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知識結構等方面都不同

就個人(人文社科出身)跟理工科同學打交道的經驗舉幾個例子吧

1.人文社科出身的人往往很注重辯證思維,理工科出身的人容易將問題絕對化。

原因相當簡單,人文社科的很多問題的回答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有時很多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於是形成了XX學派。

理工科則不太相同,高中階段,理工科的問題往往是答案唯一的。而且其理論也只有通過實驗驗證或科學的證明方式證明後才會被廣泛接受。

2.知識結構真的不同

當我的理工科同學無意之中說「像北京這樣年降水量不超過200mm的地區...」的時候我真的想說「兄弟,不懂就別瞎說好嗎,這麼說出去丟人的。」

3.人文社科出身的人注重語言的嚴謹性,理工科出身的人注重語言的實效性

這意味著,人文社科出身的人說話往往比較謹慎,會用「一定程度上」「可能」「客觀上」「我個人認為」「某種意義上」這樣的辭彙來表明我接下來說的內容可能會衝擊你的固有印象,可是理工科出身的人往往會忽視這些表示程度或角度的很重要的修飾詞。比方說:

「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人文社科出身的人可能會覺得這話沒問題

理工科出身的人可能就會覺得這話有問題

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理工科出身的人也可能會感覺這話沒問題,這也正常,因為這個觀點在高中/大學必修課教材上都出現過。但這只是個例子,用於說明兩種人的語言習慣有所差別,而這有時候會造成溝通障礙。

如果讓理工科同學獨立複述列強侵略與中國近代化之間的關係,恐怕會有不少同學漏掉「客觀上」三個字,而這三個字卻恰恰代表了說話人的立場是反對列強的,這就是修飾詞的作用和語言習慣的差異。


任何學科都分為四種:

1.教科書版本,沒有任何興趣可言,簡單粗暴,最後還會變成答題模板。

2.科普書版本,如「十萬個為什麼」「歷史上的今天」這種,也包括一些廣播電視節目,有點意思,但國內許多成年人不去看。

3.專業版本,這個在基礎階段和教科書接近,高階可就不一樣了。舉個例子:很多人單憑刷希爾貝克,能卡到大學的哲學系基礎或者通選課水平,但遇到真正的專業哲學,如閱讀德語版的馬克思或者用歷史考古解釋古希臘,就不好使了。4.商業版本:如茶道、國學、成功學、養生等,許多人從這裡感覺有意思,但被專業的批判。教科書版本多數人能達到,但不會靈活運用,加上教科書明目張胆地加入意識形態色彩,許多人更是不屑一顧,這部分按說不管文理都能談的,但是,沒人喜歡。

科普版本目前僅供未成年人使用,但未成年人沒有文理之分。

後兩者互相較勁,但問題是,許多人不了解,就用商業版本當成專業或者科普,於是被鄙視了。

是「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聊不來」

還是 「不自重的文科生和對文科有偏見的理科生」聊不來……


一個是雅典城邦教育,一個是斯巴達式的教育,你覺得呢?


我覺得還是可以聊的… 但是兩類人 我感覺思維模式好像有點不一樣 所以具體聊的過程中有點 話不投機


理工科好像和誰都聊不來呢


我國的人文社科?嗯。。。比西方的差了一截吧,大學因為愛好而去學人文社科的應該不會比因為理工科不好考而去學的多。

當然如果真的喜好人文社科,那跟因為現實所迫而去學的,可以達到的高度深度都不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