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都是青年,其心態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浮躁。所以我不知道為什麼底下有人有這個臉面和膽量敢說「五四青年就盲目,中國當代青年就不盲目」。

五四青年的問題在於,青春和國難既造就了他們身上的壓力,也賦予了他們前所未有的能量。所以話喜歡說得很滿,事喜歡做得很絕,非常理想化,故不能持之以恆,從而進一步鞏固五四的成果。例如五四時期出版的雜誌很多,但大都旋而停刊。五四時期的」嘗試文學「也比較膚淺。

當然這些也有好的一面,好到今天的所謂「中國當代青年」無法比肩。比如:

(1)膽敢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隻身到大城市打天下。相比之下,「中國當代青年」物質條件太好卻競爭壓力過大,靠父母的是越來越多了——算盤打下來,我想沒幾個「中國當代青年」敢說什麼都靠自己。

(2)深入地拓展婦女解放。在女性權益方面,五四青年敢利用報紙、學校等一切場所發表自己的平權觀點和主張,並且身體力行。說自由戀愛就自由戀愛,說到學堂讀書就到學堂讀書——總之說割席就割席,不會浪費口舌,絕無半點虛假,更不會陷入父權的怪圈。

所以,所謂的「中國當代青年」沒有任何臉面去指責五四青年的不是,因為「中國當代青年」很大情況下是被扶起來的,而不是自己被逼到懸崖邊上不得已學會站起來的(沒有「死去」,也就沒有「活來」);或者說只是自己自以為自己是站起來的。


瀉藥,五四運動的青年和五四運動時期的青年可不一樣,阿Q也是五四運動時期的青年,我暫且把這個問題當做是五四運動的青年和今天的上街青年,區別就四個字,社會地位。五四運動的青年是社會頂層,考慮到當時全國不到5%的識字率,全國一年也就那麼幾千大學畢業生,他們是當時社會的頂層,是社會方向的領導者。今天的嘛,是社會底層,是畢業就失業的奮鬥青年,還想領導社會,還是先證明自己吧!


年齡不一樣啊。


五四運動時期,參與那場轟轟烈烈的運動的青年們,他們是屬於哪個時代的後浪,精英階層,他們本身就已經出生在當時中國絕大多數人的終點線了,可是為了改變這個國家,還會義無反顧地去熱血,去犧牲,去戰鬥。

中國當代青年的生活和範疇比起當年是擴大了,我們的社會階層也在割裂,新的階層正在形成。充斥著不同的多元價值觀,當然,這價值觀是否能存活可能就不好說了。很多人為了生存而活著,有些人是在享受生活,還有些人平躺。都是個人的一種選擇吧。

麻木是我們這個文化中最不缺少的一種狀態了,這種狀態現在依舊延續著。


吃不飽飯和天天有肉吃的區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