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型人格障礙會不會恢復


(文末已更新)

首先要提一句,感冒的人治病是為了不再打噴嚏,腳崴了的人修養是為了正常走路。人之所以要療傷、治病,不是為了向別人昭告自己得了這樣的病,而是為了能夠正常生活,如果不是基於此,那是否生病了就值得一問。

此外,我回答這個問題,希望看到的人多一點信心,我的心理問題沒有持續惡化,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痛苦和成長之後達到了某種平衡,目前來看能夠正常生活,如果是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存在這種困擾,可以小小的參考一下。

我感覺自己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BPD還沒有被大家關注到,心理疾病尚還在被污名化,當時網上能夠瞭解到的信息寥寥,我沒有看過醫生、得到過診斷,但因此開始關注心理學,做量表對自己測試,我懷疑過各種精神疾病最後鎖定到邊緣型人格障礙。沒有發展到重度的程度,當時其實是在懷疑的狀態,因為按照國外的說法,一定要出現什麼濫交、酗酒、吸毒的行為,我挺無語的說實話,中國人的教育本身還是傳統的,我本身性格內斂敏感,一個高三生情緒崩潰到極致也不過是自殺罷了。除此之外,其他的癥狀是幾乎一致的。關於這一點,我不求別人的相信,因為確定病情和治療是自己的事,診斷是社會的事,我只求好。

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把別人的安慰和陪伴當做救命稻草,情緒忽好忽壞,前一天還在想怎麼感謝對方纔能表達我完整的感動,後一天就因為他向別人多打了一個招呼哭一整天,似乎是沒有邏輯的,只有當時的我明白那根隱藏的弦在哪。這樣的狀態真的影響到我的學習狀態,因為經常會陷入一種情緒的漩渦,自責、絕望、悲愴,從而導致有時候自卑到恨不得把自己藏起來,有時候又傲慢到瞧不起所有人,正常人根本不能想像為什麼兩種極端的狀態會連續迅速的在我身上切換。追問自己要怎麼辦,困擾了我一整個青春期。說來好笑,這樣的我對班上一半人甚至有些朋友的孤立和排擠卻心裡一點感覺都沒有。反而在沒有任何事發生的時候,心裡的痛苦比我自己用鈍刀切割自己來的還要疼好幾倍,那種時候,羞愧與悲哀、自責和喜悅、絕望和冷漠同時存在,我不再作為我生存著,更像是一種載體,記憶的也好情緒的也好,我總歸不是我的。

因為心裡像有一個空洞,不停的希望找到什麼食糧,才會在後來寄希望於愛情,希望有人來救我,不論是怎樣的人,不論是怎樣的性格,只要能拉我一把,我就把他當成生命的全部,我以為我能拽到那樣的人,後來審視自己卻覺得特別離譜,誰能做誰的救世主呢?一個在深海,一個在陸地,兩個不同的維度裏,即使真實的觸碰都是虛無的幻覺。更何況這樣的狀況不過是因為疾病的原因,一邊不斷放大自己的喜愛,一邊對自己感到絕望和自卑的情緒黑洞罷了。

與此同時,我還有輕度的驚恐障礙。所謂的驚恐障礙,不是在某一個狀況下感覺到害怕,而是在任何情況下,突如其來,像我的末日降臨,山呼海嘯一樣的恐懼重壓在心臟上,那種感覺讓我無法僅以逃離來幫助緩解,而只能等待,在眼前一片黑暗中等待地獄自己離開。

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所以在追溯過去的路上我逐漸看清我受到的傷害,但追溯本身又變成一種擦拭在傷口的酒精,擦掉膿水,蟄得生疼。

