱迪社區都玩遍了,現在又跑到知乎上來了?


果然看到有拿「又」部件替代來說事的。

提醒一下答主,這些簡體字沒有一個是無中生有的,甚至包括那些「又」部件替代的字,一定出現於自甲骨文出現到清末民國這一時期,新中國不過是選定了它們並賦予了它們正式地位罷了。

非常建議你看看《新中日簡體字研究》這本書。

我發現有一個答主說的特別好,你不能失去一個你沒有的東西。所謂的傳承字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經過簡化並留存至今的,比如乃、花、醇等等,乃是迺的俗字,花是底下的聲旁簡化,醇右半部分的亨字是經過了字形簡化才變成這樣的。

如果中國歷史沒有明清,而是從宋元一脈相承的話,可能簡體字早三四百年就出現了。這沒有什麼文化丟失可言。後出現的文字往往是前面文字的簡體,歷史趨勢罷了。


瀉藥,衛吧……簡化字改得面目全非,而且簡化字的來源是片假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