我沒系統學習過心理學或者醫學什麼的,處理這些時時蔓延又多餘的情緒已經幾乎耗儘力氣,在進入一個普通一本之後,繼續這樣與自己空耗的生活。後來去了海外,遇到不同的世界,再回來,一年又一年,學著變成一個普通的女孩子,有時候前後兩天情緒反差比較大,但是表現正常,也學會了放空自己,整個人都變得鈍感了很多,我沒辦法很快的回應一些朋友的調侃,變得有點蠢,但一些曾經如果發生能壓倒我的事情,如今可以輕鬆的面對。傷害如果遭受恢復的也快了很多,即使是發生連續兩天,第一天把手割傷第二天差點把指節剁下來...我能先將理智和感情分離,處理好..甚至傷都好了,我才遲鈍的感覺到疼帶來的委屈。或許這樣纔是正常人的反應?可我還沒學到這裡。毋庸置疑我現在可以照顧好自己和身邊人。

寫到這裡變得特別迷茫,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好了,這樣的疾病難道在它出生的時候就是絕症嗎,我也會這樣想。但到現在唯獨知道的是在成長中受到的傷害,一味的舔舐自己只是拖延死期,只有成長到找到支撐自己生活的那根梁,才能找到出路。其餘的還有一條,身體的不愉快與精神的低落是相互關聯的。得一種病和兩種病的痛苦不是疊加的關係。

雖然遺憾還是沒有完全學會其他人生命震動的頻率,與朋友的相處仍然是我的難題,合理而適度的表達我的態度和願望有時候格外艱難,在我備考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幾乎是完全陷落在無盡的空虛中期待有誰救我,又一次在我關鍵的時候將我整個打亂。但這樣的感覺,已經變成了像季節性過敏一樣的東西,它存在,卻不再那麼重要,我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今自我的較量最終只落在求我圓滿如一。

以後會多涉獵幾個領域,多拿幾個學位,另外其實還蠻想當個道士,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一個不錯的師父:)


關於怎麼樣維持穩定和平和的問題。我大概有兩個建議:

第一個是建立對自己的準確認知。當時查到的是這個狀況常常出現在青春期末的年輕人身上,如果沒有妥善解決,當時沒能完成的功課,大概也會延續到以後。

處於蛻變期產生的問題,往往是由於人對自己的生命產生了比較深刻的疑惑,困惑越來越多的時候要去整理,所以你要過的特別清醒,要經歷過一些痛苦的成長,纔有可能享受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因為毫無概念的隨波逐流會讓你沾染上太多其他人的情緒和思慮,這些屬於大眾的東西不屬於你,而你卻有可能因為特別敏感的個性而為那些東西買單。你並沒有必要為一頓流水席付出更多的代價,所以你必須要把自己從人羣裏,從家庭裏,從朋友身邊剝離出來。

所以能夠準確的定位自己的過去和現在。能夠預見一定的未來。

解釋起來就是,在反覆思考的過程中窺見本初自己的缺陷,接受自己先天所有的黑與白。梳理自己在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裏怎麼做的抉擇,過去的朋友是怎樣的人,和家人談論某件事時自己的態度是怎樣的。這種反思對我來說是一種間歇的、麻煩的、令人不斷感受到尷尬和恐懼的功課。但把自己的過往複盤幾遍,大概就在斷斷續續的總結裏消化了我是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以上的回顧讓我和過去和解了一大半(但還是有一些不能和解的,這也成為第一次寫完這個答案之後我抑鬱症的原因,痛苦是痛苦,走出來也蠻快的,現在已經好了。)讓我對現在的自己有一個相對準確的認定。預見一定的未來不需要什麼特殊能力,只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和永遠變動中的長期規劃的動態思維。我覺得可能不需要特別解釋。

第二個建議是找到情緒上的平衡點。以便更好的調控情緒主導下的非理性行為。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模仿各種自己不具有的能力,比如「體面」的離場,比如更具有前瞻性的對暫時缺陷的忽略,比如對內心痛苦和不安的耐受,比如思考習慣的建立,比如與自己溝通並為自己做決策的能力,比如愛一個人的能力。展開來說是蠻複雜的。如果有人再問我的話,我會盡量用我的經驗解釋清楚。

但經過幾個月,我有一個固有的觀念已經有點改變了,bpd不是一個人消極的決定放棄好好溝通,好好生活的理由,是生命催促你要過得更好,想要你擁有更清楚明瞭的幸福的一點手段。


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是人格障礙。

人格,是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及在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徵的綜合。

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在內容上、質上或整個人格方面異常,由於這個原因,病人常常會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

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生。部分人格障礙患者在成年後有所緩和。

人格障礙的人,很難意識到自己存在人格障礙。而周圍的人,也因為缺乏這方面的心理知識或習慣了這個人的行為表現而難以分辨。

這也給改變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但反之,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有了反思,便是改變的開始。

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人格因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這四者之間的邊緣,所以稱為邊緣人格。這類型的人情緒和情感都極度不穩定,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經常做出傷己傷人的行為,對周圍的人很依賴,常被稱為:「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邊緣性人格的人會有一些很明顯的癥狀表現:

第一,自我認同感紊亂

邊緣性人格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自我認同感的紊亂,這種類型的人缺乏自我目標和自我價值感,低自尊,對諸如「我是誰?」、「我是怎麼樣的人?」、「我要到哪裡去?」這樣的問題缺乏穩定的答案。

這種自我身份認同的紊亂往往開始於青春期,用埃裏克森的理論來說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時候沒有處理好,出現了自我身份認同的滯後,長期停留在混亂的階段,其自我意象不一致且互相矛盾。這也導致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生活中會遭遇各種矛盾和衝突。

第二,心境的不穩定以及快速變化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有強烈的焦慮情緒,很容易在憤怒、悲哀、羞恥感、驚慌、恐懼和興奮感和全能感之間搖擺不定,往往會被長期的、慢性的、瀰漫的空虛感和孤獨感包圍。

心境狀態有快速多變的特點,特別是在遭遇到應激性事件時,患者極易出現短暫發作性的緊張焦慮、易激惹、驚恐、絕望和憤怒。但其情緒往往缺乏抑鬱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內疚感和感染力,也沒有生物學特徵性癥狀如早醒、體重減輕等表現。

第三,分離焦慮十分顯著

這種類型的人依戀關係沒處理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因此分離焦慮十分顯著。他們被形容成「手拿臍帶走進生活,時刻在找地方接上去」的人。他們非常害怕孤獨和被人拋棄。

對拋棄、分離異常敏感,千方百計地避免分離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殺威脅。對孤獨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過各種刺激性行為和物質如飲酒,濫交、吸毒等來排遣空虛孤獨感。

第四,親密關係常有衝突

邊緣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自己也活得很「心苦」,不僅是現在,在過去也是。很多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都有一個艱辛的童年,童年有被虐待的經歷,或童年時嚴重缺乏關愛、被忽略甚至被遺棄,或幼年時就被迫擔起成人的角色,或童年遭受到情緒極不穩定的父母的影響,導致人格的部分分裂,無法將好與壞兩極融合,無法對世界產生統一和綜合的觀念。從而,對於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期待,而這兩者都不是現實的,只好在這兩極震蕩——形成一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

這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導致他們對他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他們相當依賴周圍的人,當其需求得到滿足時,便把對方理想成他的照顧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不適當的強烈的憤怒,與此同時還伴有對世界,對自身以及對他人看法的徹底轉變——從黑到白,從恨到愛,貶低、攻擊或挖苦對方,像魔鬼一樣把對方說的一錢不值。

和他們相處的人常常會感到很累,很困惑,非常努力去關照TA,卻還是被指責為「不關心」「不在乎」「不理解」。這類型的人會讓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有時候不知所措,人際關係中經常出現衝突,而在親密關係,如與父母的關係、與伴侶的關係中更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有位諮客在心理諮詢中,反映自己的太太會莫名其妙的情緒發作,自己感覺很累,好像在哄一個永遠都不會長大的小女孩似的,必須要時刻把她捧在手心裡,稍有不慎她就會大發雷霆,甚至威脅自殺。

而患者由於渴望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在這上面。但又難以得到,所以往往導致其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不穩定,為了平復這些不穩定,又會花時間精力在這上面,進而影響其學習、生活、工作。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經常感到被誤解,對挫折耐受性差,常覺得孤獨、空虛、無望。他們常常充滿了自我厭惡和自我憎恨。他們可能完全意識到他們的情緒具有破壞性並且為此很憂傷。

改變,可能嗎?

在心理諮詢與治療方面,主要為移情中心療法 (Transference focused psychotherapy, TFP)和辯證行為療法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TFP是一種基於客體關係理論的結構化心理動力學療法。這種療法的核心關注點是對來訪者分化的自我和客體(即他人/環境)進行整合。治療過程中對於移情的分析被認為是改變來訪者客體關係的關鍵;也可以理解成諮詢師通過在治療過程中和來訪者藉助「諮詢關係」這一人際關係進行挖掘、探討,讓來訪者能夠將諮詢過程中對於人際關係的認識擴展到日常生活中,以此協助來訪者形成相對更好的客體關係。

DBT是將圖示融入認知行為療法,專門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及長期有自殺意念/行為的人)的新型認知行為療法。這種療法關注培養/提升來訪者的情緒管理技巧、壓力忍受度、對自我感受的接受度,當這些能力在心理諮詢中得到提升、穩固,改變便隨之而來。


先說結論:可以好轉,因為任何的精神心理疾病都有治療後好轉的可能,但完全恢復,客觀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治療,目前還沒有特效藥,但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行為和癥狀進行相應的診斷和治療,常用的藥物有碳酸鋰、丙戊酸鈉(穩定),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蘭(抑鬱)等,但藥物治療很難改變患者的人格結構,應配合相應的心理治療,而關於心理方面有:精神分析療法,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家庭治療都可以幫助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朋友進行治療以認識自己的問題,建立相應的行為模式重建,進而得到改善。

下面談一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相關問題,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複雜嚴重的精神障礙,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朋友經常會出現衝動行為,內心十分敏感,情緒體驗強烈經常感到孤獨,絕望等極端情緒,因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朋友通常有自我形象,人際關係,情感不穩定等特徵。

心理創傷

具有創傷的童年環境目前被認為是形成BPD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患者成長過程早期,可能有過遭遇情緒身體方面的虐待,情感的忽視,父母的分離,父母的缺失而帶來對於被遺棄感的恐懼等創傷都是導致BPD的原因。

情緒化的衝動和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對於周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並且做出的相應行為反應強烈,通常在感到需要面對分離的情境時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焦慮,恐懼憤怒等行為,因為通常他們感到被遺棄時候可能會喚醒童年與之相關的不安回憶,進而很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行為,比如自殘,自殺等衝動。

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

在親密關係中,BPD人格障礙患者會出現對於他人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因為充滿內心的不安全感,那麼可能基於害怕被拋棄,所以通常會對親密關係的另一半,朋友採取冷漠決絕的處理方式。又基於對於安全感的需求可能會出現過度的討好等行為。

以上的兩點都來自與患者的「自體不穩定」

在患者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建立穩定的價值感,由於消極負面的自我形象長期佔據患者的內心,BPD患者會出現個體身份紊亂問題。

有空接著更,暫時先寫到這裡。


邊緣型人格障礙屬於極難治療的一類心理疾病,且患者反覆發作。常用的心理療法主要有辯證行為療法、心智化基礎療法、移情焦點療法、圖式療法以及人際關係療法。

Howard:(在線測試)邊緣型人格障礙 在線篩查測試邊緣性人格障礙?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同時,也需要引導他們進行自我的心理調節,使他們重新建立起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學會控制情緒和與他人相處。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藥物控制治療時,患者產生的焦躁、抑鬱等負面情緒。

Howard:(在線測試)精神科心理科門診常用測評量表匯總?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相信積極配合治療,應該是有可能恢復。


7.11凌晨兩點半,邊障它自己從地獄爬到明面上了。回答中的方法失效了。不必浪費時間了。


可以在成熟的過程中把自己變成高功能,而且不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平時就用工作學習砸自己,沒有發病的契機總歸是好事。

只是偶爾,如果偶爾沒能摁住這頭壓抑太久的惡獸,後果不堪設想。

我在用粉飾一手好太平,我在賭我的命運。


取匿是因為,已經到了沒興趣讓別人有好印象的地步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